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u17

 差点气死 2019-11-13

伏暑痫是发于秋、冬但以暑湿或暑热见症为主的温病。从发病季节来说,
  它发在秋季或冬季,秋、冬季节气候干燥,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小,自然界并不存
  在暑邪,为什么一发病就见暑病的证候呢?前人认为是人体在夏季感受了署
  邪,邪气伏于体内,过时而发,所以就称为伏署。因为它的发病季节晚,不是在
  夏季发病,所以也称为“伏署晚发”,或简称为“晚发”o也有人把发于秋季的
  称为“伏暑秋发”,发于冬季的称为“冬月伏暑’’。按温病的发病类型进行分
  类,属于伏气温病。按病变的性质分类,应该说大多数属于暑湿病,也有的属
  于暑热病。
    伏署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个特点是发病的临床表现与季节主气不相
  符,秋、冬季节自然界没有暑邪,但是它的临床表现是暑病见症,病证与季节的
  气候特点不一致。第二个特点是伏暑病与暑温病不一样,它初起先见表证,类
  似于感冒,但感冒初起是只见表证而无里证,伏暑病初起虽然有表证,却又不
  是单纯的表证,它是表里同病,而且是以里证为主,或见气分暑湿,或见暑热伤
  阴。感冒初起没有这种表现,它只有表证,初起不会有里热或者里热阴伤的表
  现。第三个特点是病程长,缠绵难愈而且病情重。
    伏暑的名称在古代医籍中出现较晚,历代的说法也有所不同,自清代烈
.后,对这个病种的认识渐趋一致口
    伏暑与春温同属伏气温病,但二者发病初起有所不同。春温初起既可
  以有表证,也可以无表证,有表证的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没有表证的称为伏
  邪自发。伏磐没有自发的,都是由外邪诱发。为什么?这与人体的状态有
  关,因为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天气转凉,人的腠理闭塞,在这种状态下邪气
  不可能从里面发出来,只有在体表感受邪气的情况下,由新感而引发体内的
  伏邪才会发病,所以伏暑的发病都是由新感引动伏邪而发。春温病发于春
  季,这个季节人体的腠理处于开泄状态,所以伏邪可以自内外发。
    西医学中的散发性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等病散发于
  秋、冬季节者,可以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厂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伏暑病病因的首要因素是暑湿或暑热邪气内伏,其次是被新感所诱发。
    至于新感的邪气,可以是风寒,也可以是风热。秋、冬季节一般来说是偏于寒
  ’  凉,容易感受风寒邪气,如果秋、冬季节气候反常,应寒反温,也可以外感风热
    邪气,归根结底是新感引动伏邪,内外相引而发病。
    内外相引发病之初,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分析其病机。伏暑有的发于气分,
  ·  有的发于营分。如果是内蕴暑湿,初起往往呈卫气同病。如果内蕴暑热,暑热
    内伏而蕴郁伤阴,导致营阴不足,又被新感所诱发,发病初起就呈卫营同病。
    同样是伏暑,发病初起证候类型不同,发展趋势也就不一样。初起见卫气同病
  ·  者,二-般是在气分发展,可以人少阳气分而见湿热郁阻少阳的证候。也可以传
    人阳明气分,或者先传人少阳,再传人阳明。初起见卫营同病者,进一步发展,
    热邪往往从心营下移到小肠,出现火脏与火腑同病的气营两燔证。也可以出
  .  现热人心包,血络瘀滞之证,其特点是暑热邪气灼伤血脉外的津液形成热痰而
    b包,热邪灼伤血脉内的津液形成瘀血而阻滞心络,这个证候是气分有热
囊萋篙有瘀滞的气血两舭
    总而言之:伏暑病初起见卫气同病者进一步发展多呈气分暑湿证,而初起
    见卫营同病者进一步发展多呈气营两爝证或气血两燔证。气分暑湿如果从阳
    化热,也可以深入营分o血分而出现出血、动风等见症,可以参照暑温病辨证论
..  治,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伏暑>中所说:“暑温、伏署,名虽异而
    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
    因为伏暑是伏气温病,所以一般病情较重,而且发病时间越晚,病情越重。
    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中说:“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
    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轻而浅;邪舍
    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俞根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暑湿内蕴,发于气分
