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四大名著,浅谈“难得糊涂”

 山东大厦发电房 2019-11-11

郑板桥,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画家、书法家,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难得糊涂”是郑板桥传世的名言。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也是郑板桥经历人生沧桑的感悟, 流传开来以后,人们觉得“难得糊涂”蕴含人生哲理,不同人有不同的体会,也会有不同的理解。类似的人生智慧,在四大名著中的著名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到。

郑板桥看透了名利,并对官场恶习感到厌恶,他经历了人生百态,达到了世事洞明的程度,才会用自嘲的口吻谈着“人生建议”,表现了他内心的豁达与解脱。在我看来,聪明的人才懂得“难得糊涂”,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应当隐藏自己的精明,不露锋芒,韬光隐晦,懂得保护自己,还能够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游刃有余的面对挑战与困难。怀着这种解读,在品读四大名著时,发现了书中可以从“糊涂”角度去理解的人物,虽是小说人物,也折射出可以借鉴的智慧。电力维修车出租

在贾府中,贾母被尊为“老太君”,她地位尊崇,被所有人奉承,而且,宝玉在她的庇护下才过得逍遥自在。即便如此,由于难以改变王夫人的固执,贾母也只得含混淡化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间的糊涂账,哪怕其间隐情已是众人察察,她的态度可称之为“难得糊涂”。

自从黛玉来到贾府,贾母就非常疼爱她,对她格外与众不同,很多时候,贾母心里第一个想着的,都是亲外孙女;而宝玉,更是从小得到宠爱,宝玉提什么要求,贾母都会答应。喜爱两个玉,或许贾母心里早已存有“亲上加亲”的念头,潜意识中,她会用“小冤家”来称呼。

有人说表亲不适合成婚,可宝玉、宝钗同样是很近的亲戚,也同样被众人接受,贾母不会因为这个缘故反对;至于黛玉的家世、品貌,贾母更没有理由反对。

虽然喜欢看到宝玉、黛玉的良配,可是经过一系列的无声交锋,贾母清楚的明白王夫人沉默而坚决的反对。

看得出薛姨妈和王夫人的暗示,贾母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薛姨妈一来贾府,马上便传得人人皆知“金玉良缘”,可贾母就是不搭腔,还借机让薛姨妈搬家,并特意为宝钗庆祝生辰,间接的表明不接受薛家。王夫人明白贾母的用意,也领会她的真实态度,但王夫人并不放弃,你来我往,王夫人也持续试探贾母的容忍程度,视而不见贾母的暗示,还冒着激怒贾母的后果冷淡对待黛玉,驱赶晴雯何尝不是王夫人的手段,表达了她坚决的反对之意,使心灵手巧、活泼可爱的晴雯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相处多年,贾母对王夫人知根知底,知道她的面慈心冷。虽内心清楚无比,可贾母也无可奈何,毕竟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玉的亲事还是要王夫人做主;而且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现在能够看顾黛玉,可等她不在人世,无人庇护的黛玉,难免受到王夫人的冷遇,以宝玉的性格,又难以保护黛玉。

对黛玉的未来有心无力,难以直接反对,对此贾母淡然接受。对于王夫人的试探她佯作不知,只要不在她面前挑明,贾母装作不知道王夫人的反对,也故作不明白薛姨妈的打算。顾忌到体面和身份,即使操心黛玉,贾母不会也不能大闹一场。表面上,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愁贾母也视作不见,婆媳和睦相处,仍然一派和气。贾母就这样“糊涂”着,迟迟不定下宝玉的婚事,现在看来,是她可以做出的最佳选择。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足智多谋之士,要说在三国争霸中谁笑到最后,非司马懿莫属。即便在与诸葛亮的争锋中,司马懿屡战屡败,总被诸葛亮压上一头,名气也大大受损,“死诸葛走生仲达”,可最终,三国相争的霸业成就了司马的天下。

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委曲求全,为曹操效力,并屡屡提出奇谋,大多得到采纳。曹操素来猜忌多疑,手下的谋臣稍不注意便难得保全,例如许攸、杨修、荀彧都难逃一死。曹操对司马懿早起疑心,他却逃过一劫,说明司马懿更善于藏拙。

晋书 >卷一·帝纪第一】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

在曹爽把持朝政时,司马懿保全自身的本领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发现不能够正面和曹爽抗衡,他便称病不理朝政,还特意装作年老糊涂,打消曹爽的疑心,让他们放松警惕,不再戒备。在此期间,司马懿谨慎小心,耐心等待着。

一旦机会来临,司马懿如同雷霆一般发动攻势,他先奏请太后罢免曹爽,再派人迷惑曹爽,中计的曹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去博命,而是束手就擒,他失去了翻身再起的机会,曹魏的基业从此难逃司马懿的手心。

司马懿能够在一世奸雄曹操的手下崭露头角并得以保全,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司马懿依附于曹操,逐渐建立威望,一步步培养自己的势力,最终攫取曹操花费几十年心血建立的政权,其中坚忍非常人可以想象。他早就明白曹操及子孙的猜疑之心,却装作不知,一直表现出对曹魏的忠诚,还用年老昏聩的形象掩饰,迷惑曹爽。在不了解内情的外人看来,司马懿非常“糊涂”,他呈现出的假象成功蒙蔽了诸多敌手,包括老谋深算的曹操。

