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的一首诗化用了白居易的诗歌,显示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江山携手 2019-11-11
刘伯温,众所周知,他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刘伯温的一首诗,这首诗化用了白居易的诗歌,显示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全诗如下:
《古戍》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古老的戍楼周围,战火燃遍了一座座山峦;新攻占的边城,阵阵胡笳声震动着大地。九州大地犹有虎豹肆虐,天下百姓尚未能从事正常的生产。遥远的天际云幕低垂,与衰草相接;空荡荡的江面上看不见什么,只有大雪覆盖着沙滩。野梅没有被山火烧尽,不时地可以看见两三朵梅花。
这是刘伯温于元末写的一首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了一幅凄凉、衰败、萧瑟的战争过后的景象,表现了战争给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流露出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首联写战后之景,渲染了战后的悲凉气氛。古老的戍楼周围,战火燃遍了一座座山峦;新攻占的边城,阵阵胡笳声震动着大地。诗人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来写。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但看见那烽火,听见那胡笳声,便可让人想象出一场激烈的战斗。
颔联写时局。作者由上联写到的眼前破败之景,联想到了时局之艰难,即百姓尚未过上安定的生活。其中“虎豹”指一切危害社会安定、残害百姓、肆意横行的恶势力。“犹”字表明这些人仍在横行,社会还未恢复正常秩序;“桑麻”指农事活动,泛指人民的生产生活,“未”字表明百姓仍在流离失所,未能安居乐业。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忧虑时局,并期望改变这种局面的情感。
综合来看,前两联反映了元朝末年战争频繁、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忧虑。
颈联承接首联依旧写景,不过写的是自然之景,描写的是一片荒凉、破败、萧索的景色,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沉郁与伤感。
尾联化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诗人借景抒怀,写梅花经过战火的摧残并未烧尽,不时还可以看到两三朵花开放着。以梅花开放反衬景色的荒凉,同时,使全诗在低沉的色调中呈现出一点亮色,显示出诗人对前途充满着信心。
全诗前六句皆对偶格调沉郁;后两句运用反衬和象征手法,于荒凉中给人以希望,有唐之老杜之风韵。这与他在文学上提倡汉唐文风的主张是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