    者正气不衰,所以病情轻,发于营分、血分者,由于正气已伤,所以病情重,这是
    符合临床实际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36条说:“长夏受暑,过
    夏而发者,名日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
    重”,这就是说,从发病的时间来看,发病越晚,病情越重。这是因为,邪气内
  ’  伏,正气必然要与邪气斗争,在斗争过程中,正气必有损伤,邪气内伏的时间越
    长,正气损伤越重,所以病情也重。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伏暑的诊断要点有五个方面。    j
    一是多发生于秋、冬季节。
    二是起病急骤,一发病即见以暑湿或暑热内伏为主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有发热,心烦,口渴,脘痞,舌苔腻等气分署湿的特征。发于营分者,见发热,心
烦,口干,舌绛苔少等营热阴伤的特征。无论发于气分,还是发于营分,初起都
兼有时令之邪在表,所以都有发热恶寒的表证,或呈卫气,同病,或星卫营同病。
    三是初起发于气分而兼表证者,类似感冒,但是又有暑湿在里的表现,所
以有别于感冒。邪在少阳气分者,又形似疟疾,有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但疟
疾的寒热往来有规律,或隔日发作一次,或隔两日发作一次,而伏署的寒热往
来没有时间规律,一天可以发作数次,甚至数十次。
    四是病变过程中可以出现但热不寒,身热夜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
不除,大便不爽,色如黄酱,肛门灼热的湿热夹滞郁阻胃肠证,这也是伏暑的
特征之一。
    五是在湿热流连气分的阶段,可以郁发白瘩,暑热邪气深入营分、血分,也
可以出现发斑或其它部位的出血。
    伏暑病初起以里证为主而兼有表证,所以治疗要以解表清里为法。根据
具体情况,如果是卫气同病,要解表清暑化湿。如果是卫营同病,就要解表凉
营养阴。如果表邪是风寒,要发散风寒;如果表邪是风热,要疏透风热。如果
邪在少阳,导致湿热郁阻少阳,气机不利,要清透少阳,分消走泄。如果湿热夹
滞郁阻胃肠,要清热祛湿,导滞通下口如果由于心营热盛而下移小肠,脏腑同
病,要凉营养阴,清利火腑。如果痰热蒙蔽心包,瘀血阻滞心络而导致神昏,要
清心豁痰,化瘀开窍。如果出现白痞、发斑、动风等见症,可参照暑温、湿温的
有关证候辨治。
  1.伏暑初发
  伏暑初发,是由外感时邪引动体内的伏邪而发病。如果伏邪是内蕴暑湿,
则见卫气同病;如果伏邪是暑热伤阴,则见卫营同病。因为这两种类型都属于
中篇各论—J
    !凿丫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表里同病,所以治疗都要用表里双解法。
    (1)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周身酸重而
  ‘  痛,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胸闷脘痞,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从表证来看,如果是外感风热,则见发热,微恶风
    寒,少汗。如果是外感风寒,就见恶寒,发热,无汗。从里证来看,既有暑热,又
  ‘  夹湿邪。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是暑热伤津的表现。胸闷脘痞,是因于湿阻气
    机。舌苔腻,脉濡,说明湿盛;舌苔黄,脉数,说明热盛。从其湿与热的比重来
    看,是暑湿内蕴,湿热并重之证。由于外有表邪郁阻,内有署湿蕴蒸,气血运行
  ‘  不畅,所以头痛,周身酸重而痛。
    【治法】解表透邪,清暑化湿。
    【方药】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黄连香薷饮。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温病条辨》)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六~( 188)、飞滑石一两(306)。服如银
    翘散法。
    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
-,毒o--    香蒋(6g)  扁豆(9g)  厚朴(6g)  黄连(6g)
细    【方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38条说:“太阴伏暑,舌白、口
¨i‘  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乏。。从条文中可以看出,吴鞠
    通是用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来治疗伏暑初发外感风热,内蕴暑
    湿的卫气同病证候。银翘散方中本来就没有元参,这里却说去元参,说明吴鞠
