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

 白桦树2008 2019-11-10

我认为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就是王阳明在天泉证道时说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一生命运多舛,始终怀着做圣贤的抱负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在学术方面,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但对朱子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产生疑惑,认为其学说并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他认为只有“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可分为三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心即理”,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一切统一于心。

♥”知行合一”,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分离的,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但致良知学说提出后,知行合一的”知”便是指良知。

♥最后致良知才是最终目的。从最开始朱熹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再到”良知“,这些都是王阳明在不同阶段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总结,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心学体系不断完善,晚年的王阳明越来越只讲”良知“,到这个时候,王阳明可以说是真正的建立了心学。

♡良知,王阳明认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对善恶的区分,而这个区分就是良知。他强调良知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且永远存在的,不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以说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也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只是在实践中,总会受到干扰,被欲望,诱惑掩盖本质,人则会偏离良知这一根本,那么人也不能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讲到”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本体,致良知是功夫。只有回归到良知本身,返回本心,没有私心杂念了,自然就能在区分善与恶、对与错,生活将变得美好,生命也将更加绚烂多彩。

♥最后王阳明的心学总结为他天泉证道时讲的”四句教”,无疑是最能代表他的心学这一哲学思想的,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说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但意念一经动起来,善恶也随之而来,而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能力这便是良知,能为善去恶这便是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