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冻死的无名乞丐, 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命诗, 让多少大丈夫惭愧

 数数数据库 2019-11-10

在民国二十四年,据《续修广饶县志》记载:“诗丐,不知何许人。清同治间城南黄邱村外大路旁,发现无名男子尸身。邑令彭嘉寅据报往验乞丐也,于发中捡得七律一首。”

诗乞,顾名思义就是会写诗的乞丐,这名被冻死的无名乞丐,在其临死之前,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命诗,让多少大丈夫惭愧。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人,为何一个乞丐有如此才学呢?

这个故事,还得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从范县调任潍县说起。那年突发天灾,当时海水倒灌,导致庄稼不收以及疫病流行。而郑板桥不仅率先为灾民慷慨解囊,捐出了自己养廉银,同时还在这非常的时期,不走“辗转申报”的程序,而果断的动用了国家的储备粮,开仓济贫。

对此,有人也提出异意,但他却是大义凛然的回答道:一切后果由我一人承担,与他人无关!遂发放了粮谷若干石,从而救活了数万人。

嘉庆年间,一个奇寒的冬日早晨。当时通州城的郊外,可谓是寒风呜咽,枯树瑟瑟。而在通往县城的官道上,辙沟如壑,少有人出现。而一位衣衫相当破旧的老者,其肩上背着竹篾以及粪筐,在其怀里还揣抱着一把拾粪叉。他佝偻着身子,迎着寒风踽踽独行,这是一位拾粪老者。他在一大早,天还濛濛亮的时候,就出来到官道上,去捡拾那些过往的牲畜所遗留下的粪便。

但是,突然他便停了下来,他赫然看到在官道的沟辙里,蜷缩着一具衣衫褴褛、单薄不堪的冻僵尸体,再其尸体上还结着一层微微的白霜。看到这一幕,老人也知道了,这又是一个因为又冻又饿而死的乞丐,看到这里老者也只是叹息了一身,并无奈的摇摇头,他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了。

于是,他像往常处理冻死的乞丐一样,报告了通州的州官。而因为是在县城死了人,于是作为州官的郑板桥便亲自验尸,但他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乞丐,其怀中却掖着一首绝命诗: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碗傍晚剩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郑板桥读完此诗,觉得此诗狂放而又悲怆。特别是诗中的第三以及第四句,是绝妙之联。在风光的萧清以及世事的苍凉,一位文人的疏放以及乞讨的悲酸尽包含在其中。而在末句则是明斥黄犬,又暗指社会的黑暗,从而表现了一名落破文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因此郑板桥在读后大为感动,并且对他感到惺惺相惜。

于是,郑板桥对他亲自收敛以及掩埋,之后又立墓碑警示教育,只在墓碑上刻下了“诗丐之墓”四个字。

而到后来,人们才知道了这位诗乞的身份。这位悲情诗人名为马体孝,字旷,号石蹲,一号翁恒,泽州县高都镇人。

马体孝聪慧好学,但是因是庶母所生,因此他在家中的地位低下,并且还长期受到嫡母的虐待,更是时常挨饿受冻。待到他的父亲去世之后,由于嫡出之弟的性格怪戾,竟然以嫡庶之分为由,阻止了他到灵前为父致祭,这实质是为了防止他以兄弟的名义,去同他分割家产。

于是,他悲愤交加:“母有嫡庶之分,难道父亦有嫡庶吗?不能为父行祭,何以为人子呢?”在父亲的下葬之夜,他也就离开了家乡,从此便踪迹四方,行无定处。

然而,在外日久,他变得身无分文,以至到了沿街乞食的地步。而与其他的乞丐不同的是,他的饭篮中总是会带有笔墨纸砚,对于有人赠给他财物,若是少量的他便接受,而要是多了他就执意谢绝。

因贫穷而沦为乞丐,当他讨饭到了郑板桥所在的县城时,他白天沿街乞讨,而夜晚则在郊外的破庙中歇息。一日,他路过了一个高门大户家行乞,没想到主人竟然放出恶狗来驱逐他。而他因饥寒交迫而来不及躲避,最后被恶狗咬得遍体鳞伤。

他无钱医治,行动不得又不能行乞,只好挪到了破庙中存身。当时,他也自知时日不多,便强挣着病体,掏出纸笔写下了那首绝命诗。

由于其事生前不为人所知,而死后人又因诗存,在清代多部史书笔记小说,都有记录其人其诗其事,因此时人称其“一篇传世死亦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续修广饶县志》、《绝命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