  .  通最初撰写《温病条辨》的时候,银翘散这个方剂中有元参,他在修改的过程
    中把元参去掉了,换成了鲜苇根,但是在这个方剂中他忘记了修改,所以又说
    去元参。因为元参滋腻,牛蒡子滑利,对于内有湿邪者不适用,所以要去掉。
  .  银翘散是辛凉轻解的方剂,用于伏暑初发,表有风热者,它一方面能疏透风热
    而解表,另一方面银花、薄荷都是芳香药,又能芳香化湿。方中又加杏仁开肺
    气以宣气机,滑石利下窍,二者相配而通调水道,使体内的署湿邪气有外泄的
    出路D但是在暑湿内盛的情况下,这两味药的力量仍嫌不够,所以在方中还可
    以加生惹苡仁健脾利湿清热,加通草以增强通利三焦水道的作用,给湿邪找出
    路,有形之湿外泄,无形之热就可随湿邪外散。如果见舌苔厚腻或有恶心呕
    吐,说明湿邪重,可以加入半夏、黄芩,辛开苦降,燥湿降逆止呕。
    如果是外感风寒,恶寒重,身重痛,无汗者,治疗用黄连香薷饮。方中香薷
    辛温解表,发汗散寒,芳香化湿。香薷辛温,厚朴苦辛温,黄连苦寒,三味药相
    配,辛开苦降,燥湿清热,宣逦气机。扁豆和中而调脾胃。如果病情重,可以加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藿香、佩兰。藿香辛温,可以增强香薷的发表力量。藿香与佩兰都是芳香化浊  7
药,.也更增强了化湿浊的作用。‘如果署热也重,可以加黄芩,增强清暑的力量。
    (2)卫营同病
    I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微恶风寒,头痛,少汗,或恶寒,无汗,口不渴,心  ‘
烦,舌绛苔少,脉浮细数。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是暑热邪气内伏,损伤营阴而致内有营热阴伤,又    ’
遇外邪引动而发病,所以初起即见卫营同病。身热夜甚,口不渴,心烦,舌绛苔  ‘
少,脉细数都是营热阴伤的表现。微恶风寒,头痛,,少汗,说明是外感风热邪
气。如果外感风寒邪气,则见恶寒,无汗。
    【治法】解表透邪,清营养阴。
    【方药】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加减葳蕤汤加青蒿脑、粉丹皮。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温病条辨》)
    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六钱( 18g)、丹皮四钱(128)、赤芍四饯(128)、麦冬穴饯    .
(186)o服法如前。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生葳蕤二钱至_钱(6 ~9s)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  桔梗一钱至饯半(3·4.5g)  东白    ,
薇五分至一钱(I-5_3g)  淡豆豉三饯至四钱(9 - 12s)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3—4.Sg)  炙231,
甘草五分(lI.55)  红枣两枝
    【方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39条说:。太阴伏暑,舌赤,口  ‘T' '
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i赤芍、麦冬主之。”方中用银翘散辛凉透表,
这里他没有强调去元参,是因为有营阴损伤,用元参清营养阴。方中加生地、
麦冬也是用来清营养阴。加丹皮、赤芍凉营活血,防止营阴凝滞而成瘀。从吴  ,
鞠通所用方剂可.以看出,是针对外感风热,营阴内伤之证。外感风热者一般可
以见少汗,吴鞠通在这条中所说的“无汗”,是指营阴伤而无汗源,不能理解为
外感风寒。
    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伏署伤寒》中说:“若邪舍于营而在血分,先与加
减葳蕤汤加青蒿脑、粉丹皮滋阴宣气,使津液外达,馓微汗出以解表。继即凉
血清营以透邪,轻则导赤清心汤,重则犀地清络饮,二方随证加减。”从俞氏这  .
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是先用加减蒇蕤汤滋阴解表,然后再清营养阴透邪。加减
葳蕤汤中的葳蕤就是玉竹,性味甘寒,滋养阴液,配炙甘草、红枣益气扶正。白
薇苦成而寒,清透阴分虚热。葱白、淡豆豉辜温解表,配桔梗、薄荷宣肺透邪。
这个方剂中的葱白、豆豉就是葱豉汤,是辛温解表的轻剂,所以这个方剂适用
于伏暑初起外感风寒者。方中加青蒿清透解署,加丹皮清营透热。但是方中
滋养营阴的作用木足,可以再加人生地、麦冬、元参。
    中篇各论—J
厂刘景源沮病学讲稿一
    2.气分暑湿
    伏暑病的气分暑湿证是由卫气同病发展而来。气分的暑湿既可以郁阻少
阳,也可以郁阻阳明胃肠而形成不同的证候。
    (1)暑湿郁阻少阳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午后身热较重,人暮尤剧,口渴,心烦,
胸脘痞闷,两胁胀痛,呕恶,口苦,天明汗出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舌苔黄
