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的生理机能

 康泰wjr图书馆 2019-11-11

1.下列哪项是胃的生理功能

A.水谷的受纳和腐熟

B.水谷精微的转输

C.水液的吸收和转输

D.脏器位置的维系

E.血液的统摄

2.下列关于六腑别称说法错误的是

A.胃为太仓

B.小肠为受盛之官

C.大肠为传导之官

D.膀胱为州都之官

E.三焦为中清之腑

答案:AE


六腑的生理机能

要点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泻。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1. 胆的生理机能

胆位于右胁腹腔内, 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因胆汁清静,称为“精汁”,故《灵枢.本俞》称胆为“中精之腑”。亦有医家 将其称为“中清之腑”。胆为中空器官而类腑。 其内盛的胆汁应适时排泄,具有“泻而不藏”的特性,故胆为六腑之一:又因其内盛精汁,与六腑传化水谷,排泄糟怕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机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1) 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 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胆汁生成后,进入胆,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人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 主决断

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索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2. 胃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胃位于腹腔之内, 横膈膜以下,上接食管,下连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院,包括贲门:下部为下院,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为中脘,包括胃体。其中贲门上接食管,幽门下连小肠。

(1) 生理机能

①主受纳水谷: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人口,经过食管(咽)进人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肾接受和容纳,贮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②主腐熟水谷: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清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纳的饮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来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经过胃的腐熟,水谷才能游溢出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人的气血才能充盛,脏腑组织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 充养而发挥其各自的生理机能,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也”。如胃火亢盛, 腐熟作用亢进,表现为吞酸嘈杂、消谷善饥等; 胃的腐熟作用减退,可见胃脘部胀痛,食欲不振,甚或饮食停滞等。

(2) 生理特性

①胃气下降:指胃气的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的生理特性。胃气下降,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一是饮食物,胃容纳而不拒之:二是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 步清化:三是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四是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②喜润恶燥: 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运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滋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和胃气的通降下行。

(3) 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生理作用

胃津,即胃中津液。含义有二:一指胃中分泌的津液及摄入的水饮,有滋润胃阴、促进气向下运动,助于食物受纳和腐熟等作用。胃津不足则滋润作用减退,可出现纳呆食少、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二是泛指水谷精微,如《素问,既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其津液即指水谷之精。胃气的含义,主要有以下 四点:一指推动胃的活动以发挥受纳腐熟水谷作用的一类精微物质,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胃的部分。二指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又称为“中气”。 中气的盛就影响着整个消化系统的机能,关系着机体的营养来源,乃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与存亡。三指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谷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气 充则五脏之气足。故有“胃为五脏之本”之说。 谷气充盛,随脉运行,则脉见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之象,所谓脉有“胃气”。脉中胃气的强弱有无,对判断病情预后有着重要价值,故《素问, 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四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 如张介宾等都视胃气为一身之气或正气。 胃阴、背阳都是胃气(上述第一义)的一部分: 胃阴为胃气中具有凉润、抑制作用的部分,胃阳为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胃气的受纳、腐熟水 谷的生理作用。胃阴不足,凉润、抑制作用减退,可出现胃脘嘈杂,隐隐灼痛,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胃阳虚弱,温煦、推动 作用减退,可出现腹胀胀满。喜食热饮,食欲减 退,呕逆,舌淡苔白,脉沉缓等症。

3. 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位于腹中, 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小肠的生理机能有:

(1) 主受盛化物

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由胃膀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小肠承受适时下降的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饮食物,并在小肠内停留一定的时间,以便进一步充分的消化和吸收。二是由脾气对小肠中的食糜 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精柏两部分,即化物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若小肠的受盛失常,可见腹部胀闪疼痛:如化物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或完谷不化。

(2) 分清浊

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精者, 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全身;独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尾传送到大肠。

(3) 小肠主液

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 吸收了大量的津液。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如(类经. 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柏由此面归于后,浊气化而上升,小肠化面下降,故日化物出焉。”临床上,以“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就是“小肠主液”理论的具体应用。

4. 大肠的生理机能

大肠居腹中, 其上口在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端连肛门,是一个管腔性器官。大肠的主要生理机能有:

