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桃花源式的精神之旅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山湖微波 2019-11-11

一次桃花源式的精神之旅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荷塘月色》学什么?

“遵路识斯真”,一是遵循文体特征之路,一是遵循作者行文之路。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以往被过多地附会了政治色彩,文章的本来面貌一度模糊。我们不妨回到文本本身,循其路而入, 通过对行文思路的把握,对精准语言的品味来感受作者独特、细腻的感受和散文言说的智慧,增长学生的语文经验。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作者的行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揣摩景物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情感。

3.学习比喻(通感)、叠词、动词等描写景物的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你心里不爽,你会怎么做?大叫?狂奔?疯狂购物?胡吃海喝?其实还有一种相当文艺得宣泄方式,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优雅地做到的。

(二)解题

荷塘月色——揭示写作对象——写景状物散文——?(寄何情?如何寄?)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思路、情感。

1.(现实的,社会的)不宁静——忽然想起荷塘——带上门出去

2.小煤屑路——曲折、幽僻、寂寞:环境——月光淡淡

3只我一个人——超出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理想的)世界——独处的妙处——且受用荷香月色

4.月下荷塘:叶—花—香—波—韵==暗写月

——无形——神韵

5.荷塘月色——月光、月影——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实与虚

6.荷塘四面:杨柳、远山、路灯光

蝉声、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以不想,可以屏蔽)

7.忽然想起(什么都可以想,可以选择)(千年之前)采莲的事情——江南旧俗——热闹、风流——文人雅好、思乡

8.有趣而无福消受:失落

9.又记起(千年之前的)《西洲曲》

10.不如江南——惦着(千里之外的)江南:怅然——猛一抬头——推门进去(回到现实、社会)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游踪:出家门——渡小路——赏荷塘——观四周——回家门=明线

心情:不宁静——寻宁静——得自由——出自由——(不?)宁静=暗线

平常的自己——超出平常的自己——平常的自己?=暗线

圆型结构

小结:也许还是不宁静的,也许还是被羁绊着,也许还是白天里一地鸡毛的琐碎,但至少曾经解放了心灵,曾经愉悦了精神,获得了放松,或许有助于更好地回家,有助于更好地生活。这是一次精神放纵的桃源之旅,一次暂获自由的逍遥之游,一次物我交融的精神瑜伽,这都是因为一次“不宁静”惹出得一篇美文。

(四)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这里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不就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追求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分明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从六朝的风流季节,忆起梁代的《采莲赋》,当时“嬉游的光景”虽“有趣”,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记忆中,宁静复又不宁静,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很明显,为作者思维所决定,这篇作品是以“背着手踱着”尽情观赏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内在的情思。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五)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同时,作者还综合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的描写技巧,请予以赏析。

A.《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有鲜明的比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描写荷叶用舞女风姿为喻。“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舞女的裙”形容荷叶如旋转中展开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喻)。

袅娜”、“羞涩”是拟人。描写荷花用“明珠”、“星星”为喻,更显出月光照射下的银白色以及光华闪耀的样子。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明喻)

描写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动态,以“闪电”为喻,既显出叶花相互连接,又显出由近及远的极轻快的速度。

4.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明喻)

由近及远地展示出由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这真是一幅清丽如画的荷塘全景图。

5.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拟人)

以形容人的词语“脉脉”来形容流水。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喻)

描写月光的照射,用“流水”、“泻”为喻,生动形象地显出花、叶所承受的月光是动态的,但又是无声的。

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明喻)

“牛乳”为喻,十分贴切又很绝妙,既显出其乳白色又有鲜艳欲滴之感。“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也是极贴切地显出月夜的朦胧。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暗喻)

“瞌睡人的眼”喻树缝里漏出的灯光,尤其在月光下更是逼真,既显出月光的朦胧,又显出月光虽非朗照但月光之美以使路灯光“没精打彩”了。这个比喻以“是”为比喻词,因此是暗喻。

B.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描写微风送来荷香用歌声为喻,“缕缕”对“渺茫”,显出“香远益清”的意境。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动。这种比喻叫做“通感”或“移觉”。

2.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更能表达其美丽而独特的意境和情趣。

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

C.对比

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

D.衬托

“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E.拟人

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

(六)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七)小结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她,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这是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粗稿,还在完善中,敬请留言提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