腻,脉弦滑数。
    I证候分析】暑湿郁阻少阳证是指手、足两个少阳的病变。关于这个问
题,何秀山在《通俗伤寒论》中对蒿芩清胆汤这个方剂有一段按语,说得非常
精辟。他既讲了手、足少阳在生理上的关系,又讲了手、足少阳在病变中的互
相影响,还对其病机进行了分析,文字非常简练,他说:“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
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
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相火乃炽……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这
段按语是说,手少阳经与足少阳经分而言之有手、足之分,合起来看都是少阳
经,所以统称是少阳病。少阳的气化功能一方面体现为胆汁进入小肠,参与水
谷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体现为三焦的气化功能。三焦是人体气化的场所,全
身的津、气都通过三焦分布周身而直达腠理。也就是说,全身的阳气都可以行
于体表而产生抗邢功能。如果感受了湿热邪气,郁阻于少阳,就可以导致上、
中、下三焦不通,气机涩滞。由于气机不通,郁而化热、化火,就导致胆中的相
火旺而出现胆热、胆火。胆中的火热炽盛,必然横逆犯胃,这就是由木郁而导
致土塞,使胃的降浊功能失常而致津液不能正常敷布,凝聚而成痰,从而形成
暑湿痰浊内郁的局面。手少阳三焦经是气机升降之枢,足少阳胆经是气机出
入之枢,暑湿痰浊阻滞气机而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反过来暑湿痰浊就更没
有出路,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从这个证候的临I床表现来看,其中既有三焦气机
不利的表现,又有胆气不疏的表现。寒热往来的原因是气机升降出入失常。
暑湿痰浊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宣发到体表,就见恶寒。正邪相争就发热。正邪
相争一段时问之后,正气有所损伤,与邪气抗争的力量不足,热就退下去了。
但是暑湿邪气并没退,仍然阻滞气机而使阳气不能宣发,所以又出现恶寒,这
样就形成了邪阻则寒,正争则热的态势,往来交替,反复不已口因为这个证候
不是外感寒邪,而是暑湿邪气内蕴,其中又以暑邪为主,是热重于湿,所以表现
为热重寒轻。就是说,发热的时候体温很高,而恶寒相对来说较轻。这个证候
的寒热往来没有时间规律,一日之内可以发作数次甚至数十次,不同子疟疾或
隔日一次,或隔两日一次定时而发,很有规律,所以它看似疟疾而非疟疾。身
热午后较重,人暮尤剧,是指持续发热,每到下午三、四点钟体温更高,到晚上
L一中篇各论
  一·宙丫I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达到高峰。这是因为,午后阳明经气主令,正气充盛,正邪相争激烈,所以体温  ‘
就上升。晚上人体的,阳气入里,本来就内蕴暑湿,阳气入里就更加重了朗阳不
平衡,所以热势更高。口渴,是由于热伤津液。’心烦,是由于热扰心神。从口
渴、心烦也可以看出,这个证候是热重于湿。胸闷脘痞,是湿阻气机,三焦气滞  ’
不通的表现。两胁胀满,是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的表现,因为足少阳胆经行于
两胁,经络不通,就出现胁痛胀满。少阳气机阻滞,中焦气机不通,胃气不降,
就出现恶心呕吐。口苦是由于署湿阻滞气机,胆汁不能正常疏泄而上泛所致。  ’
到天明阳气由里出表,津液随阳气出表而外泄,所以汗出而体温有所降低,其
它症状也有所减轻口但是汗液并不多,邪气并没有全解,暑湿仍然郁阻于里,
所以触按病人的胸腹始终有灼热感。湿热上蒸,就见舌苔黄腻。脉弦滑主痰  ‘
湿阻滞气机,脉数主暑热内盛。
    【治法】清透少阳,分消走泄。
    l方药】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青蒿脑饯半至二钱(4.5·6g)  淡竹茹三钱(9g)  仙半夏饯寺(4.5g)  赤茯苓三饯
(98)  青子芩饯半至三饯(4.5·9g)  生枳壳钱半(4.5s)  陈广皮钱半(4.5E)  碧玉散
包,三饯(9g)
    (方解】蒿芩清胆汤这个方剂是由小柴胡汤与温胆汤两个方剂合方化裁
    而来,而且化裁得非常好。小柴胡汤属和解少阳法,是治疗伤寒少阳病的代三’- "f-t
    方剂,方中以柴胡为君药,黄芩为臣药,以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柴胡苦辛平,轻
    扬升散,疏通少阳气机而透在表的寒邪;黄芩苦寒,清泄少阳而清半里的郁热。
    二药配伍,透邪以解其表,泄热以和其里,使表解里和,则气机通达,其病可愈,
    但柴胡是辛散升提之品,外感风寒的半表半里证非用它不可,而对于暑湿内蕴  ,
    之证却有鼓动署湿之弊,所以应该忌用。因此俞根初就用青蒿替换柴胡,青蒿
    傲苦微寒而芳香,轻宣透热,芳香化湿,与黄芩相配,一透表,一清里,共奏清透
    少阳,和解表里之功。这个方剂以青蒿替换柴胡,实际上是师小柴胡汤之法而  ?
