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被卢浮宫永久馆藏,他如何以美重塑当代艺术?

 木蘭猫不睡 2019-11-11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Precious Stonewall》,镜面蓝色玻璃,104×77×22cm,2019年,摄影:Claire Dorn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2019年11月5日至12月28日,艺术家尚-米歇尔·欧托尼耶的上海首场个展于贝浩登(上海)开幕。身为当今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欧托尼耶在展览中带来一系列全新的雕塑装置作品。艺术家以其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向观者呈现他对物质、自然及全球性文化的深度思考。

物 的 世 界



作为当今法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欧托尼耶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无论蓬皮杜、凡尔赛宫,还是卡塔尔国家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欧托尼耶极具个人风格的玻璃雕塑作品已被众多国际性艺术机构纳入永久馆藏,成为馆内标志性的藏品之一。

艺术家尚-米歇尔·欧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

虽然玻璃雕塑风靡全球,但这并不是欧托尼耶与材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自1987开始,他探索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涵盖摄影、雕塑、写作、表演等多种形式。在艺术生涯初期,他就以硫磺为材料,创造了一系列充满隐喻的雕塑作品。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个展于澳门艺术博物馆现场,2012年,摄影:Guillaume Ziccarelli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个展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现场,2011年,摄影:Guillaume Ziccarelli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硫磺的法语读音与“隐忍”几乎相同,欧托尼耶沉迷于语义与作品造型上的双关性。抽象化的女性器官、被禁锢的蝴蝶,他以诗性的语言讲述着每一个生命体与客观世界都无法割断的紧密联系。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Collier Aquamarine-Alessandrita》,海蓝色-青紫色穆拉诺玻璃200×50×18cm,2017年,摄影:Tanguy Beurdeley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在对硫磺的研究过程中,他曾前往伊奥利亚岛进行实地考察。在那里,他偶然间发现了黑曜石。与硫磺易燃易爆的简单特性相比,玻璃自原始的烈火中淬得,却又拥有透明优雅的外表;任由人工吹捏,易碎却又坚硬——玻璃复杂的物性让他沉迷其中。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Amant suspendu Cobalt et Alessandritae》,钴蓝色与青紫色穆拉诺玻璃,71.5×15×15cm,2019年,摄影:Claire Dorn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材质上的矛盾性开启了欧托尼耶对自然、生命的另一层思考:坚韧又脆弱的玻璃象征自然界的内在冲突。物性的两极相互制衡,赋予了生命以无限张力。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Double Collier Rose》,粉色穆拉诺玻璃,320×40×40cm,2019年,摄影:Claire Dorn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虽然玻璃是无机物,但在欧托尼耶的手中,正好能与周围的世界发生复合作用。艺术家的玻璃雕塑常常出现在特定场合中:喷泉的水珠与自然阳光能在玻璃珠表面形成曼妙的折射;而在熙熙攘攘的地铁广场,双重皇冠的“新艺术”古典造型凉亭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


尚-米歇尔·欧托尼大型作品ALFA于卡塔尔国家美术馆现场,2019年,摄影:Othoniel Studio / Martin Argyroglo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公共艺术项目于法国昂古拉姆大教堂现场,2016年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他的作品不仅在参与整个世界的日夜运作,还以其材质的纯粹引领观者走进更普世的语境中。自选用玻璃作为材质以来,欧托尼耶走遍多个国家,寻访当地最古老的的玻璃制作技艺。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Amant Suspendu Rouge et Ambre》,红色与琥珀色穆拉诺玻璃、不锈钢,75×15×15cm,2019年,摄影:Ringo Cheung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而在探寻的旅途中,他逐渐发现,材质的多样性并不是唯一出口。在其最具代表性的“项链”系列中,他选择了项链作为外形——在不同的文化领域、民族地区中,项链最初都是宗教意味极为浓厚的器物,而当巨型项链置于当今全球性的文化语境中时,每一位观者都将被唤起独一无二的感受体验,共同构成一件作品的情感内涵。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Collier Or》,穆拉诺玻璃、金箔,125×45×18cm,2019年,摄影:Claire Dorn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而玻璃透明的个性,无疑成为了文化交融时最合适的载体。在另一以“砖块”为基本造型的系列中,欧托尼耶更走向了极致。作为人类学会造物时最早出现的物体之一,砖块与人类劳动、家园筑造的关联不言而喻,欧托尼耶将全球性的文化符号置于每个人的情感共鸣中,实现了微妙的平衡。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Iceberg》,59块抛光不锈钢砖97×89×64cm,2019年,摄影:Claire Dorn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BAZAAR:如何看待玻璃冲突矛盾的个性?            

欧托尼耶:玻璃其实很坚硬,但我喜欢人们视之为脆弱的事物,这会让他们产生敬畏的心态,我希望人们更能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生命。

BAZAAR:如何看待作品、空间、人之间的关系?  

