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话”,有话要说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1-13

“某某,今天在家里听话吗?”下班回来的家长推开家门,会这么问自己的孩子。

“听话”,在家庭语境中,长辈若评价一个孩子很听话,意思是这个孩子很懂事,有礼貌;在学校语境中,老师评价一个孩子听话,意思是这个孩子守纪律,讲规矩。家庭是个小组织,学校是更大一些的组织,组织要讲秩序。所以说,在组织者看来,听话,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评价。中国有许多关于听话的通俗易懂的表述,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人劝,吃饱饭等等。

“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较大。其中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白一点,就是做臣子的要听君主的话,子女要听家长的话,老婆要听老公的话。当然,这种话是常带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不听不行。于是在古代官方的语境下,听话的称为“顺民”,不听话的就是“刁民”。中国的农民不是被逼到绝路上,是不会起来起义的,因为这是要掉脑袋的。
所谓说者无意,听着有心。曾仕强先生曾有一句话,就是做中国人,先要学会“听话”,才能知道怎么样去讲话。所以说,在长期的“听话”框架内,中国人也学的比较注重讲话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同一种场景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比如说,当看到湖面上一群飞鸟飞过时,有人可以吟诵出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而有人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真好看”。此外,同一句话,不同的断句,甚至是不同的语气,语调,都可以听出不同的意思。

在古代,不听话的熊孩子显然比现在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古代的家庭教育植根于深厚的家族土壤,有传承的家风,有家训,更有家规。

“听话”,有话要说

国学经典,颜氏家训

虽然,与家学渊源世家大族相比,普通家庭没有体系化的家学传承,但在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中,个体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认同群体价值,进而形成共同的社会准则,后辈从前辈那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和“社会人”的样子。在现代家庭当中,更多是以父母个人之力承担了整个家族所赋予的教育重任。缺失了家族体系支撑的家庭教育,更多依靠的是父母个人的言传身教。

孩子从出生开始,“听话”的标签就被贴上,父母的话,孩子小时候一定会听,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形成,开始对外界产生怀疑,甚至厌恶。到了青春叛逆期,在部分家长看来,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学者将“不听话”作为青春期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小孩从小听着父母的“话”成长的,为什么听着听着,就变得“不听话”了。

回到历史当中,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大变革、思想大解放时期,不听话的孩子就会多。特别到了近代,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孩子对传统的家庭关系感到厌恶,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了登报断绝亲人关系的新闻。

在古代家庭教育中,是个体与群体组织的“较量”;而在当今家庭教育中,是个体对个体的“较量”。因为,父母终究是人,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权威早晚会坍塌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旧权威在新事物面前,如果很难放下架子,就会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疏远。同时,现代许多家庭在一些重要的“家庭节日”上形式感不足,孩子便缺了几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