    又不泥其方的创新之举。
    温胆汤是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剂,是治疗内伤杂病胆郁痰扰之方。方名
“温胆”,实际上它的作用却是给胆降温。方中半夏、陈皮辛温,茯苓甘平,甘  .
草甘温。关于枳实的药性,说法不一致,‘有入说它辛苦寒,有人说它辛苦温,可
见这昧药的寒、温之性都不突出,性偏于平。竹茹苦寒。这个方剂从药物配伍
来看,总的来说是偏于温性。方剂偏温,但它却是清泄胆热的方剂,而不是温’
腮之寒o<金匮要略方论》中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什么治痰饮必
须用温药呢?因为痰饮是水湿凝聚而成,属于阴邪,非温不化,所以张仲景提
出了用温药治痰饮的治疗大法,温胆汤就是这个治疗大法的具体体现。顾名
    中篇各沦—■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思义,温胆汤当然是治胆的方剂。温胆汤证的病机涉及到胆、三焦与胃,而脾
    与胃互为表里,涉及到胃肯定影响脾,是三焦、胆与脾胃之间关系失调的病变。
    胆属木,脾胃属土,木郁可以导致土壅。就是说,胆的气机不利,横逆犯胃,就
  ‘  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使水液停聚而成痰。反过来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
    常,使滓液代谢障碍而凝聚成痰,也可以由痰湿阻滞气机以致少阳之气不能升
    发而导致木郁。木郁与土壅互为因果,木郁可以导致土壅,土壅也可以导致木
  ‘  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木郁可以化火,也就是胆郁化火,土壅的结果是生痰,
    所以这个病变过程中就产生了火与痰这两种病理产物。从病机来分析,是胆
    有郁火,胃有痰湿,形成了痰火内扰的证候。温胆汤这个方剂通过化痰理气祛
  ’  除了痰湿这种病理产物,使气机通畅,则胆气得疏而胆火可泄,从而达到和胃
    清胆的作用。方中半夏、陈皮辛温,燥湿和胃理气。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茯苓
    又淡渗利湿。枳实配陈皮理气行滞开郁。竹茹苦寒,清胆热通胆郁化痰。这
  ·  个方剂是辛开苦降与淡渗利湿共用,通过辛开苦降来燥湿降气化痰,通过淡渗
    利湿使湿邪下行,一方面从中焦使痰湿从燥化而消除,一方面使痰湿下行从小
    便而祛。因力这个方剂可以使痰湿分道而消,所以称为分消走泄法。因为分
  。  消走泄法能够疏通三焦气机,和胃清胆,所以它也属于和解法的范畴。温胆汤
    立化痰行气,疏利三焦气机而使胆热解除的方剂,它的作用实际上是清胆
宰茎雩嚣么却称为温胆汤呢?这与胆腑的特性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
  .  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之官”,是指胆为足少阳,它奈受少
    阳春升之气,不偏不倚,不寒不热,中正平和,生机勃发。胆的本性是温而和,
    既不能寒也不能热,寒是病态,热也是病态。这个证候是因为胆有火,胃有痰,
  .  使胆偏热而失去了温和的本性,通过用温胆汤治疗,消除了痰与火,胆就又恢
    复了温和的本性。所以这个“温”字是使动词,是指通过化痰清胆而使胆恢复
    温和的本性,并不是指使胆升温。
    温胆汤原方的作用是治疗内伤杂病胆郁痰扰之证。在伏暑病中,暑湿郁
    阻少阳之证是暑湿郁阻手少阳三焦气机而导致升降出入失常的病变,治疗也
    同样需要分消走泄,通调气机,以使暑湿邪气有所出路。所以俞根初采用温胆
  .  汤之法略作加减而组成了“清胆汤”,方中枳实改为枳壳,去甘草而加碧玉散。
    碧玉散由滑石、甘草、青黛组成,也就是六_散加青黛,有利湿清胆的作用,碧
    玉散要用布包,再与其它荮一起煎。这样加减之后,比温胆汤原方的分消湿热
    作用更强。
    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清透半表半里的署湿,其作用侧重于足少阳胆;
    以温胆汤加减,分消走泄,,疏利气机而调升降,清利三焦署湿,其作用侧重于手
    少阳。总起来看,这个方剂是清透少阳和解表里法与分消走泄法并用,手、足‘
