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他是周杰伦最欣赏的男人?

 木蘭猫不睡 2019-11-12

艺术家艾迪·马丁内斯(摄影:覃斯波)
2019年11月7日,美国艺术家艾迪·马丁内斯个展“游宴”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开幕。本次展览涵盖了艺术家最新创作的纸上速写和布面油画,集中呈现了他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Between Figurative and Abstraction
具象抽象

作为当今艺术市场的宠儿,目前生活和工作于纽约的艺术家艾迪·马丁内斯(Eddie Martinez)以大胆的配色、不羁的线条和不同形式间的巧妙转换为众人所熟知。他曾在纽约布朗克斯美术馆、东京贝浩登画廊、伦敦萨奇画廊等全球多个艺术机构中展出作品,不断突破自我艺术实践中的框架与界限。

艾迪·马丁内斯《游宴》(Open Feast),布面油彩、喷漆、油画棒、丙烯颜料、三福记号笔,亚麻及帆布拼贴钉于画布上,289.6×1954.5cm,2019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

肆意游走的线条、节奏感十足的配色、混乱中不乏秩序的构图……艾迪·马丁内斯的巨幅作品《游宴》仿佛一张尚未开封的调色盘,在“砸向”余德耀美术馆的瞬间爆炸开来,打破了这里原有的宁静——面对画布上这13张五官模糊的脸庞,观众的中枢神经早已被好奇填满,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艾迪·马丁内斯:游宴”展览现场,余德耀美术馆,2019年(摄影:王闻龙)

这里究竟是布鲁克林满布涂鸦的街道,还是“最后的晚餐”进行时的现场?艺术家拒绝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在他看来,解读和创作都不该被规则所束缚——“我的作品中从来都没有明确的叙事,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马丁内斯边说边掏出了一支黑色中性笔,在随身携带的速写本上肆意勾勒着线条。
艺术家艾迪·马丁内斯(摄影:覃斯波)

出生在美国当代艺术风起云涌的70年代末,见证了无数先锋艺术家的诞生,马丁内斯的血液里似乎自带这么一股反叛精神。他不愿随波逐流,两次从艺术院校退学后正式开启了自己“不走寻常路”的创作生涯。
“艾迪·马丁内斯:游宴”展览现场,余德耀美术馆,2019年(摄影:王闻龙)

BAZAAR:作为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你是如何发现自己在绘画上的兴趣和天赋的?

艾迪·马丁内斯: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画画了,这是唯一一件我可以不受拘束去做的事,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我,所谓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反而会限制表达的自由。




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多元媒介的运用,马丁内斯的艺术完全是自发性的。他所描绘的内容和作为媒介的物料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打破了绘画在二维平面建构虚幻空间的传统,还原了艺术本来的模样——从调色刀、笔刷到手指,周围的一切都可以被当作工具使用;喷漆、马克笔、蜡笔、手纸甚至修正液,每一种材料在他的作品中都有迹可循。

艾迪·马丁内斯《习作4号》(Study No.4),纸上三福记号笔、马克笔、彩铅、蜡笔、修正液及钢笔,15.24×20.8cm,2019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

BAZAAR:你擅长运用不同媒介进行创作,又将纸上速写转移到大型画布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创意?

艾迪·马丁内斯:其实这是我过去13年来的探索,尝试去消除公众对绘画的刻板印象,这种艺术形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架上油画。我会借助丝网印刷技术将小稿拓展到画布上,但却并没有固定的排列组合方式,所有想法都是跟着感觉走的。


艾迪·马丁内斯《Untitled》(局部),综合材料,182.9×274.3cm,2011年 ©Eddie Martinez and Saatchi Gallery

“这次我还在作品《游宴》中加上了女儿的脚印。”刚刚晋升人父的马丁内斯笑着说,手里的笔却一刻也没有停过——骷髅般的人头、凌乱线条下藏着的瞳孔,这些游走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形象既是艺术家对世界的印象,更是令他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

艾迪·马丁内斯《The Feast》(局部),综合材料,243.84×853.44cm,2010年 ©Eddie Martinez and Saatchi Gallery

Between Freedom and Regulation

自由规则之间

展厅的右墙上,马丁内斯的纸上速写被钉在了一个个小型画框内,与对面近20米长的《游宴》形成了鲜明对比:速写纸上依旧可见撕扯或折叠的痕迹,拼贴和图绘的结合更是显得饶有趣味,为观者呈现了艺术家日常的思考和创作过程。

艾迪·马丁内斯《余德耀美术馆习作》(Yuz Study),纸上三福记号笔、修正液、蜡笔、彩铅、铅笔、纸拼贴、碎片及有机水果认证贴,29.85×75.88cm,2019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

对马丁内斯而言,日常就是往返于家和工作室之间两点一线的每一天。出生于康涅狄格州,后来辗转于佛罗里达、加州和纽约之间,他几乎看遍了大半个美国的风土人情。从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建筑到乡间的自然风光,周遭的一切给予了艺术家源源不断的灵感,从不离手的速写本成为了他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艾迪·马丁内斯:游宴”展览现场,余德耀美术馆,2019年(摄影:王闻龙)


BAZAAR:相较于大型布面油画,小幅纸上速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艾迪·马丁内斯:这是我与世界交流的独特方式,不受规则限制、随时随地掏出速写本就可以进行。这些看似稚拙的纸上速写可以说是我的灵感合集和创作前奏,比如这次展出的《余德耀美术馆习作》系列,就是《游宴》的前身。




艺术家艾迪·马丁内斯(摄影:覃斯波)

BAZAAR:有些纸上速写被放进了同一个画框里,这其中是否有逻辑可言?

