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水调歌头》沧州

 朝歌淇水悠悠 2019-11-11
名词品赏
宋 朱熹《水调歌头·沧洲》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62岁的朱熹尊早年逝去父亲的遗愿,在建阳考亭定居,并修建了竹林精舍,授徒讲学。后改竹林精舍为沧洲精舍(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理宗诏立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四大字匾之)。此时的朱熹名声远播,四方学者趋之若鹜。两年后65岁的朱熹奉召赴临安,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读,为宋宁宗讲学。然而46天后,朱熹就被免职,失望地回到建阳考亭。这首《水调歌头》是朱熹被罢免朝廷侍讲,回到建阳考亭不久后对仕途失去信心时写就的。他还将这首词刻在精舍大门石碑上,并自号“沧洲病叟”,发誓从今往后,“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庆元六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终于在建阳家中忧愤而死。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朱熹在这首词中,用了四个历史典故,用李斯的“东门黄犬”、陆机的“华亭清唳”,来感叹宦途之凶险,福祸之难卜;然而朱熹没有学范蠡的“散发弄扁舟”、严子陵的“归持钓鱼竿”,而是强调“吾道付沧洲”,表达了他继续著述传道的愿望,继续践行张载提出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宏愿。
附图11月9日摄于新修复的建阳考亭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