L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少阳合治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如果湿邪偏重,舌苔白厚腻,可以加生慧苡仁  ‘
以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如果热重,可以加黄连以增强清热燥湿的作用。根据
临床的不同情况,可以灵活加减。另外补充一点,夏、秋季节病人因外感湿热邪
气而出现呕吐,泄泻,大便黄臭,舌苔黄腻,用蒿芩清胆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
    (.2)暑湿夹滞,郁阻胃肠    ’    f
    【临床表现】身热,胸腹灼热,恶心呕吐,大便溏滞不爽,色如黄酱,夹不消
化食物,舌苔黄腻或垢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的病变部位在阳明胃肠。暑湿邪气停滞在胃,则影
响胃的消磨功能而形成饮食积滞。食滞与暑湿相合,就形成暑湿夹滞。邪气
郁阻于胃肠道,使气机阻滞,邪无出路,郁蒸于里,所以见身热,尤其是胃肠所  ·
在的胸腹部更为突出,按之灼手。邪阻中焦,胃气不降,以致上逆而作恶心呕
吐。胃中不消化的食物与署湿邪气相混下注大肠,所以大便中夹杂不消化的
食物,如同豆瓣酱,呈黄褐色,而且味臭、粘腻、溏滞不爽。舌苔黄腻或灰褐垢  ·
腻,是腐败的浊气熏蒸到舌面所形成。脉濡数主暑湿内蕴。这种临床表现湿
与热都很突出,但是以热邪为主,是热重于湿口所以治疗既要清热又要祛湿,
因为有饮食积滞,还要导滞.因为大便不爽,还要通下。
    【治法】清热祛湿,导滞通下。    。喜L
    235
    【方药】二饯c6g)滞汤‘《通俗伤寒论》’    I    飞甲r
    小枳实二饯(6g)  生锦纹饯半(4.5s).酒洗净  净楂肉兰钱(9g)  尖槟榔钱半
(4.5g)  薄川朴钱半(4. Sg)  小川连六分(1.8g)  六和曲三钱(9g)  青连翘钱半
(4.5g)  老紫草三钱(9g)  细木通八分(2.4g)  生甘草五锨l?5g)
    【方解】在枳实导滞汤方后,何秀山有一段按语,对这个方剂的分析很透  .
彻,他说:“凡治温病热证,往往急于清火而忽于里滞。不知胃主肌肉,胃不宣
化,肌肉无自而松,即极力凉解,反成冰伏。此方用小承气合连、槟为君,苦降
辛通,善导里滞。臣以楂、曲疏中,翘、紫宣上,木通导下,佐以甘草和药。开者  .
开,降者降,不透发而自透发。每见大便下后而斑、疹齐发者以此。此为消积
下滞,三焦并治之良方。’’从何氏的按语中可以看出,这个方剂的组成很有特
色,枳实、生大黄、厚朴这三昧药就是小承气汤,有行气通下的作用,又加槟榔,  .
就更增强了行气通下的作用。枳实、厚朴、槟榔都是苦温药,它们的作用是行
气、通下,而且是使气下行而通胃肠道的气机,从而推动浊气下降,暑湿积滞就
容易从大便里排出。黄连菁寒,清热燥湿,枳实、槟榔、厚朴辛苦温,燥湿行气,
它们配合起来,辛开苦降,燥湿降浊。连翘、紫草、木通这三昧药都是清热药。
连翘能清能透,紫草清热解毒凉血通便,木通下行,从湿中泄热6神曲与山楂
都是消导药,用以消食导滞。佐以少量甘草调和诸药。这些药互相配伍,有行
    中篇各论—J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厂‘
    气、通下、清热、燥湿、消导五个方面的作用,使饮食积滞得以消磨,胃肠暑湿夹
    滞有外达之路,胃肠蠕动功能得以恢复而病愈。
    湿热病一般来说不用下法,而这个方剂却属于下法。但是它与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苦寒峻下不同,虽然它里面含有小承气汤,但不是单
    用原方,而是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属于轻下、缓下法。因为这个证侯不是阳
    明燥结,肠内不是燥屎而是暑湿夹滞,不可能一攻而下,所以不能猛攻急下,这
  ’  个方剂药物的剂量很轻,作用也轻而和缓。也正因为它是轻下、缓下,所以这
    个方剂要反复使用,把胃肠道的暑湿积滞一点一点地往下刮,可以连续使用多
    次,甚至十次、二十次,使邪气逐渐排除,直至大便不搪了才可以停药。正如叶
    天士所说的“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
    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另外,临床使用枳实导滞扬的时候,
