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看完这本书,一提起战争我就恶心

 板桥胡同37号 2019-11-13


《我是女兵,更是女人》 来自书虫Live 00:00 11:37 她们如铮铮男儿,她们又温柔似水

市场上有数以千计描写战争的作品,薄的厚的,鼎鼎有名的和默默无闻的,有人写文章评论这些作品,也有人把故事搬到荧屏上。

然而,有个不同寻常的作家注意到那些作品都是男人写男人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知的。

她说我们全都被男人关于战争的观念和思想俘获了。

而参战的女人却都缄默不语,没有人问过她们,在战后她们很少谈及战争,即使说起来也是循规蹈矩,字斟句酌,只有在和经历战争的密友们在一起时才讲述起自己的历史。

这个作家就是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维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读她的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作者阿列克谢维奇,1948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

曾做过记者,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

她曾多次获且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于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世界文坛开启了崭新的纪实体裁。

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采集五百多位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女兵有关战争的回忆,汇编成了这一部反映百万苏联女性独特的战争经历和战争记忆的长篇巨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中有一百多万15到30 岁不等的女兵,这些女性掌握了所有军事技术。

她们是怎么参战的?这些女性是怎样度过这长达四年的战争的?她们的战后生活又是怎么样的?

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解读这本书。

100万女性因何参战

从作者所展现的一个个鲜活的讲述中,有的姑娘为了想和心爱的在一起,有的姑娘为了给父亲报仇,有的则是无家可归。

缘由种种,但大多数姑娘都是积极的自愿去战场,把为祖国奋战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当时的她们是激动的、兴奋的!

一位卫兵回忆说:“既然战争来了,那么就应该上前线,父亲从小给我灌输的思想是“祖国就是一切”,祖国是必须保卫的,所以我毫不犹豫,咱不上前线,谁上前线,义不容辞!”

作者强调,在众多女兵的口述回忆中,她们是真诚的相信列宁思想,是始终如一的。

他们都是善良而诚实的人,她们相信共产主义思想,相信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相信要为所有人谋幸福,要为每个人谋幸福。

对即将面对未知的战争的她们来说,这就是她们的信仰。

于是所有的姑娘带着各自的信仰和勇气踊跃地参战。

战争中的女兵

战争的残酷让许多少女奔赴战场,从作者采访的对象看,她们不只做卫生员洗衣工,还做机枪手、飞行员、坦克兵、步兵、冲锋枪手,男兵们所能做的她们都做。

据她们回忆,在上战场之前,美丽的秀发会被剪掉,剪成男人的发型。

常年穿的是男人的大内裤,三六的脚穿的四三的大军靴,拿着比自己还高的抢,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会长的比枪高?

即便面对枪林弹雨,她们还会偷偷穿裙子做针织,女性的敏感和本性是无法完全阻挡的。

例如书本中描写的:一个女孩因为把蔷薇花插在抢头而被罚出三次外勤,一个女孩因为戴着喜欢的红色围巾,在战争中被敌方发现而失去年轻的生命。

对她们而言:“战场上只有黑色,唯一不一样的颜色是鲜血。”

她们说:“我们每晚清洗贴身衣物,晚上睡在上面用体温把它烘干。穿着结冰的外套行军,但是从来不生病.”

一个射击手女兵回忆道:

以前我是朝靶子射击,根本不在乎。可是在这里,我是怎么把一个活人给打死了?我,杀死了某个与我素昧平生的人。我对他一无所知,却把他打死了。

在作者面前,那些女兵坦诚地说,在战争中,她们也时常担忧。

男兵战胜归来以英雄对待,而她们这些同样付出了巨大生命青春的女兵却会因上过前线而被侮辱甚至唾弃。

很多女兵都说到担心被炸坏双腿或者脸,这样回来之后无法嫁人,然而男人不同,她们说男人即使残废了回来依然能娶妻……

更有甚者,在战争中,一位母亲怕孩子的哭泣声引来敌人,忍痛结束了那个小生命。

作者总结说,女性的战争远比男性的战争更加恐怖。

男人们总是躲避在历史和事实的后面,战争对于男人有一种行动、理想冲突和各种利益的诱惑力,女人却只被感情所掌握。

另外,男人从小就准备好了,以后他们可能必须要去开枪。而对女人是从来不会教这些的,她们从来没有打算做这类工作。

她们记住的是另一些事情,另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

但女人能够看到男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女人的战争,是伴随气味、伴随色彩、伴随微观生活世界的战争。

战争后的女兵

那么在战争时期撑下来的女性,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一位女兵回忆说:“我本来可以告诉别人,我受过伤,给震坏了。可是如果讲出来,谁还会给我工作?谁还会娶我?

于是我们都像鱼儿一样沉默,谁都不承认自己在前线打过仗。”

另一位女兵的丈夫,在她们结婚一年后,跟另一个女人走了。对她说:“从她身上飘出的是香水味儿,而你身上是毡靴和绑腿布的味儿。”

后来她就一直独居,在这个世界上她再没有和任何人来往。

另一位女兵回忆战后的生活,“那么,祖国又是如何欢迎我们的?我真是忍不住要哭出来,四十年过去了,说起来还是面孔发热。

男人们都沉默不语,而女人们,就都冲着我们大喊大叫:‘我们知道你们在前方干的那些事!用你们的年轻的身体去勾引我们的男人....’,侮辱的话语五花八门。”

在一个女兵回家之后,母亲在晚上把包裹悄悄塞到她手里,对她说:“只要你在家,你两个妹妹就嫁不出去了。”

在采访中,作者感觉到,在这些人的家庭中,战争远远未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

它存在于历经战场的人的衣食住行里,存在于她们的午夜噩梦中。

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被强行隐藏于地下的个人真实,还有一种是充满时代精神的整体真实,散发着报纸的气味。她说胜利的代价很可怕,胜利把一切阴暗面都遮盖了。

这本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书中没有特定的情节,没有连贯的故事,主角都是女兵,一个个女兵的自述,让我们从女性的视角再次审视战争。

这本书在我们面前有翻开了一页战争篇章,面对这一篇章,任何想象力都会相形见绌。

我们都习惯了阅读另一种战争,其中有着明确的界限,他们和我们,善良与丑恶,可是这本书呢?作者把答案留给了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