(1) 主传化糟粕

大肠将食物残渣经过燥化变成粪便,并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有 节制地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化精微, 实为对小肠论别清浊的承接,并与胃气的通降、 肺气的肅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相关。

(2) 大肠主津

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 吸收津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 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由脾气转输全身,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由于大肠参与体内的津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的机能失常,津液不得吸收,与精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 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5. 膀胱的生理机能

膀胱位于小腹部, 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生理机能有:

(1) 汇聚水渡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作用,布散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发挥其滋养需润作用,其代谢后的浊液则下归于膀胱: 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津液由脾吸收后,经三焦渗人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因此,膀胱是水液汇聚之处,故《灵枢》称之为“津液之府”。《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体液藏焉。”汇聚于膀胱中的水液,经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作用,其清者上输于脾,重新参可津液代谢,而利余者则留于膀胱为尿。

(2) 贮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中尿液的贮存和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肾气及胰胱之气的激发与固摄作用协调,则膀胱开合有度,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若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激发与固摄作用失调,膀胱开合失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故《素问.宜明五气》说:“膀脱不利为难,不约为遗尿。”此外,由于膀胱通过尿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故服热邪气易从外直接慢人膀胱,引起将膀胱湿热蕴结, 气化不利之膀胱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甚或可见血尿等症。

6. 三焦的概念和生理机能

三焦是上焦, 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概念有六腑三焦、部位三焦与辨证三焦的不同。

(1) 六腑三焦

三焦位于腹腔中,与其他五腑相同,有着特定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 三焦的形态结构,据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 大多认为是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淋巴管等组织。这些组织充填于腹腔脏腑之间,能通透津液,为津液自胃肠渗入于膀胱的通道,与六腑中空有腔的形态结构特点相符。《灵枢.经脉》 说:“三焦手少用之下腡,腹属三焦”,“心主手原阴心包络之下,历络三焦”, 也说明三焦是位于腹腔中的实体性脏器。六腑三焦的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津液。《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路。”津液自胃肠经三焦下渗膀胱, 三焦水道通畅,则津液源源不断渗入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灵枢,本输》说:“三焦者,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2) 部位三焦

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源于《灵枢.营卫生会》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读”之论,与《难经,三十八 难》所谓“有名而无形”的三焦相通。部位三 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已经超出了实体的概念。张介宾等医家将其称之为“孤府”。 部位三焦的总体生理机能有二:一是通行诸气,即部位三焦是一身之气上下运行的通道。肾精化生的元气,自下面上运行至胸中,布散于全身;胸中宗气,自上面下达于脐下,以资先天元气。诸气运行输布于周身,皆以三焦为通道。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二是运行津液,即部位三焦是全身津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在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三焦水道不利,肺、脾,肾等肝腑输布周节津液代谢的作用则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津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状态,称作“三焦气化”。 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如下:

1) 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上焦如雾”《灵枢,营卫生会》作为其生理特点,是对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的作用和形 式的形象描写与概括,喻指上焦宜发卫气,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如雾露之灌溉。如《灵枢。决》说:“上焦开发,宜五谷味,重肤,充身、 择毛,若雾之溉,是谓气。”

2)中焦在横膈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中焦如沤' 《灵枢.营卫生会》作为其生理特点,是脾胃、肝胆等脏腑的 消化食物的作用和形式的形象描写与概括,喻 指中焦消化饮食物,如发酵酿造之过程。如《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 (通“氧”,指饮食物)者,视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往于肺脉。”《灵枢决》说:“中焦受气 (通“氧”)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就解剖位置而言,肝胆属中焦。《内经》的脉头以及《脉经》等,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中焦。就机能联系而言,肝肾同源,背居下焦,故: 肝从肾又属下焦。明清温病学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精血亏虚和动风病证,归于“下焦”的范围,即以肝属下焦。

3)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下焦如读”《灵枢.营卫生会》作为其生理特点,是对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排世精粕的作用和形式的描写与概括,喻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排泄便,如沟渠之通导。

(3)辨证三焦

既非六腑三焦,亦非部位三焦,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究其概念的来源,则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

编辑:什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