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事官、使职、散官、勋官、封爵

 老刘tdrhg 2019-11-10

小时候学习语文古诗词的时候,一定避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杜甫。

每次提到他,老师都会讲,老杜在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幕府中当一个节度参谋,同时又是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读到这,可能很多人会纳闷,杜甫不是在成都当参谋吗,怎么又能到工部去当官?

其实,杜甫官职的全称应该是这样的

剑南西川节度参谋,宣义郎,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但是呢,杜甫职位低,很多官职他没有当过,看不出唐朝的官制,我们选一个厉害一点的人。

故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彭城郡王,赠太师。

这个是唐朝德宗、宪宗朝,河北三镇之一的幽州镇赫赫有名的节度使刘济的墓志铭上的官衔,代表了他一生最终所担任的官衔。

这里因为他把唐朝的大部分官职都当过,就可以把唐朝的官制捋一捋了。

大约分为五大类,使职、散官、职事官、勋官、爵位。

使职: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

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职事官: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

勋官:上柱国;

封爵:彭城郡王。

职事官、使职、散官、勋官、封爵


散官:我们平时听到的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朝散大夫这就是散官,也叫官阶,代表的是官员品级,而不是实职,所以散官也叫阶官,宋朝叫寄禄官。

唐朝散官无正一品,从从九品下的将仕郎到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共29级。散官用来表示官员的级别待遇,特别是官服颜色和俸禄,每级都有不同的待遇差别。还有上朝的班次排序,也是按散官品位高下来决定的。

职事官、使职、散官、勋官、封爵

除了决定工资待遇,还有官服颜色,唐朝官员,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五品穿绯红色,六七品穿绿色,八九品穿青色。而这个决定衣服颜色的品,是散官的品级。

职事官、使职:则是相对散官而言,唐宋时期是一个“使职差遣化”的时期。

什么叫“使职差遣”?简单来说,就是“官不是官,职才是官”:旧有的官成了没有实权的、表示身份地位等级的;而没有等级和待遇的临时派遣的使职,才是拥有实际权力的官。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节度使,就是使职,是没有品级的,他的本官,也就是他的散官官阶才是他的品级,

幽州节度使,他是幽州镇老大,所以幽州镇的各种事务也都由他来负责,于是就兼任了一大堆支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职。这也是每一个唐朝节度使和观察使的惯例。

但是呢,不能只差遣,不给待遇吧?于是就有了职事官,顾名思义,职事官就是办事的官,也就是中央各部门的编制岗位,比如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九寺五监官员,御史台御史等等,全是职事官。

这个职事官前多带着“检校”一词。比如刘济的职事官是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这个很了不得,司徒是正一品大员,那是因为幽州镇作为国家最强大的藩镇,幽州节度使自然位高权重,再加上他对中央特别听话,朝廷也乐意拉拢他。

很多职事官的权力还未被使职侵蚀,还是有自己的工作的。比如掌握各部实权的除了户、礼部侍郎外的侍郎,还有九寺五监的诸多事务性官僚,台谏监察官,以及中书门下两省大部分官员。

勋官,这个应该听过,《木兰辞》里“策勋十二转,转转有爷名”,

唐朝的勋官直接继承自北朝系统,但凡拥有军功的人,都可以封为勋官,后来文臣也可以封勋官,从最低级的一转武骑尉到最高级的十二转上柱国,共十二转。最高的上柱国被视为正二品。

后来唐朝因为打仗多,勋官一下子就多了,上万个上柱国,物以稀为贵嘛,多了就不值钱了,后来就成了标志,因为基本文官人人都有了。

封爵,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郡王嗣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品级对应正一品到从五品上不等。

但是,唐朝初期,这种封爵还是有点用的,到了中晚唐,也变得不值钱了,没有实际价值的,如果加“食邑”,那就是实封了,但一般也只有几百户而已。

这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唐朝的官制,为了能读懂历史,不然没法看历史。

举个例子,《琵琶行》里后两句,“江州司马青衫湿”

按理说,江州司马,从五品下,白居易应该穿绯红色官袍,为什么会穿最低级的青袍?全是因为白居易职事官升得快,散官官阶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这个时候的散官才是从九品下将仕郎,只能穿青色官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