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CICE保险每周新闻2019年第20期(总156期)
2019-11-12 | 阅:  转:  |  分享 
  
CICE保险每周新闻2019年第20期(总156期)近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以下简称“香港保监局”)发布消息称,2019年9月23日起,将
取代三个自律规管机构,直接规管香港保险中介人,包括审批牌照、进行查察和调查,以及施行适当的纪律制裁。据了解,目前,香港保险中介人由
香港保险业联会辖下的三个自律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分别为保险代理登记委员会、香港保险顾问联会及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香港保监局主席郑慕
智博士表示,保险中介人规管制度的更替,标志着香港保险业发展进入另一重要里程。新的规管制度将有助提升保险中介人的专业地位和水平,令规
管更公平及更具透明度,并将引入一套稳健而灵活的模式,促进香港保监局履行保护保单持有人的法定职能。保险投诉新闻https://ww
w.jfjbx.cn对于过渡安排,香港保监局强调,为顺利过渡至新制度,所有在2019年9月23日前获自律规管机构有效登记的保险中介
人,将在三年内被视为持牌人士。现任的行政总裁及负责人,在过渡期内会被视作其保险代理机构或保险经纪公司的负责人。另外,所有自律规管机
构在上述日期截止仍未解决的投诉及违规个案,将由香港保监局根据交接前的规则处理。同时,为配合实施新规管制度,香港保监局制定了《保险业
(获授权保险人的最高数目)规则》及《保险业(持牌保险经纪公司的财务及其他要求)规则》两套规则,香港保监局表示,计划于2019年9月
23日生效,但须看立法会审议的进度。并且在未来数个月,将发布一系列与持牌保险中介人有关的守则和指引。此外,香港保监局表示,其正与业
界紧密合作,准备推出保险中介人系统,包括网上平台,可支持电子牌照申请、汇报持续专业培训(CPD)时数及更新个人资料等。根据险企近期
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共有107家保险公司在2019年一季度实现盈利。其中,一季度保费收入有较大增幅的专业健康险公司的盈利及偿付能力
情况备受关注。《金融时报》记者统计发现,除未发布偿付能力报告的和谐健康外,六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为-1.48亿元,剔除20
18年二季度才成立的瑞华健康,五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加64%,这主要是受到人保健康和平安健康净利润增加拉动,健康险公司整体所面临的保
费与盈利不成正比局面,短期内恐怕仍然难有改观。一季度,六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净利润“两盈四亏”。与2018年全年情况相同,实现盈利的仍
为人保健康和平安健康两家公司,但位次出现调转,两家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2.63亿元和0.38亿元,人保健康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高增365
7%;另外四家公司陷入不同程度的亏损,昆仑健康亏损3.33亿元、复星联合健康亏损0.39亿元、太保安联健康亏损0.58亿元、瑞华健
康亏损0.19亿元。2018年亏损严重的昆仑健康,2019年一季度仍被亏损“最严重”阴霾笼罩。关于去年的亏损原因,昆仑健康在接受记
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因为业务转型带来的短期“阵痛”,另一个原因是增资没有及时到位,导致公司业务和投资受限,制约了公司的经营发展。该
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新股东引入方案实施后,随着股权问题的解决,公司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实现价值的再度跃升。以目前情况来看,昆仑健康一季
度亏损额度较上一季度继续增加0.19亿元,但亏损幅度有所减小,二季度盈利表现值得期待。同时,记者注意到,2018年5月新开业的瑞华
健康首年净亏损额为1.24亿元,营业支出项下的业务及管理费高达1.4亿元,是拖累该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不过,一季度瑞华健康成为亏损
额度“最少”的公司,较上一季度0.28亿元的亏损额环比减少32%。瑞华健康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定位于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总
体要求,是一家从事专业健康保险和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全国性公司。从长远来看,能契合国家重大政策发展的保险公司未来应该会有很大的提升空
间。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六家健康险公司均远高于监管要求。人保健康为270%、平安健康264.46%、昆仑健康131.91%、复
星联合健康171.09%、太保安联健康175%、瑞华健康1333.08%。在发达国家,商业健康险是所有保险产品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
的业务之一。我国商业健康险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已成为保险业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
年,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远高于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增速。分析数据不难发现,专业健康险公司近
两年的保费收入不断上涨,但净利润情况却不容乐观。比如太保安联健康2019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13.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4%
,但净利润却同比收缩8%;复兴联合健康实现保费收入5.3亿元,同比激增982%,净利润同比降幅却高达290%。为何专业健康险公司始
终摆脱不了“保费规模与盈利额度不成正比”的魔咒?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主要和寿险混合经营,除了专业健康险公司,其他寿险和财险公司也可
销售健康险产品,销售渠道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健康险占整体健康险保费收入较少,利润也受到挤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郝演苏
分析指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并不真正具有‘专业’能力,与综合性的保险公司产品未能形成差异化,导致越想走专业化的保险公司,生存的压力
就越大。”即使是已经实现盈利的人保健康和平安健康,其经营结果也并没有达到公司原本的期望值。据记者了解,专业健康险经营的健康险产品
确实趋于同质化。人保健康、和谐健康、昆仑健康三家公司此前专注发展具有储蓄性的护理险,但随着2017年后中短存续期产品业务受限,上述
险企的业务重心逐渐向重疾险、医疗险等业务转型。与此同时,新进健康险公司——复星联合健康、瑞华健康的主力产品也不约而同指向了互联网重
疾险。如复兴联合健康2018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高达782%,而在该公司2018年度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中,三款重疾险产品的主
要销售渠道均为互联网,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68亿元,占当期保费收入逾一半。在业内人士看来,医疗费用风险较难控制,赔付成本居高不下,
是专业健康险公司发力重疾险的主要原因。利润与保费增长难成正比,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保险公司无法介入医疗诊断体系来控制医疗成本。健康险
公司要想打破盈利难的局面,就必须对内尽快完成产业链建立,对外争取拥有更多医院医疗费用开支方面的话语权。只有相关产品与健康风险管理产
业链充分融合,形成从治病到预防的人身健康管理闭环,才能改变目前投入高却不盈利的尴尬局面。此外业界认为,探索商业健康险公司与政府社保
合作的盈利模式是值得推行的。随着医疗费用的增长,政府面临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有部分省份甚至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状况,基金“穿底”风险陡增,亟须商业健康险介入来解决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对健康险公司而言,与政府基础社保合作,也有利于资源共享,从源头上降低理赔成本,缓解盈利压力,是一种双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献花(0)
+1
(本文系yhwxjsyx0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