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读本书747: 《毕加索的成败》

 板桥胡同37号 2019-11-13

关于作者

约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年出生于伦敦。英格兰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他最出名的著作是一本艺术批判散文《观看之道》,是大学里常用的教材。

关于本书

毕加索是20世纪最有光环的艺术家,一生被各种传奇环绕。伯格从一种宏观的视角去观察毕加索艺术的发展脉络,去寻找传奇之下艺术家真实的处境。毕加索被时代的大潮推到了顶峰,因为他是一个天才。但是,他的成功也让他与世隔绝,缺乏创作题材。到了晚年,不得不独自面对对年华老去、创作力衰退的困境。伯格说,毕加索是第一个用油彩咒骂的画家。

核心内容

毕加索是商业社会里的艺术大师。即便到今天,他也是最值钱的艺术家,商业社会可以无限放大他作为天才的价值,天才的价值又可以转化成金钱,反过来促进他的艺术地位。艺术就是商业时代的神话,毕加索就是神话里的英雄。毕加索的悲剧,就在于他在活着的时候就成了神话,之后,他的作品、他这个人都成了神话的附庸。

前言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一本艺术史的经典著作《毕加索的成败》。

要论名气和财富,这世上大概没有第二个画家能跟毕加索相比。他是现代艺术的代表,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进入卢浮宫和蓬皮杜美术馆,还赶上了艺术品价格上涨的时代,靠画画实现了财务自由。他曾经用一张静物画在法国南部买了一栋房子用来度假,还带火了当地的旅游。

然而,看毕加索的画,你的第一感觉很可能是——看不懂,甚至会觉得,小孩画的都比他好啊。这也不奇怪。据说,他有的作品就是在跟朋友吃饭的时候,灵感突发,画在餐巾纸上的。

看了这张自画像,你肯定会想,这也能算艺术吗?如果你有这个疑问,说明你已经接近真相了。他的很多作品,确实是因为它是毕加索画的,才重要、才值钱。

为什么呢?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伯格会告诉你他的答案。伯格是现代最重要的艺术评论家之一,在1972年推出的《观看之道》这本书和同名的纪录片里,他提出要回到艺术产生的环境来理解它。这个观点在当时绝对是开创性的。在这本《毕加索的成败》里,伯格就是用这种观看方式去观察毕加索。他得出的结论是:艺术是新时代的神话,毕加索就是神话里的英雄。人们膜拜英雄,让毕加索取得了无法复制的巨大成功,也让他永远定格,无法突破。这就是毕加索的成和败。

伯格不是要否认毕加索和他作品的价值,而是要告诉你毕加索神话背后的真相。这期音频,我会从两个问题入手,为你揭示这个真相:首先,为什么毕加索这么牛,能代表现代艺术?其次,为什么毕加索到了80岁,还在持续创作?

第一部分

打开一本介绍毕加索的书,你会听到粉色时期、蓝色时期、非洲时期这样的概念,这些词代表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风格。毕加索的艺术风格非常多变,他的情人朵拉·玛尔就说:毕加索只要换一位情人,就会触发一种新的风格。

但是伯格认为,按照时期解读毕加索,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毕加索就像是《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一出山,就已经是顶尖高手。他的艺术生涯不是一条平滑上升的曲线,而是一条只有一次阶梯跳跃的直线。这次跳跃,让他从顶尖高手,一跃成为一代宗师。这个转折点,就是所谓的立体派时期,也就是毕加索用立体主义的风格来画画的时期。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重要的流派,也是一种艺术风格。它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里都是图形。这个流派就是毕加索开创的。

那时候,毕加索刚从西班牙来到法国巴黎。他知道自己在西班牙毫无前途,但是来到巴黎好像也没什么用。他画得很好,但是反响平平,只能流连在艺术沙龙,看着其他风格的绘画风生水起。直到1907年,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毕加索的选择是对的。只有在巴黎,毕加索才能开启立体主义这个绘画流派。

为什么立体主义这么重要?伯格说,它是一场视觉艺术的革命,它改变了绘画和真实的关系。我们来看两张作品,感受一下这种视觉冲击。一个是毕加索的《有藤椅的静物》,另一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祭坛画,叫《圣尼可拉斯的神召》。

今天,这张画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在当时,它震惊了所有人。从来没有一个画家把女人画的如此残暴。她们就像监狱的栅栏,眼睛向外看,就像注视死亡。

