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年纪重新看三国,居然看哭了

 子文先生 2019-11-12

以前看三国时,只看英雄人物
现在再看,用心去看。虽然还没看几集
发现一开始的朝廷腐败,宦官弄权,民不聊生,人们被逼起义。
首先黄巾起义,起义的人们命就好苦,都是被逼的活不下去了,贪官收钱为自己铺路,地主压榨,恶霸杀人没人管。人民群众实在活不下去了,爆发起义,一个个穿着破衣服,拿着锄头,扁担。面对的敌人,都是骑着战马,穿着铠甲,拿着刀剑,怎么打的过?起义的人可都是社会底层,大部分应该都是老老实实的实在人吧!


以前我也跟着别人说曹操坏,曹操一个人孤军深入刺杀董卓,难道大家都选择性遗忘了吗?这样的英雄事迹,满朝文武有谁能做到?谁人不怕死?董卓可是杀人之后会喝人血的,而且动不动就杀全家的。


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时。刘备祖上那么显赫,传到自己父亲一代没钱交税,官都没有了。自己漂泊一生,28岁了还一事无成。古时候的人平均寿命没现在长,所以28已经很大了,如果是平常人混混沌沌无所谓,对于一个心里有大抱负的人来说,真的是压力特别大, 关羽其实是个杀人犯,杀了自己村的恶霸逃到这边来的,遇到部队招人,打算去当个小兵把命丢到战场去的。


张飞是个屠夫,是个有良心的屠夫,国难当前听说关羽去从军,自己家庭条件那么好,不在家享福,也愿意同去,光这一点,我估计现在的人就很难做到。三兄弟齐心,起家是靠张飞变卖家产,招募了五百个乡勇。张飞却愿意当老三,愿意听刘备的话,对比现在很多人合伙做生意,我出的贡献大,我是大股东,我就说了算,只顾自己利益,把合伙人的利益永远放在后面。


后来张飞喝酒误事,把三兄弟的立足之地徐州丢了,把刘备的两个老婆都丢城里了,自己寻死,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可缝补,手足不能断。这样的大哥,对比现在的大哥,只看重自己利益,自己出了事恨不能让兄弟帮忙顶。


看孙家,十八路诸侯打董卓时,孙坚可是先锋,可见其有勇。可是一出门,别人怕他抢头功就先跑到他前面去送了一个人头,即使对方升了级,孙坚照样打了胜仗。说明孙坚确实厉害,可是前面打仗,后面又不肯给粮草,可怜合伙做生意,投资人越多,越靠不住。


孙坚死后,孙策在袁术帐下做事,自己在外面整天厮杀,袁术却在家享福,立了大功回来,还一点都不嘉奖,完全不把他当回事,后来拿父亲的传国玉玺找袁术借兵,作为起家的资本。要说少年喜欢的都是什么人?无外乎就是孙权孙策,当然是因为帅啊!酷啊!少年成名又多金,不正是符合我们年轻时的偶像标准吗?而孙家恰好就是这样的典型啊!十六岁的孙策,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带着父亲留下的忠心耿耿的部下,横扫江东,一举成为江东小霸王,让看不起他的人都去吃翔。后来又抱得大乔美人归,这种意气多少人不向往,多少人不眼红?

同样少年成名的还有孙权,九岁孤身取回父亲的遗体,帅啊!酷啊!面对大一辈的曹操刘备等人,毫不畏惧,迎难而上,联刘抗曹。


刘备投靠曹操的时候,曹操说的一点没错,龙,能大能小,大出入于天地间吞云吐雾,小隐藏在市井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整天种花种草。好多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我说不是,刘备乃英雄人物,说一不二,天下理应有他一份,就说曹操屯兵山东时,徐州是陶谦的,为了巴结曹操,派军队,专人送曹操一家老小去山东,路上据说是被黄巾起义的余党,相当于是山贼给劫杀了。巴结不成反引来曹操十五万军队,大军压境,这时人们请刘备帮忙,刘备说去借兵,好多人以为他跑了,他说不管借的到,借不到都来。后来果真就来了,好多人遇到这种情况估计都跑了吧?回来完全就是送死啊!力量悬殊啊!!!后来是陈宫要吕布攻打曹操老家山东,曹操才不得不退兵。陈宫也是劝曹操不要打徐州,徐州陶谦是个大好人。本意也是要巴结曹操的,遇山贼才出的意外。可是劝曹操不听,因为曹操的本意根本不是报仇,报仇只是一个幌子,军阀要扩大自己的领土是真!!


认真看三国才发现讲的那么真实,一点光环都没有,谁厉害,谁不厉害写的那么真实,谁有能力谁就能夺天下。一开始刘备三兄弟打黄巾起义三十多场仗,才给个小小的县官,可是没当几天,就有督察来收贿赂,刘备当的清官哪有钱,也根本不愿意交贿赂,于是官也当不成了,相当于之前立的功全没有了。现实是这么残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再多的英雄,也是转头空,再燃的事业,也不过付笑谈中。

少年时看三国喜欢东吴孙权,少年成名,年少多金;青年时期唯爱曹阿瞒,曹阿瞒成熟稳重,所谓,治世能臣,乱世奸雄;后喜欢关二爷的仁义;后来喜欢刘备,屡败屡战,终于哭出自己的一片江山;再后来更喜欢接近完美的赵云,长坂坡前一人一骑孤身救主,长板坡前保阿斗,万马人中成英雄;工作以后才发现司马懿更适合职场的我,而现在看三国只喜欢大乔小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