欧托尼耶:我喜欢作品身处特定的空间之中。而对观众来说,我希望每次面对我的作品,他们读到的都是自己的经历与故事,作品成为了时空的媒介。好的作品是要有信心和勇气迎接每一位观众的,艺术家固然需要树立自我语言,但一定要有资本面对不同的文化语境。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个展于凡尔赛宫现场,2015年,摄影:Thomas Garnier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敏 感 与 柔 软



而就在此次展览开幕前,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宣布,由尚-米歇尔·欧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创作的作品《卢浮宫的玫瑰》正式成为博物馆永久收藏。在这六幅画作中,欧托尼耶受鲁本斯作品中“胜利玫瑰”的启发,再一次将“热情、权力”的文化象征,浓缩为更具时代性的女性符号。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个展于法国卢浮宫皮热院现场,2019年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在卢浮宫数不清的名作前,欧托尼耶选择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神秘花朵——他对自然、生命拥有与生俱来的敏锐触感。而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以“玻璃花园”(The Garden of Glass)为主题,将大小不一的挂链式玻璃雕塑悬挂于半空。
 
贝浩登(上海)尚-米歇尔·欧托尼耶个展现场,2019年,摄影:Ringo Cheung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虽然造型高度抽象化,观者已无法分辨它们是从哪棵树、哪朵花汲取的灵感,但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造型,依旧让人感受到欢呼雀跃的生命力在其中涌动。

贝浩登(上海)尚-米歇尔·欧托尼耶个展现场,2019年,摄影:Ringo Cheung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无论是“Suspended Lovers”,还是“Kokoro-Ai”,欧托尼耶的作品命名大多与情感有关,他从不避讳自己与其他大多数男性艺术家不同的独特视角。他关注生命中充沛多变的情感世界,并以敏感的视角精准表达。


贝浩登(上海)尚-米歇尔·欧托尼耶个展现场,2019年,摄影:Ringo Cheung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BAZAAR:女性视角是否对创作带来了影响?        

欧托尼耶:在我创作生涯初期,作品尺寸都不大,但其中情绪的挣扎与感触和现在一样,敏感与情绪化贯穿了我的整个创作思路。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对我来说很重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女性艺术家的崛起为当代艺术带来了巨大变化,艺术是可以敏感的、情绪丰富的。身为男性,我深受鼓舞,她们丰富了我对艺术的感知。

贝浩登(上海)尚-米歇尔·欧托尼耶个展现场,2019年,摄影:Ringo Cheung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视 觉 依 旧 重 要

发达的感官触角使欧托尼耶对视觉的感知也更加灵敏。在他缤纷的作品中,“美”虽不是最重要的元素,但身为普通观者,第一时间总会被作品浓郁饱满的色彩和闪耀的造型所吸引。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the Altar or the Parlour》,黄色印度玻璃砖、不锈钢,2019年,摄影:Claire Dorn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在构思作品时,欧托尼耶总会凭借直觉为作品寻求到最匹配的外表。他在视觉与语义两个层面都拿捏得十分到位,甚至有些苛求——当代艺术的批判性与思考性固然关键,但视觉语言并不会抹除作品的内涵,它与等待被解读的作品母题是相得益彰的关系。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Amant suspendu Aquamarine》,海蓝色穆拉诺玻璃、不锈钢,2019年,90×15×15cm,摄影:Claire Dorn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BAZAAR:视觉效果是否有意成为构思的一部分?  

欧托尼耶:现在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很多年轻人,在创作时关注的是话语本身,这对一名好的艺术家而言当然十分重要。但当视觉情感的部分被忽略时,作品更像是机械的社会现象评价和政治评价,与文本没有差别。在我看来,一件艺术作品的视觉情感依旧是首位的,无论是丑还是美,都首先要带给观者视觉上的情感体验。

尚-米歇尔·欧托尼耶《Amant Suspendu Ambre Cristal Alessandrita》,琥珀色、透明与青紫色穆拉诺玻璃,2019年,75×15×15cm,摄影:Ringo Cheung ©Jean-Michel Othoniel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9

在欧托尼耶敏感、丰富的语言中,他以无限的创造力引领不同物质超越了刻板的物理属性。物质与历史、空间联结,唤醒每个人共生又不同的文化记忆。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欧托尼耶依旧坚守着最纯粹的表达方式,赋予其作品动人心魄的力量。


正在展出

展览:尚-米歇尔·欧托尼耶

时间:2019年11月5日 - 12月28日

地点:贝浩登(上海)· 上海市虎丘路27号 3楼

精彩回顾:
10位大师给青年艺术家的建议
摄影是如何打破媒介之间的边界的?
谁是艺术界真正的巨人?

[编辑、采访、文/景雨萌][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