分享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有多盛名,就有多寂寞

 我是雷达兵 2019-11-10

萧红,这位年仅31岁的近现代女作家,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才情和盛名的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但她的一生却充满了寂寞,这种寂寞感也充斥了她的文字,让人不忍卒读。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有多盛名,就有多寂寞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以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

萧红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不在寂寞中爆发,就在寂寞中灭亡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寂寞,是这篇小说传达出来的最强烈的气息。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 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萧红是一个心智早熟的孩子,但是她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年年看小黄瓜和大倭瓜,年年在后花园中追逐蝴蝶、蚂蚱和蜻蜓,下雨的时候听听雨声,阳光好的时候在蒿草中睡觉。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有多盛名,就有多寂寞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最大的乐趣就是跟祖父在一起,听祖父讲唐诗,再看看小城里人们夏天来了换单衣、冬天来了换棉衣的刻板生活。

这样的生活是安静的,但这样的寂寥并不适合一个青春勃发的女孩子,于是,19岁的萧红,不顾家庭反对出走北平。

麻木愚昧的善良,是另一种屠杀

呼兰河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闭塞的小城里,精神也闭塞麻木起来。也许,他们都是善良的,但麻木愚昧的善良,便是另一种屠杀。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刚娶来的时候,是结实健康而开朗的一个十四岁女孩,但很快,就被折磨得形销骨立了。他们认为,管教媳妇是天经地义的,哪一家不是这样做的呢?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认为,“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至于打她的理由,是因为她 “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也是不合规律,而且她婆婆“只想给她一个下马威”的时候,这“太大方”的小团圆媳妇居然不服管教,带哭连喊,说要“回家”去,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个月。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有多盛名,就有多寂寞

小团圆媳妇终于病得起来来了,呼兰河善良的乡亲们非常关心,纷纷出谋划策,献出自己珍藏的秘方。先是画大花脸和烧“替身”,然后是吃一个带毛的鸡,吃半生不熟的猪肉等等。

最后,在呼兰河几乎所有乡亲的围观下,用了终极“秘方”——用一口大缸盛满开水,将小团圆媳妇塞进缸里洗澡。最终,小团圆媳妇被烫死了。

萧红用冷静的语言讲述着这一切,虽没有半个字的评判,却处处流露出对这种麻木愚昧生活的无奈。当周围的人都在铁屋子里沉睡,她醒了,但一人之力却无法改变现状。

于是,她离开了这座小城。

她如星空般璀璨,也如夜色般寂寥

即使离开了,这座生活了19年的小城,也在她身上打下了一生都无法抹去的烙印,就像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伴随人的一生。

萧红在寂寞中长大,所以她非常害怕寂寞。

自19岁离开呼兰河后,她便努力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她努力创作,也努力生活。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有多盛名,就有多寂寞

第一篇小说《弃儿》发表,标志着她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后来,她陆续创作出《孤独的生活》《砂粒》《马伯乐》《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萧红声名鹊起。

同时,她的生命中经历了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四个男人,每一次都以刻骨铭心的开始,每一次,都以痛彻心扉结束。

她的作品与爱情,都是为了对抗寂寞。

伴随着她在文坛上的盛名,萧红越日益消极和苦闷。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有多盛名,就有多寂寞

她最后在香港的日子,几乎过着隐居式的日子。

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消极和苦闷的根由,认为“这位这位感情胜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博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

这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自然包括她原生地的那座小城带给她的精神束缚。

萧红,她有多盛名,就有多寂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