装着糊涂,取得了曹魏的天下,司马懿可谓深知“难得糊涂”之意。

《西游记》中,猪八戒当之无愧是第一聪明妖,他最了解“难得糊涂”的含义。

在取经队伍中,猪八戒的生活最为逍遥自在。唐僧处于领导地位,但受到清规戒律约束;打生打死属于悟空的份内工作,八戒只需要伺候唐僧;重活也轮不到八戒来做,老实本分的沙僧负责挑担喂马。八戒的舒服生活不是平空得来的,他总显得傻乎乎,看上去人畜无害,其他人不会过多计较,从而他依靠智慧赢得了优待。

孙悟空在高老庄捉妖时,猪八戒不是全无一战之力,而跟随唐僧后,八戒基本上不再打打杀杀,细加思索,会发现猪八戒真是聪明:巧妙的避免危险的战斗以及日常繁琐的劳务,却能够不影响在唐僧心中的地位,师兄弟也不抱怨。

猪八戒成为猪头的形象,由各种因素造成,仔细想想,除了带来戏剧效果外,看似蠢笨的外貌,掩饰了八戒的狡黠,旁人很容易被第一眼的印象蒙骗。

有句俗语是“扮猪吃老虎”,就是说聪明人在有所图谋时,要装出猪样让对手轻敌,而猪八戒不需要伪装,本色演出就足够了,孙悟空每天叫着“呆子”,却想不到谁更聪明。

而另有一句话,是在下川东民间流传千年的“面带猪相,心头嘹亮”,如果说它是专指猪八戒的说法,是否觉得非常贴切,当然,专指是无稽之谈,但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也说明了猪八戒与外表不相符的狡猾深入人心。

有精致模样,但总以长嘴大耳示人,内心精明的猪八戒,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装得愚笨,非常低调,还好吃懒做,但从不与孙悟空竞争,总表现出“糊涂”的模样,悟空也由他去,很少计较。

论聪明,论会装,《西游记》里再无妖能出其右,猪八戒也算得上深明“难得糊涂”。

梁山好汉大多是粗莽大汉,聪明人不多,用“难得糊涂”比照,比来比去,最恰当的只有公孙胜一个。

早在七星聚义时,公孙胜与晁盖等结为兄弟,劫了生辰纲,事后一起上了梁山,此时,大家只为逃灾避难,要逃脱官府的追捕,追求不多,打赢一次官兵,抢得若干财物金银,便是值得庆贺的喜事;众人常常一起饮酒,都没有远大的抱负。

宋江入伙后,就在众人面前谈论起讖語,宋江的心思被鲁莽的李逵一语道破。作为出家之人,公孙胜没有功名之心,一眼看出了宋江的深谋远虑,不久,他借机探母离开梁山,而且不愿意让母亲也来到梁山定居,可见已生去意。主动离开梁山这个是非之地的,只有他一人。

为了打败高唐州知府高廉,救回柴进,宋江又派戴宗请回公孙胜。公孙胜顾念兄弟情义,又回到梁山效力,但他不愿意成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也不是为了谋取功名。梁山众人被朝廷招安,取得了征辽战役的胜利,公孙胜便独自离去。

【水浒传】公孙胜道:“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贫道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此去非贫道所趋。仁兄只得曲允。

用“难得糊涂”来形容公孙胜有些勉强,但相比其他梁山弟兄的惨淡结局,他又是最聪明的,真正做到了全身而退。公孙胜看得出宋江的功利之心,他甚至也清楚宋江的义气价值几何,但看破并不说破,对宋江的招揽,他巧妙的婉拒。

梁山众人聚集在宋江麾下,或为义气,或为功名,只有公孙胜能够不为功名义气束缚,也只有他没有被宋江的表演迷惑。第一次离开梁山,面对宋江的诚挚挽留,公孙胜假装看不出宋江的用意——希望他扎根于梁山,故作糊涂,以母亲为托辞离去;第二次离开宋江,正是破辽胜利,要论功行赏时,风光无限,只有公孙胜头脑清醒,表现得像不知功名利禄的糊涂人,毅然离去。

其他梁山好汉,被虚情假意的宋江蒙蔽,成为他谋取私利的工具,只有公孙胜看出宋江的目的,安然离去;故作糊涂,帮助公孙胜摆脱了宋江的手段。

可以看出,在不同名著中的这四个人物,有着共同的特点:

第一,理解事不可为,对不好的结果可以淡然接受。

第二,遇到挫折不气馁,善于藏拙,耐心等待机会。

第三,在当时的境地,采取了最佳策略。

第四,可以全身而退。面对困难和挑战,“难得糊涂”有着正面的意思,在劣境中,发现事不可为,不会消沉气馁,而是乐观应对,尽人力听天命;或者欣然接受,事不能成,也无须沉浸在在失落和沮丧中;而且懂得以虚弱外表示人。从这个意义来说,“难得糊涂”大有裨益。

【参考】

1,晋书

2,水浒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