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手脚麻木案

 中医药方便 2019-11-12

作者 / 唐景荣 长春中医药大学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素问遗编·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针灸甲乙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搏,乃客其形。”说明只要人体正气强健,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旺盛,阴阳平衡,则邪气不易侵犯。相反,邪之为病,乃因正气虚、无力抗邪所致。张流秀等主张的新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人体内正的失常和/或邪的存在引起,疾病的问题就是邪正问题,疾病是人体身心失去健康的状态。

病案分享

患者,男,35岁。因手麻、脚麻、心慌、胸闷半个月于2016年7月7日问诊于笔者。问诊半个月前,因睡前饮茶导致一夜未眠,次日出现手麻、脚麻、心慌、胸闷的症状。胸部X线平片显示“肺心未见异常,有钙化点”。追问病史,得知其幼时曾患结核病,则钙化有因可循。心电图正常。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患者近日口腔黏膜红肿,不排除炎症反应。主症:手脚麻,手掌心热,心慌,胸闷,气短,乏力,食欲差,睡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胎薄白,脉细数。

分析:患者为壮年男性,以手麻、脚麻、心慌、胸闷为主症。手麻、脚麻即为中医所说“不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提到身体不仁,由于荣气相对偏盛者居多,而荣秉气于肝,肝气主动,动则生热、生风,热盛伤津,四肢筋脉肌肉皆赖津液濡润,受血之濡养,方能感知外界冷热,而利其用。荣卫失和,流通不利,血不能到达四肢,故而出现不仁之证。因而治手麻、脚麻应首当其冲,调和营卫、祛风活血;心慌、胸闷乃胸中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当行气活血;手掌心热为内有虚热,当清透虚热。患者因工作原因,经常劳心劳力,遂虽正值壮年而正气亦虚,因而治疗过程中以扶正为主。拟方如下:黄芪40 g,白芍20 g,桂枝10 g,生姜15 g,大枣10 g,防风15 g,青蒿10 g(另包),柴胡15 g,丹参20 g,当归20 g,川芎20 g,升麻10 g,党参20 g,炒麦芽15 g,焦山楂15 g,生甘草6 g。上方诸药3剂,水煎取汁,青蒿凉开水浸泡1 h,与其余药液混合,每剂共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早晚饭后口服。

该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黄芪、大枣并用,补卫气,运营血;桂枝配黄芪通脉之力益盛;黄芪配桂枝固表不留邪;白芍和营养血,配桂枝营卫同调,相得益彰;生姜辛温疏散,配合防风祛除在表之风邪;大枣甘温,甘以缓之,可缓生姜、防风之疏散太过;柴胡调畅气机,配川芎行气活血;丹参活血祛瘀,当归养血活血,配合川芎则养血活血,活血祛瘀;党参补脾益气,补血生津,助黄芪、大枣补卫气;升麻升举阳气,使诸药之力上行;青蒿清透虚热,对症治疗;焦山楂、炒麦芽消食和胃,顾护脾胃之气;甘草调和诸药,兼清热之力。

2016年7月15日二诊:患者自述3剂药已服完。1剂则手脚麻及乏力气短症状改善,3剂尽则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且饮食、睡眠均已恢复正常,二便调,唯胸闷未明显改善,自述近来常情志不遂。故拟方如下:原方基础上柴胡改为20 g,白芍改为15 g,加入枳壳15 g,合欢花10 g,增强疏肝解郁之功效。上药3剂,煎服法同上。

2016年7月22日三诊:患者自述手脚麻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良好,食欲良好,劳力后略有气喘,情绪波动后有心悸、手抖症状,咽部干痛,声音嘶哑,不敢多言,胸部及胃脘部略胀满。上方去白芍、青蒿、升麻,加入瓜蒌20 g,厚朴15 g,薄荷15 g(后下),桔梗15 g,川贝母10 g(另包),桑叶15 g,香附20 g,行气解郁,润肺利咽。上药3剂,川贝母磨粉冲服,煎服法同上。

2016年8月3日四诊:患者不慎伤风,症见打喷嚏、流涕,咽部刺痛难忍,手脚心热,舌体淡无苔,舌尖略红。故以祛邪为主,标本兼治。拟方如下:防风10 g,荆芥穗10 g,生姜15 g,玉竹15 g,白薇15 g,牛蒡子15 g,豆豉10 g,金银花6 g,连翘6 g,桔梗15 g,炙甘草20 g,麦冬10 g,薄荷6 g(后下),竹叶9 g。上药3剂,煎煮时间不得超过20 min。防风、荆芥穗、生姜辛温散寒解表;生姜兼顾护中焦之寓意;玉竹、麦冬、白薇滋阴;竹叶清热;豆豉除烦;牛蒡子、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利咽,桔梗引诸药入肺经,兼利咽之效。

2016年8月21日五诊:患者自述服药后咽部疼痛明显减轻,手脚心热明显减轻,后未再服药物,停药10余天。期间因早起晚归忙农活,劳心劳力,正气未能全然恢复,而病邪仍缠绵未去,现仍打喷嚏,清涕浊涕交替出现,咽干、鼻干、鼻塞。追问知其有慢性鼻炎病史,遂拟方如下:蝉蜕15 g,黄芪30 g,白术15 g,防风20 g,苍耳子6 g,辛夷9 g(包煎),荆芥穗15 g,牛蒡子10 g,白薇20 g,桔梗20 g,玉竹15 g,竹叶9 g,菊花10 g,甘草10 g,生姜15 g。服药3剂后随访患者,患者自述上述症状均基本消失,未再复诊。

小结

经过此患者的诊治过程,笔者感触颇多。患者为中年男性,因为常年劳累,思虑郁结,导致气血亏耗,中焦脾胃受损,气血运化功能失常,因而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疗程过半时,患者因感寒等原因出现一派实象,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针对患者表现的实象进行泻实的治标之法,又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而总体的治疗过程以扶正治本为主。中医的辨证治疗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把患者定格在固定某个时空点上的辨证论治。只有牢牢掌握中医疾病内在演化规律,深刻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从动态角度观察疾病的进展和变化,才能抓住疾病每一时期的特点以及其潜在的变化规律,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伤寒论》所谓“观其脉证,随证加减”亦为此之谓也。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民间疗法》2017年第12期第42-4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