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往事之列强竞逐

 赤剑天涯 2019-11-11

作者:弹痕

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小城贡比涅郊外的一节车厢中,协约国代表同德国代表的一纸协定,熄灭了肆虐四年的一战战火。无数后人在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都会为萨拉热窝那颗原本平淡无奇的子弹,竟能引发一场规模空前的浩劫。甚至有人提出假设,如果斐迪南大公夫妇能在当天改变访问路线,世界将会沿着一条怎样的轨迹运行。

但无论无论文艺创作者们对历史做出何种善意的假设,作为军事爱好者们需要始终牢记的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爆发和扩大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并非是在朝夕之间能够积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19世界末20世纪初的一系列政治冲突的产物。普林西普的那一枪,不过是正好落在了火药堆上的一丝火星而已。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西方主流历史学者们惯于归结为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扩张政策所致,即从地缘和文化冲突的角度着手。而苏联和国际左翼历史学者们,则侧重于从世界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资本积累的固有周期。 而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们,除了综合吸取地缘政治和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的两种观点外,也从西方文明的角度出发,将大战的爆发归结为诸参战国整体价值观的极端化引发的尚武争强精神。

无论从哪一种观点出发,都能清晰的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当时的欧洲各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积累的一系列冲突的总爆发。即马列主义学者们所说的,帝国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一战的爆发宣告了欧洲古典均势逻辑的破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政治逻辑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依旧大行其是。

自拿破仑战争后,英国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政治平衡,大力削弱法国的力量。后起之秀普鲁士靠着大刀阔斧的内部变革搭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迅速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在均势政治格局下的欧洲,新崛起的德国成为了法国谋求欧洲霸权最大制约因素。长袖善舞的俾斯麦敏锐的察觉了这一点,提出了不在殖民地等敏感问题上挑战英国霸权,组织英法、法俄接近的“大陆政策”。

但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后,俄国企图进入巴尔干半岛,充当“斯拉夫人保护者”的野心激化了俄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企图在俄奥关系上施展平衡战略的德国同俄国关系破裂。1882年,在俾斯麦的努力下,德国、奥匈和意大利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成形。德俄关系的急转直下,给了因克里米亚战争而急转直下的法俄关系回暖的契机。

法国需要拉拢俄国抗衡日渐咄咄逼人的德国,俄国也需要从法国购买军火、推销公债。到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的平衡战略开始被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取代,在渴求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容克贵族的推动下,德国开始一步步对英国的霸权发起挑战。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发表演说,宣称德意志帝国将不仅是欧陆性的,而且要变为世界性的。

1898年,德国国会通过决议案,开始扩充海军,“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感受到威胁的英国作为回应,开始修补英法关系。1903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两国在访问结束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标志着自法国大革命后便一直相互敌对的英法关系开始转向。在法国的居中调停和同德国的矛盾驱使下,英国和俄国也开始积极接触。

1907年,英、法、俄签订“三国协约”,在包括殖民地分割和组成军事同盟等诸多议题上达成了一致。至此,欧洲正式分裂为“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敌对阵营。两大阵营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自欧洲古典“政治均势”逻辑,俄国和法国为了削弱奥地利(后来的奥匈帝国)而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英国和俄国为了削弱法国又在普法战争中选择了作壁上观。

崛起后的德国为了消除法国对其构成的威胁,也不得不玩弄其平衡牵制的戏码,为了压制日益崛起的德国,英、法、俄三国又不得不组成军事同盟。这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政治逻辑下,两大军事集团的正面碰撞不过是时间问题。 帕麦斯顿勋爵的那句传世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容易滋生出一种只看立场,不从深层次解读问题,不从长远分析利弊的粗暴逻辑。

这样的一种粗暴逻辑下,养虎为患或者驱狼逐虎的往往成为现实的政治选择。正是这种现实的选择,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二十年后,又爆发了一场规模更大、破坏程度更深的世界大战。 当然,国际政治环境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外部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潜藏在各国内部。德国源自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固然对战争爆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当时欧洲各国用战争解决纠纷的传统并非某个某个国家所独有。 英国在战争爆发前一直鼓吹德国的海上威胁,但1909年到1914年,英、法、俄三国海军造舰量为德国海军同期的250%,真正威胁到英国的,却是德国的商船数量。德国巨大的商船数量在国家贸易中逐步抢占英国的市场份额,使得极度依赖海外市场的英国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而在欧洲古典政治逻辑中,以战争解决纠纷被视为一种充满荣誉的选择。但战争最艰难的部分从来不是如何开始,而是如何结束。粗暴的立场划分,轻启战端的政治传统,加上各种利益掺杂,最终使得欧洲各国走向了战争的泥沼中,而在付出了将近一代人的伤亡后,各国却一无所获。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今天的世界依旧有着足够的警示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