是的,这张画一点都不美。同样是表现妓女,蓝色时期的毕加索会运用更娴熟的技巧,她们是美的。而《亚威农的少女》就像是习作,画了很多内容,但又好像没画完,技术都不太娴熟。如果不带任何知识背景去看这张画,你会觉得画家画得气急败坏,情绪破坏了他的才气。

就是这张显得有点拙劣的作品开启了立体派,毕加索也成了当时艺术圈的领袖。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世界的格局改变了,时代精神改变了,立体派这个团体也解散了。现在来看,立体主义是一场伟大的艺术革命,现代艺术终于找到了属于新时代的表达方式,毕加索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表达方式。毕加索的画从此脱胎换骨,从天才成了宗师。

之后的艺术家,不管怎么突破,都绕不开毕加索开辟的路。年轻的达利第一次到巴黎,一早就跑去找毕加索。他说,我今天刚到巴黎,我没有到卢浮宫去,我先到你这里。毕加索说,你做得对。达利和毕加索都很清楚,那时候的卢浮宫,展示的是过去的艺术,毕加索这里,才是艺术的未来。这就是书名里说的,毕加索的成功。

第二部分

现在你应该已经明白,为什么毕加索能成为现代艺术的代表。立体主义太重要了,它是世纪之交的时代精神在艺术上奇妙的再现。毕加索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精神,又第一个用一种充满力量地方式把它表达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毕加索在三十岁左右就成了一代宗师,他为什么还要那么勤恳的工作,持续不断地创作,画那么多画?

这种做法,在艺术上是很反常的。就算不是达芬奇那样的完美主义者,一生只留下几幅作品,大部分的重要画家,创作也都很谨慎,一辈子能留下一两千张画,就算很多了。你猜毕加索画了多少?据说,他留下的作品就有三四万张。毕加索活了90岁,三四万张,相当于他一生中每天都要画一张画。在我印象里,唯一跟他能比拼高产的,大概只有也同样长寿,写了三四万首诗的乾隆皇帝了。

可乾隆皇帝的诗,在专业人士眼里水平并不高。而毕加索呢,人们把他的每幅作品都当成宝贝。全世界最贵的10件艺术作品里(2015),他一个人就占了四件。排第一名的,也是他的画,叫《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2015年,这张画在拍卖会上拍到近1.8亿美元的天价,刷新了世界纪录。同一年,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名作只卖了5千多万美元。

为什么叫O版?因为“阿尔及尔的女人”这个题材,毕加索一共画了15张。按字母顺序排列,O版是最后一张。跟莫奈的画相比,《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不是独一无二的,它甚至不能算原创,毕加索是在用别的画家的题材作画。它凭什么卖那么贵呢?

简单来说,毕加索艺术作品的价值,跟他的财富和名气是一体的。他的名气越大,他的画就越值钱;同时,他的画越值钱,他的名气也就越大。这就是商品经济时代的艺术神话。

毕加索有名,一开始当然是因为他是立体派的领袖。那时候他25岁左右,已经有画商在收购他的画了。两三年之后,他就雇得起女佣了。30岁的时候,他已经不用为钱担心。他在普罗旺斯的一片白墙上作画,他的经纪人觉得,得把这面墙整个拆下来,把画原封不动地运到巴黎。10年之后,40岁的毕加索,已经非常富裕,到了65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大富豪。他赶上了艺术品快速增值的年代。尤其是1950年代,美国和欧洲都出台了很多鼓励艺术品收藏的政策;二战之后,市场上钱又很多,当然也会刺激各种投资品;而且艺术品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在当时的投资者看来,艺术品是一种几乎没有风险的投资。这时候毕加索60多岁了,他的财富反过来助长了他的名气。

这个道理很简单,是吧?不过伯格说,这背后还能挖掘出更深层的原因。时代把艺术家捧上神坛,因为人们需要这样一个神话,一个用商品价值来证明他神性的神话。

在毕加索生活的时代,人们心目中对艺术家有一种假设:艺术家首先得是一个天才。这种观念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遗产,达芬奇是天才,梵高是天才,莫扎特是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很多,但是只有天才才会有人传颂。到了20世纪初,商业社会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根本态度。艺术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于是,艺术的属性发生了分裂。如果你去看过拍卖会,应该会有这种感觉,一边耳朵听到的是减价、投资保证……另一边耳朵听到的又是一堆唯美的形容词,什么撼人心弦啊、奇异曼妙啊……人们一方面赞颂艺术来自天才的神秘力量,另一方面又把它看得和面包牛奶没什么区别。

这矛盾吗?其实不矛盾。当所有的事物都成为商品的时候,无价的天才就是一种必要的信仰。商业社会越是发达,人们越是渴望这种超越金钱的价值。艺术的拍卖和收藏市场越发达,人们越需要一个这样无价的天才,让他成为艺术神话里的伟大英雄。

还有谁,比毕加索更适合来担当这位英雄呢?