    如果积滞比较重,大便中所夹的不消化食物残渣多,可以在这个方剂里加保和
  一  丸6克布包同煎,以增强消食导滞作用。
    .a.暑入营血
    伏署病的营分证、血分证可以由初起卫营同病发展而来,也可以由气分暑
  ·  湿从阳化热深入发展而来。临床所见主要有心营热盛,下移小肠与瘐热蒙闭
齿心包,瘀血阻滞心络两种证候类型。
飞啼厂    (1)心营热盛,下移小肠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甚或躁扰,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热痛,
    舌红绛,脉细数。
    【证候分析】心营热盛属于营分证,心营的热邪下移小肠属于气分证,所
  .  以这个证候实际上是气营两燔,既有心营的热盛阴伤,又有小肠的-气分热盛,
    是火脏与火腑同病。身热夜甚,是营分证的热型。由于营热盛,正邪相争,所
    以身热,夜间阳人于阴,阴不制阳,所以夜甚。心烦躁扰不寐,是营热扰心所出
  .  现的神志症状。,口干不欲饮,是热蒸营‘阴的表现。这一系列症状都是热灼营
    阴,营热阴伤的表现。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由火脏下移到火腑,就
    可以导致小肠热盛。小肠的生理功能是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分化水谷槽
  .  粕。水液的糟粕通过小肠的气化而入膀胱,小肠热盛,通过它输送到膀胱的就
    是浊热之水,膀胱中水热互结,热邪消耗水液,就导致水液浓缩粘滞而见小便
    浑浊、色黄赤、排尿时尿道有灼热、疼痛感。由于热邪逼迫,还可以出现尿频、
    尿急q因为水液粘滞,尿道不通畅,小便往往是滴沥而出。病情严重者还可因
    热邪灼伤膀胱血络而见尿中带血。
    【治法】凉营养阴,清利火腑。
    ‘I方药】导赤清心汤(<适俗伤寒论>)    、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l
    鲜生地六饯( 188)  辰茯神二钱(6g)  细木通五分(1.5g)  原麦冬-钱(3g)辰砂染    ‘
粉丹皮二钱(6x)  益元散三饯(9g).包煎  淡竹叶饯.(』.5S)  莲子心三十支(3l;).冲
辰砂染灯心二十支
    莹白童便一杯.,冲
    【方解】导赤清心汤方中用生地、麦冬凉营养阴。用木通、竹叶、灯心清心
利尿,清利火腑,导热从小便而出。益元散由六一散加朱砂组成,有清心利尿
作用。莲子心苦寒,清.融世热'方中的麦冬、灯心都用辰砂染,辰茯神也是用  ‘
朱砂染茯神,朱砂甘寒,有清心安神作用,这三味药用朱砂染是为了增强清心
作用。粉丹皮清营凉血,透血中伏热。童便有滋阴降火之功。这个方剂诸药
配伍,共奏凉营养阴,清利火腑之功6这个证侯有小便不利,短赤热痛而不用  ·
猪苓、泽泻、车前.子.这类的利尿药,是因为这种小便不利是由营热阴伤,津液不
足,水液粘稠所致。津液损伤,无尿可利,所以必须在滋阴的前提下才能使小·
便通利,而不是利尿药所能奏效的j正如吴鞠通所说:“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  ·
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这个方剂生地的剂量最大,用大剂量的生地‘配麦
冬,目的是通过滋阴而利尿,治疗的重点不在于利尿,而在于滋阴,,通过滋明使
津液恢复,再辅以通利的药物,小便自然就通畅了。这个证候属于气蕾两燔,  .
气分热盛,病位在火腑小肠,营热阴伤,病位在心,清利火腑就能透热转气,使+237
心营的热邪透出气分而解。
    .    、卞,
    (2)痰热蒙蔽心包,瘀血阻滞心络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痰壅气粗,神昏谵语,四肢厥逆,漱水不欲咽,口唇
爪甲青紫,舌蹇短缩,质红绛或紫晦,望之若干,扪之尚润,苔黄,脉沉数口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在伏署病中属于危重证,它的形成由于热邪灼伤津  .
液。气分的津液被灼伤就形成热痰而蒙蔽心包;血中的津液被灼伤,血液就粘
滞成瘀而阻滞心络。外有热痰蒙蔽,内有瘀血阻滞,心窍闭塞不通,所以就出
现神昏谵语。正如何秀山在犀地清络饮的按语中所说:“热陷包络神昏,jE痰  .
