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利蜂的选址是“硬碰硬”

 昵称66099137 2019-11-12

大概自去年年中,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型超市开始出现倒闭的连锁反应,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已经因网购而改变。与此构成对比,一线城市的便利店却在资本加持下越开越多。

Mr.Key居住的上海可以说是国内零售商业密度最大的一座城市。今年以来,新的便利店开出很多,印象比较深的是苏宁小店和便利蜂,两个从定位到模式都差异很大的形态。希牧财富希牧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这两家在短时间内快速开店所营造的声势,让我想到了链家,一个曾在2015年疯狂开店的房产中介。当然,它们没有链家那么疯狂,这只是一个心理上的类比。而且当年链家除了资本外,所处的大环境是更疯狂的楼市泡沫在支撑,抢的是增量市场,但现在的便利店业态相对是一个存量市场,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显著增长。

所以我关心的问题是,在一个偏存量的市场,新型便利店的后续发展空间有多大?我这次选择互联网属性更强的便利蜂为代表,以便利店文化最浓厚的上海作为分析样本。

先交代一个背景,便利蜂在2016年底出现,从北京开始覆盖一二线城市,其创始人是庄辰超,他曾创办过去哪儿。不久前的报道称,便利蜂获得了腾讯和高瓴资本的注资,但没有官宣。

先说说很有意思的选址问题。前两天我路过杨浦区的荆州路和昆明路(大连路和长阳路两条大马路旁边的小路),发现街角开了一家24小时的便利蜂,我结合地图说说它的选址特点。

图中红色标记是便利蜂;1是全家;2是光明里;3是快客;4是盒马

这片区域虽然不是什么商业中心,但零售业很密集。便利蜂往南不到100米是全家便利店,拐弯到长阳路上100米后是一家光明里便利店。便利蜂往北是快客便利店,斜对面就是盒马。盒马所处的位置是宝地广场(商场+写字楼),离便利蜂更近的是北美广场,聚集着德国大陆、西门子、安莉芳、各银行等公司,而便利蜂所处的整条荆州路上被各种廉价小饭馆覆盖,且经常换门脸。

虽然周围有少量的住宅区,但从便利蜂的客流特点看,中午进店吃饭是一波客流高峰,且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上班族,说明它的定位不是服务社区,而是写字楼商圈,这和全家类似。

在价格上,便利蜂基本是瞄着全家的,除了活动打折,基本看不出两家在价格上的明显差别。在一线城市,24小时便利店一般是普通超市业态中定价最高的,毛利通常也高于大卖场,能达到25-30%左右。

我又在其官网上看了看上海其他家门店,以及它在北京的选址,基本上都是这个特点,瞄着写字楼,方圆100米内很容易找到像全家、永辉、好德等超市。(北京实地的具体情况我不熟悉,且商业密度一般低于上海)

从这点看,便利蜂的选址可以说是“硬碰硬”,这些区域一般已有成熟便利店覆盖,便利蜂属于后来者。这和苏宁小店更多围绕社区空白区域选址开店的思路不一样(苏宁小店是多样化定位,除了社区还覆盖地铁、医院等公共区域)。有次我进入某家便利蜂时,恰好碰到该公司的一位BD(商务拓展)人员,他说选址考虑更多是从客流量大出发的。

既然是在成熟区域和先到者抢存量市场,便利蜂又有哪些优劣势,左右着这个步伐呢?

这家便利店给我的几点鲜明印象是:1,内设厨房自产热菜;2,全场电子价签,活动促销统一变价;3,店内可扫码自助选购并付款;4,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雨伞)、无人货柜(蜂小柜);5,据上述BD人员说,公司还在计划推出外卖配送服务。下边逐一说说我的看法。

全家可以说是上海24小时便利店的标杆,其亮点是熟食,店内设餐桌。早高峰、午餐、晚餐这三个时段一般客流量很大,用品质还算不错的熟食、盒饭、即食水果等带动其他标准化食品的销售。熟食属于自加工的非标品,这块的毛利率比标品高很多,比如一个包子就两块多钱。

便利蜂也有少量像全家那样统一配送的盒饭(微波炉加热后食用),但它主打的是后厨直接烹饪的热菜。我体验后感觉价格比统一配送的盒饭略贵(十几块到二十几块,看你怎么搭配,付款后送5元券),但明显口味更好,菜量比中式快餐店的一份菜要少三分之一左右。

荆州路这家店一到工作日中午,热菜区就排起了长队,店内准备了一个落地保温柜,把提前搭配好的菜(盒饭)放进柜里,以减少排队。随着公司白领对快餐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自家后厨现做的热菜显然比配送盒饭更有吸引力。而且这部分的毛利较高,这是我最看好它的地方。(北京的部分7-11也有类似热菜窗口)

后厨自加工热菜区

相比,店内那些标准化食物的销量就比较一般,水果虽然摆在一进门的地方,但从品类和运营上看,水果不是它的主打商品。而苏宁小店和永辉生活超市明显在水果生鲜上投入了更大精力。苏宁小店的社区渗透力很强,店员会建几个周边顾客的微信群,在群里推送新到水果的消息。

此外,便利蜂的电子价签、App扫码自助购、前台多样化的自助付款等,更贴合年轻人习惯,相对传统便利店而言有优势。但现在移动支付是便利店的标配,已经很方便了,便利蜂在这块的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

至于蜂小柜,我缺乏办公室环境的经历,且一直不太看好这种写字楼无人货柜模式,主要是门槛底,同质化竞争太激烈。或许办公室定制化配货是一种被看好的方向,但这涉及供应链的重新组织,不是门店里有什么货就配什么,且需要更精细化的日常运营维护。

而上述BD人员提到的外卖配送是一个潮流,由于现在上海还没上线,无法判断它的选品、运费等细节。像生鲜、自产熟食等高毛利的商品还“配送得起”,但如果是标准化袋装食品为主,配送成本这块还需掂量,不管配送资源是自营还是接入第三方。

至于它的共享单车,目前好像还没有投放到上海,以眼下的单车市场看,就把它当成“便利蜂超级会员”权益中的“配菜”吧,会员可以免费骑。会员这块,便利蜂估计是参考过Costco、亚马逊Prime Now的理念,主打是消费后返现+额外权益,目前还不知道会员规模是多少,便利店的低SKU模式可能对此是一个减分项。

目前,便利蜂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单店盈利等应该不是公司考虑的优先级,它在上海现有46家店,据该公司的人说,预计年底前数量会翻倍,开到80多家。目前北京至少有200多家,全国是500家左右。由于尚未拿到便利蜂单店的流水、成本等数据,还无法对其做定量分析。

总的来说,这是一家在便利店红海中杀出来的、有差异化特色的形态。消费升级趋势下,它的后厨+配送符合大方向,但抢的主要是存量市场的生意(不过也要看到目前国内城市的便利店密度还比较低,有增量拓展空间),且坚持自营开店的重模式,不失品质。它有比较强的创新性,不过也要看背后资本的能力有多强,毕竟要达到一定的开店速度,形成规模效应后才能摊薄一些成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