毕加索不光有绝对崇高的艺术史地位,他还有足够多的素材来支撑这个神话故事。

首先,毕加索很清楚自己是一个天才,然后他按照天才的形象,把他自己理想化了。在人们印象中,天才就应该狂傲自大、疯疯癫癫,还有很多情人。毕加索呢,样样都满足。他曾经在一幅自画像上写下“我是国王”。在官方记录里,跟他有长期亲密关系的情人就有7个。

其次,毕加索是一个身上“有戏”的人,你在网上搜搜索他的名字,应该会看到一张很有名的照片。他带着印第安人的帽子,撅着嘴,凝视前方,让你过目难忘。他的那些收藏,像是充满个性的面具、异国情调的帽子、头饰,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成为他的标志。

极端的人格会激发传奇,这些传奇给毕加索的神话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素材。伯格说,其他跟毕加索同时代的伟大艺术家,他们的人格特质都提供不了足够的素材来完成这个神话。

而且,毕加索很长寿,他只要活着,就能给大众提供源源不断的谈资,供他们传颂。毕加索快70岁的时候,导演克鲁佐用拍悬疑片的方法,拍了毕加索画画的过程。在他那栋法国南部的房子里,毕加索在画室里画画,线条就像是自己在纸上游走、变形,一会儿变成花,一会儿变成鱼,一会儿变成美人,一会儿变成公鸡。观看天才作画的过程,观众的好奇心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悬疑的拍摄手法,神秘变化的线条又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满足,印证了他们内心对天才的想象——天才不就该像这样充满创造力吗?

现在,请你想想我在第二部分开始提的那个问题。毕加索为什么持续不断地画画?哪怕到了80岁,他不需要钱,不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候,他还要画?哪怕他画的那些笔法稚拙的小画,反而可能引起人们的困惑,他也还要画?

其实不管毕加索画得多,还是画得少,都不太会影响他作品的价格。人们在乎的只是他这个人。人们歌颂他,歌颂的是他的天才,他的富有,作品不过是天才的附属、财富的象征罢了。而毕加索相信,天才就该拥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所以只要活着,他就必须一直创作,让他的英雄传奇延续下去。毕加索后期的作品,你可以把它们当作英雄传奇的续篇。

毕加索真心信仰天才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现代商业社会,既成就了他,也阻碍了他。他必须定格在他成为神话英雄的那个时代,哪怕他后来又活了50年漫长的时间,他享受成为英雄带来的优渥生活,却不得不成了神话的附庸,蓬勃的创造力无处施展。这就是伯格在书名里所说的,毕加索的失败。

总结

《毕加索的成败》我就讲完了。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读不懂毕加索。听了今天的解读你应该感觉到了,因为毕加索的画依赖解释。这些解释,包括时代的背景,艺术史的背景,他个人经历的背景。这本书就是一种解释,你可以把它看作你了解毕加索,进入现代艺术大门的一条道路。

伯格不是在讲毕加索的生平,而是要告诉你毕加索为什么能成为毕加索。毕加索1907年画了《亚威农的少女》,开启了立体主义,成为时代精神在视觉艺术上的反映。这些开创性的表达,依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世界。艺术在发展,今天来看,毕加索带来的惊奇和震撼,已经是过去时了。但是,毕加索的传奇,仍在继续。他的每一件作品拿出来展出、拍卖,都会成为拍卖行、博物馆里的重大事件。他是最值钱的艺术家,因为商业社会可以无限放大他作为天才的价值,天才的价值又可以转化成金钱,反过来促进他的艺术地位。艺术就是商业时代的神话,毕加索就是神话里的英雄。毕加索的悲剧,就在于他在活着的时候就成了神话,之后,他的作品、他这个人都成了神话的附庸。

撰稿:刘玄

投(融)有风险,防控须律师;亡羊找律师,补牢未晚也。详询:微信号133377230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