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不可不知的十大利器,值得收藏!

 板桥胡同37号 2019-11-11

类风湿关节炎最实用的十大检查手段!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数据的多样化,临床上各种检验、检查手段也越来越多,精准度越来越高。临床中,辅助检查一直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类风湿关节炎(RA)最实用的十大检查手段。
 
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滑膜炎及关节软骨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预防病情进展,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RA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但有些患者在病变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上遇到困难了这时就需要辅助检查助我们一臂之力啦,究竟是哪十大利器,下面为您一一道来。

01

成员1

类风湿因子(RF):笔者将其放在第一位,足以看出它的重要性,RF是抗人或动物IgG分子的FC片段的抗体,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RA患者的血清或关节积液中。

RF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80%左右,故也是诊断RA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注意了,这也并非“唯一标准”。

约5%的正常老年人RF可呈阳性,并随着年龄增高而增高,也可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但如果临床中我们发现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RA疾病活动,且骨侵蚀发生率高。

02

成员2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测定(CCP):CCP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是以IgG型为主的抗体,对R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相比较而言,CCP阳性的RA患者骨破坏较CCP阴性者严重。

有数据显示,大量RA患者血清中CCP阳性,特异性高,阳性者对RA患者的关节侵害和放射学损伤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也可在RA患者出现明显关节损伤之前被检测出。

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没有出现明显RA临床症状的CCP阳性的患者中,93%患者终发展为RA。

03

成员3

抗核周因子抗体测定(APF):AFP主要存在于RA血清中,少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非RA疾病中,故AFP为 A特异性自身抗体之一,敏感性58.1%,特异性90.3%。

04

 成员4

抗角蛋白抗体测定(AKA):AKA为RA较特异的自身抗体之一,敏感性约40.3%,特异性达94.7%,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活动均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可出现,故也是RA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05

成员5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测定(GPI):有各项研究数据显示,RA患者血清GPI浓度显著升高,部分患者可检测到GPI抗体。GPI作为RA新的标记物,在RA的临床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

06

成员6

X线检查:双手、腕关节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对RA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图1,早期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及关节附近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融合或脱位。

图1  RA患者双手X线片


07

 成员7

磁共振成像(MRI):MRI在显示关节病变方面优于X线,近年来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RA的诊断中,RA的病理是滑膜病变,血管翳生成,进而破坏关节结构和功能,如图2、图3。

早期的RA在MRI上可见明显的滑膜长T2信号,即T2WI上的高信号,压脂序列更加清楚,并且能显示骨髓内异常信号,显示关节炎症而反映初期的滑膜增厚、骨髓水肿和轻度关节面侵蚀,提示预后信息,如果增强MRI可见信号增强迅速上升,约47%的病人在RA发生一年内可发生骨侵蚀,而所有影像检查中,MRI发现骨侵蚀最早,故有益于RA的早期诊断。

图2  RA的病理表现
 

图3  RA关节病变过程

08

成员8
 
超声检查: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关节腔、关节滑膜、滑囊、关节腔积液、关节软骨厚度及形态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能直观地检测关节组织内血流分布,反映滑膜增生的情况,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超声检查还可以动态判断关节积液量的多少和距体表的距离,用以关节穿刺及治疗。
 

09

成员9
 
滑液检查:关节腔内可抽出浑浊草黄色浆液。黏蛋白凝固试验差,补体水平降低,RF检测多为阳性。

10

成员10

常规血化验:RA患者血常规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增多,白细胞正常或升高,如在急性期可出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沉升高。

总结

RA早期诊断困难,而早期的诊断又有利于后续的治疗及预后,故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联合检测,诊断RA不仅只是局限于上述几种,例抗核抗体等其他免疫学指标也在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临床表现,症状综合分析,才能胜券在握。 

参考文献:
[1]. 张静思、陈鑫苹、陈斌等RF、抗-CCP、AKA及GPI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重庆医学2015年5月第44卷第13期:
[2].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P24-27.P50-54
[3].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年4月第14卷第4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4]. 方勇飞,牟方祥,王欢,等,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免疫学杂志,2012.28(8):710-712.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与肾病频道

本文作者:夏福权  宁波市第七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