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60周年,这首堪称最经典的小提琴中国作品至今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而它的首演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俞丽拿已年近八十,她打算对“梁祝”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做一个新的诠释。 60年,“梁祝”伴随俞丽拿从一位青葱少女到耄耋之年,如今,她也在细细梳理自己走过的大半生。 一生践行奉献精神 5岁读小学,还不到17岁的俞丽拿就上了大学,她和同学们满怀热情地到工厂、农村演出,但是让大家很受打击的是,听众们并不喜欢小提琴——因为那时演奏的大多是外国作品,中国作品太少了,听众感觉和自己的生活、情感距离太远,没有共鸣。 同学们都很苦恼——什么时候小提琴可以讲中国话?学校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尝试把一些民族器乐、民歌改编成小提琴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在那个期间诞生的。1959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首演,后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它随着电波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梁祝”使用了中国人听得懂的音乐语言,它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人对小提琴这种西洋乐器的了解与喜爱,学小提琴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大家也逐渐接受、喜欢交响乐队演奏。 “梁祝”后来的影响之深远是主创团队始料未及的。俞丽拿说,那时参加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创作和演出都要牺牲课余时间,投入很多精力,其实会影响自己的学业,但是,那个时代的人创作、演奏都不计得失,也不会想到要给自己带来什么名利。 海纳百川的世界学派 “当时国际上是瞧不起我们的弦乐水平的,毕竟我们起步比较晚,那时我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弦乐教学质量搞上去。”多年来,俞丽拿从来没有教过一个私人学生,从上音附小、附中、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她都教过,她在寒假和暑假都会为学生们补课,不收任何费用。在俞丽拿心中,课比天大,如果学生有课,想让她参加任何社会活动都免谈。 58年了,作为上音终身教授的俞丽拿一直在努力教学。她上课从来不迟到,总是会在琴房里耐心地等着学生。她笑言,“我其实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严肃、那么凶,我从来不会骂学生,但是如果我批评学生的语气比较重了,学生会明白,那就表示俞老师生气了,学生一定会很自觉地改正。”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她有时唱有时跳,有时幽默风趣。 俞丽拿的学生屡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她培养了黄蒙拉、王之炅等一批实力派演奏家。常常有外国人好奇地问俞丽拿,从哪里学的小提琴,俞丽拿骄傲地回答,在上海学的;有人问她是什么学派的,她会骄傲地回答:“我是世界派——我把全世界最好的拿过来学习,我担任30多个世界比赛的评委,从参赛选手身上学到他们老师的教学法。外国人很难想象我们的艰辛,因为国外的音乐学院是把最好的学生留下来担任教学,而我们不是,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前进。” 她很自豪地说,中国人现在可以把小提琴拉得很好,培养出不少具有国际水平的学生。她分析,中国小提琴教育的过人之处在于,把一些才能只是中等的孩子培养成可以靠小提琴为生的程度。“我们教外国作品其实有文化隔膜,要花费很多精力分析外国作品,很困难。我们拉巴赫作品的水准,和外国人拉中国作品的水准相比,应该说是高得多。” 一句话让她坚持三十年 她回忆,那时大家工资都不高,到外面演出没有任何经费支持,还要自己负担各种费用,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坚持弦乐四重奏的排练、演出。经过了几代人努力,中国的室内乐开始发展起来了,俞丽拿却决定退出了——毕竟其他声部的人已经不是同代人,应该激流勇退了。 让小提琴说中国话 在俞丽拿看来,不会演奏中国作品就等于不会说中国话。在她的推动下,上音附小、附中、大学的学生每年考试都要演奏中国作品。 为了推动小提琴中国作品的创作发展,1993年,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会筹资的100万元征集小提琴中国新作品。不过,从当时征集到的作品来看,并没有能够超越“梁祝”的新作品,俞丽拿感到颇为遗憾。但她转念一想,等到天时地利人和、所有机缘成熟时,自然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自己只要尽力了就好。
除了弦乐之外,《真爱·梁祝》加入舞蹈、舞台剧、音乐剧等富有当代气息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该剧最后一部分,俞丽拿的弟子、上音小提琴教授王之炅与中国爱乐乐团演奏“梁祝”的经典旋律,而俞丽拿本人也会上台演奏一段。自从70岁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了告别舞台的音乐会之后,她再也没上过舞台,“我觉得在自己状态还不错的时候告别舞台很好,至少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不想以后让别人说,这个老太婆怎么还霸着舞台呢。” 母子情深系“梁祝” 俞丽拿坦言,自己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对家庭的照顾不够。以前她并不想把儿子李坚培养成音乐家,因为他上小学时正处于“文革”期间,那时,音乐学院都停课了,俞丽拿也陷入困惑——音乐还有用吗?音乐家的未来会怎样?当时小学每天下午没课,担心儿子到处跑学坏,她就用钢琴和小提琴把儿子的课余时间填满。“我一生的习惯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认真完成,严格地要求淘气的儿子每天保质保量地练琴。” 俞丽拿还记得,1976年1月,李坚因为伤口感染患败血症,被送到医院里急救。她在病房里等着抢救儿子,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心情更加难过。痊愈之后,李坚好像突然长大了,出院回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弹钢琴。 “儿子的天赋比我好,当年的钢琴老师就建议他一定要报考音乐学院。”虽然合作过上百次,但作为风格、性格迥异的两位音乐家,母子俩在艺术观念上有很多分歧,儿子自认为是最懂母亲的,而母亲感觉儿子的很多观念难以理解。在2009年之前,俞丽拿和生活在国外的儿子见面多半是因为要合作演出“梁祝”。 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间,一个甲子过去了。儿子也回国定居十年了,俞丽拿感到这一生很充实。她的琴声又将随着音乐剧场《真爱·梁祝》、随着蝴蝶翩迁继续流光溢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