艾迪·马丁内斯:我不是一个热衷于讲故事的人,我的作品中没有刻意设定的逻辑。从最初的创作到将它们重新组合,唯一的驱动力就是内心深处真实的感觉。




艾迪·马丁内斯《空中曼陀罗》(Mandala in the Sky),布面丙烯及石膏粉,502.9cm,2019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摄影:王闻龙)

在马丁内斯的艺术世界里,“自由”和“感觉”升格成了至上真理,正如那幅悬挂于美术馆大厅上方的作品《空中曼陀罗》——出于对东方哲学和宗教的兴趣,艺术家时常通过冥想的方式去感受这种形而上学的能量;又因为被曼陀罗的重复图样所吸引,进而将亲身感受与视觉体验相结合,创作出了这一系列涂鸦式的抽象作品。

艾迪·马丁内斯《Untitled》,综合材料雕塑,34.3×35.6×19.1cm,2017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


不仅如此,艺术家还将这些无意识间迸发的灵感提升到了三维层面,创作了一系列小型雕塑。在这样一种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过程中,观众似乎可以瞥见马丁内斯对个人存在的强调——艺术家以“自由的选择”为出发点,通过形式或媒介间的转换揭示了心灵的冲动,使非理性的感觉逐渐清晰。如果说“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创作中规则的立与破则是专属于艺术家的自由。

艾迪·马丁内斯《Florida #4》,综合材料,190.5×243.8cm,2019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

From Utopia to Reality
乌托邦走向现实世界

短短十几分钟,马丁内斯的速写本已经翻了三页。他的艺术辞典中似乎从来都没有“犹豫”二字,一笔一画间都透露着一种浑然天成的创造力。没有蓄意制造的故事情节、摒弃了一切道德层面的说教,艺术于他而言更像是乌托邦般的存在。

艾迪·马丁内斯《预判—余德耀美术馆》(Predictor-Yuz),纸上蜡笔、三福记号笔、修正液及铅笔,18.26×12.38cm,2019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图片由余德耀美术馆提供

深受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影响,创作中的“无意识”状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马丁内斯的风格。他的每一件作品既可以分解为杂乱无章的单独线条,也可以融合成一个结构均匀的整体。尽管没有绝对正确的视角,他还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卸下理性包袱的机会。

艾迪·马丁内斯《Beach Young》,综合材料,182.9×274.3cm,2016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

此外,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也是马丁内斯多年来艺术实践的重要导向,尤其是以画“倒挂人像”而闻名的德国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原生艺术(Art Brut)的创始人让·杜布菲(Jean Dubuffe);还有盛极一时的CoBrA(眼镜蛇)艺术群体。相较于技法精湛的古典油画,马丁内斯更倾心于他们孩童般稚拙的风格。

艾迪·马丁内斯《When We Were In Good Hands》,综合材料,182.9×274.3cm,2016-2017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

近年来,也正是这种未经专业院校“洗礼”的纯粹风格,为马丁内斯开创了一大片市场——继春季拍卖连续三次打破价格记录后,今年十月,其作品《Rumble》又以660万人民币的价格落槌。

艾迪·马丁内斯《Rumble》,综合材料,152.9×213.6cm,2012年 ©Eddie Martinez and Peres Projects, Berlin

自此,“艾迪·马丁内斯”这个名字变得愈发响亮,不仅接下来的数场拍卖会中都榜上有名,就连天王级别的歌手周杰伦都是他的粉丝。“今年二月,周杰伦还专程来布鲁克林的工作室拜访了我,我们一见如故,他是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提到周杰伦,马丁内斯不自觉地放下了手中的笔,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艺术家艾迪·马丁内斯(摄影:覃斯波)
周杰伦与艺术家艾迪·马丁内斯的合影



BAZAAR:作为当今艺术市场追捧的对象之一,你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艾迪·马丁内斯:艺术家是无法控制画廊和拍卖行这类一级、二级市场的运作的,我只能保证做好本职工作。艺术对我来说不仅是生活的全部,也是我的职业。好机会来了就抓住,这无疑是对市场的最佳回应。



从自由、平等的乌托邦里走出,马丁内斯来到了真实的艺术世界。这位备受瞩目的中生代艺术家正处于创作的巅峰期,日复一日地通过别具一格的创想与世界对话,呼吸之间都浸透着对艺术的热爱。

艾迪·马丁内斯《Love Letter #20》,综合材料,243.8×190.5cm,2017年 ©Eddie Martinez and Timothy Taylor Gallery

在各类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的今天,马丁内斯始终坚守绘画中的那份纯粹。在画布这张行动舞台上、在形与色的肆意挥洒之间,他赋予了作品撼动人心的力量,为每一位观众开启了专属他们的视觉盛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