迷心窍i即瘀阻心孔。”身热夜甚,是心营热盛,首阴损伤的表现。痰壅气粗,
是因为肺中的津液被热邪煎灼而成痰,以致痰热阻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
出现呼吸气粗,喉间痰鸣'热痰与瘀血阻滞气机,阳气不达于四戚,就见四肢  .
厥逆。热邪蒸腾营阴上潮于口,就口干不欲饮,漱水不欲咽。口唇、爪甲青紫
是瘀血阻络之征。手少阴心经的别络系舌本,热痰、瘀血阻滞心络,所以舌体
短缩,转动不灵而出·现舌蹇。血申津液损伤,血液牯稠,所以舌红绛,如果瘀|滞
严重,则呈紫晦舌。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是指舌体似乎干燥,但用手摸上去还
是滑润的,这是热邪把营阴蒸腾到舌面的表现。舌苔黄主气分有热痰。脉沉
是因于痰瘀阻滞气机,气血内闭;数主热盛。从临床表现来看,这个证候是气
    中篇各论—J
  厂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分有痰热,营分有阴伤,血分有瘀滞,它属于气血两燔的危重证。
    【治法】凉血通瘀,豁痰开窍。
    【方药】犀地清络饮(<通俗伤寒论》)
    犀角汁tlIJk( 6g).冲(水牛角30g)  粉丹皮二饯(6g)  青连翘饯半(4..5g)带.t
    淡竹沥二曩( 308)和匀  鲜生地八钱(248)  生赤芍钱半(4.5g)  原桃仁九粒(6g).去皮
    生姜汁二滴,同冲
    先用鲜茅根-p( 308)、灯心五分(1.58)煎汤代水,鲜石菖蒲汁两匙,冲。
    【方解】这个证候的形成是热痰蒙闭心包,血热阴伤成瘀阻络,所以治疗
    要从凉血养阴,通络活血,豁痰开窍三方面人手。犀地清络饮方名中的“清
  ·  络”,就是清血络中热邪的意思。这个方剂是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犀角、
    丹皮、生地、赤芍就是犀角地黄汤原方的药物,有凉血散血之功。所谓散血,包
    括养阴以稀释血液与活血两个方面,从而使血脉通畅,促进血液恢复正常流
  ·  动。因为瘀血的形成是热伤血中津液而使血液粘滞成瘀,所以要想活血化瘀r
    必须先稀释血液,这个方剂里地黄的用量不仅大,而且是用鲜生地,是取其多
    汁以滋阴补液。鲜茅根甘寒,凉血滋阴,配生地以增强补充血中津液的作用。
  ·  在血中津液得到补充的前提下,再用丹皮,赤芍、桃仁活血化瘀,以通心络的瘀
    塞个方剂中的豁痰药是竹沥、姜汁、鲜石菖蒲汁,竹沥是水剂,生姜用汁,
事黧
    南用汁,都是冲入汤剂中使用。竹沥大苦大寒,清化热痰,但是它大苦大
    易损伤胃气,所以用的时候要配姜汁,用姜汁之辛温制约竹沥的苦寒,防
    耋喜耆!竹沥味焦苦,又容易引起呕吐,用姜汁佐制,也可以防止呕吐。生姜
    汁与竹沥同用,既护胃又止呕,而且它也有化痰作用。石菖蒲汁辛温芳香,能
  .  化痰开窍。这三汁共用,豁痰开窍,以开心包之闭。连翘轻扬宣透,透热转气。
    灯心轻扬而清心经气分之热,也有透热转气作用。热痰与瘀血阻滞气机,都可
    以使营分、血分的热邪内滞而不能外达,所以豁痰与通绉唤际上都有透热转气
  .  之功,禹加上连翘、灯心的轻宣作用,就能使邪气透转气分。
    从理论上分析,犀地清络饮这个方荆既能豁痰又能通瘀,是一个非常好的
    方剂。但实际上它的豁痰开窍作用并不强,在临床使用中应该配入安富牛黄
  .  丸,以增强豁痰之力,用犀地清络饮送服安盲牛黄丸,临床疗效更好。
    在温病中,窍闭神昏的证候并不鲜见,一般都采用清心豁痰开窍法,但
    实际上窍闭并不只是因于热痰蒙蔽心包,往往还有瘀血阻滞心络的因素,这
    类病人多出觋口唇、爪甲青紫,就是血络瘀滞的明证o所以在豁痰的同时,
    必须加入化瘀通络的药物,犀地清络饮中用丹皮、赤芍、桃仁“三物”通瘀,
    用竹沥、姜汁、鲜石菖蒲汁“三汁”豁痰,共同开心窍之闭,是非常有创见的
    临床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