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农民却成帝国败亡的起点, 蒙古骑兵战斗力从何时开始堕落的

 数数数据库 2019-11-10

十三世纪,蒙古铁蹄靠着疾如闪电的凌厉攻势一路向西,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很多人都将蒙古大军的 长途奔袭能力归结为游牧民族原始,但却高效的后勤补给方式。《黑鞑事略》中记载“鞑人粮食固只是羊马随行,不用运饷……随行羊马自食……食羊尽则射兔、鹿、野豕为食,故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这段记载可以说是对蒙古大军征战四方时军事后勤制度的最恰当描述。

这种作战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军需后勤系统,所有物资都从敌人手中获得,从而极大程度保证了蒙古军队的机动能力。这也与蒙古人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经济相适应。草原物资匮乏,粗放的畜牧业只能生产出简单的狩猎工具。在蒙古帝国建立前,成吉思汗的战略物资主要通过战争掠夺来补给。一旦发生战争,整个部族立刻上马作战,胜则共享敌人财物,败则举族为奴为仆。此时的蒙古军队不需要后勤系统,更没有俸禄一说,战利品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战后每个战士分到财物的多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加强迂回包抄部队与大后方的联系,修复驿站、传递公文、提供膳食和贮存军械等慢慢开始被蒙古帝国所重视,原先那种原始的后勤补给系统也随着慢慢消失。《蒙古秘史》中记载,铁木真在与乃蛮部战斗中,全身铠甲都由精铁锻成,拙赤·合撒儿穿着三层铁甲。成吉思汗在命令速不台追击蔑儿乞残部时,带着一辆铁车。武器装备的升级必然会倒逼后勤系统的升级。

十三翼之战后,铁木真开始称汗,并委任兄弟和亲信分别负责掌管军事、兵器、战马、放牧和庭帐等相关事务,这标志着蒙古军队逐渐从原始的“因粮于敌”的后期保障系统中走出来。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以千户制度为基础分封土地,各个千户都有自己的土地,千户长总领封地一切事宜。千户随大汗出征时,他们自备战马、兵器和粮食。定居民族作战时,只有军人出征,妻女是不得随军的,后勤辎重也有专门的部队负责。蒙古人则不同,他们出征时,辎重家属就在后方的不远处,称之为“奥鲁”。奥鲁最初营盘的意思,到了后来成为蒙古人管理各族军户和军需的特殊机构。

蒙古骑兵来去如闪电,擅长平原野战,但对于定居民族的高垒深壑却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汉人的屯田又被吸收进蒙古军队。1212年,成吉思汗命令镇海屯田于阿鲁欢。1221年,木华黎在固安屯田,“且耕且战……为燕京外蔽”。窝阔台继位大汗后,重用高度汉化女真人耶律楚材和一批汉人能臣。蒙古人逐渐改变了他们原先:农民毫无价值,“不若尽去”的想法,开始学会用和平税收替代战争掠夺。意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并对其加以保护后,蒙古人的汉化就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到了忽必烈时代,蒙古军队就已经建立了复杂而全面的后勤军需系统,代价却是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在舒适的生活中日渐消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