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名方肾气丸得这样才能真正补好肾(文末福利日活动)

 林中雨露 2019-11-10
 小 编 导 读 

民间有“十男九肾虚”的说法,补肾之风古已有之。补肾的方剂当中,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最为著名,六味地黄丸补肾阴、肾气丸补肾阳,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补肾大法。谈到补肾,没有不知道肾气丸这张著名经方的,但用对、用好这张方其实并不容易。今天,我们就跟陈建国老师来学习这首千古名方!

肾气丸方最早载于张仲景所著之《金匮要略》,由八味药组成,又有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之称,为同方异名。因方出《金匮要略》,后世医家又名为金匮肾气丸,亦有名桂附地黄丸者,而现代中成药中的桂附地黄丸才是此方原方。

《金匮要略》当中记载原方的应用如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第四条:“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三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病脉证并治》第十九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唐代孙思邈将《千金方》中的八味肾气丸适应症总结为: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结合临床实际,肾气丸证的特征性表现有:腰酸、小便不利或小便数。从症状表现上,只要腰酸的人都有用肾气丸的机会。

肾气丸的病机就是——虚劳。结合古人对虚劳的补充描述,我们就会发现肾气丸的适宜人群

1.腰酸,疲乏。

2.多有小便异常的问题,有的是小便不利,有的是小便次数多 。

3.这些人群经常容易出现多汗、盗汗,鼻衄、气短,也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

一般的中医爱好者可以参考上面的标准来考虑是否合适应用肾气丸,但作为专业的中医,还应当通过特征性的脉象来验证应用是否准确。

肾气丸证的脉证:双侧尺脉沉而虚,以左侧明显,部分兼有双侧寸脉浮而中空。

我们根据经典思维和原文,肾气丸是治疗虚劳“补肾气”的方,并非治疗肾阳不足,如刻意从肾阳、肾阴的角度来区隔,肾气丸更是偏于补肾阴、肾精,我们不能被“补肾阳”的推断所羁绊,因为这样就大大限制了肾气丸的广泛合理应用。

从《金匮要略》到《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均将肾气丸列入补虚方,而没有“温阳”“补阳”这样的说法。后世医家之所以将肾气丸归为温补肾阳之类,大概是因为肾气丸能够治疗小便不利和小便数,从而先入为主地认为病机是阳气不足所致,且肾气丸中有桂、附之品,所以自然是温阳之方了。实际上,《外台秘要》的记载是“消渴疾者,下泄为小便,此皆精气不实于内。”因此,小便利或小便数,均也可以由肾阴虚、肾精虚所导致。

此外,我们从虚劳的症状表现看,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手足烦、喜盗汗,这些均是虚热表现,这样只能用总体的阴方、阴药,证见虚热的慢性病人岂有以温阳为主治大法之理?

我们再看方药组成。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二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我们从这几个角度看这张方:

1.根据“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肾气丸中地黄、山茱萸、泽泻、牡丹皮为阴药,共计十八两,其余为阳药共计八两,阴药的数和量均多于阳药。

2.此方服用时用酒,且重用地黄,与此相似并同样治虚劳的另一张方就是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同样也是既重用寒凉的生地,同时也相对轻用了桂枝和生姜,这不改炙甘草汤是滋养之方,而绝非温阳之方。

3.为何古人要在阴方当中加阳药呢?

一般可能认为成是反佐之理,其实这正反应了古人组方用药的智慧。如果归结到经典当中,大概就是古人的标本逆从之理,肾气丸当中的“三补三泻”,亦为同样之理。这里仅列举两句话,我们琢磨体会“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另外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当今时代,临床所见实证的患者很多,同时,由于生活节奏快等原因,属于虚劳的患者也很多,我们一起体会经典,对这张治疗虚劳的常用方越来越熟悉起来,将肾气丸应用的更合理、更广泛,为大众健康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