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换雅阁(“华荣堂制”瓷器初探)

 大换雅阁 2019-11-13


(海外华园-海外藏品中心)

华荣堂乃清末至民国早期广东瓷器堂号,专门出口供欧美贵族的精品,是清代官窑之后的高水平瓷器代表。仿品较少,但价值尚未被体现。产品全部外销国外高收入群体,因此国内记录几乎空白。据上一代老华侨回忆:瓷胎外地提供,广东十三行画师描绘后再烧制。专供出口,由国外商家派员到作坊按严格标准监制和验收,因而品质非一般民窑可比。清末废除“匠籍”管理制度后,景德镇没落,各地能工巧匠云集广州,民间的彩瓷和玉雕等作坊日益昌盛。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玉雕已成行成市,稍后广彩,西洋彩行会相继成立。行会内有严格的行规和学师制度,艺人都要加入行会才能从事创作。当时,行会内按生产业务性质不同,成立了堂口。行规要求学师若干年才能入行,并可传下一代。民初华南各窑口分类清楚,做广彩的和做西洋瓷的互不拆台他人生意。

当时清王朝没落,出得起大价钱的是欧美贵族。 因仿制欧洲器形和清朝图案,制作者的商业道德较好,一些华容堂瓷器后面有小小的标注“仿古”,但依然是有价值的。最幸运的是,目前尚未被国内不良窑厂仿制。当然,那个年代特殊的色调和韵味是不容易被仿制的。

据有限的资料披露:在孙瀛洲先生的《瓷器辨伪举例》(《文物》1963年第六期)一文中,有几幅花碟盘照片,与以上华荣堂彩盘中的内容风格都十分相近。

按孙先生的辨识,为清康熙仿成化花碟盘(旧胎新彩)。当时(应该是民初)的后加彩专家,用高超的技艺画出的。华荣堂画工精细,比较一下,早期华荣堂盘中的枸杞花和蝴蝶的画风和用彩,都与孙图相似,故有人断为同一时期之物。孙先生文中提到的“后加彩专家”,与华荣堂所用画师或其门人手法如出一辙。色彩淡雅秀气,线条细腻流畅,画工精湛是“华荣堂制”瓷器的特点。

华荣堂的标识有多种,十分相似,仔细对比发现,款识的特征有微小差别。最早的款识最具大气老气,也最有价值。据目前海外市场发现,50-60年代港澳渠道转口了一些后仿“华容堂制”,大部分流到欧美,款识色调和民初的产品有区别:胎体白净,色调干硬,标识压边不齐,包浆不足等。所有的早期和后仿的华荣堂瓷器全部在海外发现,国内一件都没有记录,国内的全部是海外回流,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当它的精品首次出现在国内拍卖行时,曾创下数万元一件的记录,但目前的价格已大幅回落。

欧洲名厂瓷器,都在底款上标识符号、英文字,瓷盆底部在烧造前用钢印模打上的微细“暗号”,以识别哪一年制造。至少对著名瓷厂而不是无名小窑的产品,能够查出是哪一年制造。而作为“瓷器祖国”的我国,却没有这样精确、详尽标识办法。中国的烧瓷传统有二:一是民窑瓷绝大多数不写款识,任由后人去猜测;一是造假作伪的传统至少已有数百年,如康熙瓷写“大明成化”,乾隆瓷写“大清康熙”,光绪瓷写“康熙”、“乾隆”,民国瓷写“大清光绪”……直至今日,我国的瓷厂小窑还在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同治年制”,甚至“大明成化”、“大明万历”年制的“古瓷”。

而“华荣堂制”瓷器第一个改变了这个历史,采用西方标注方式,底款,数字产品型号均有,如此华荣堂瓷器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个有规范标识的瓷器收藏品种(其后是标注中国景德镇的出口创汇瓷器),它具备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概念,部分后期产品因为采用了欧洲古款造型或明清饰纹而标注“仿古”,显示出制作者非常诚实规范的商业道德。在清末官窑瓦解后,在中国第三次(清末至民初)收藏高潮中流落广东的官窑良工传人,成为华荣堂仿古瓷的缔造者,这些瓷器为清末民国外销瓷,与“居仁堂”款和“洪宪年制”款一样,工艺水准完全达到晚清官窑的水平。一些海外华人喜欢将它作为一种摆设,给家居增添不少文化古韵。

英文资料描述:Hua Rong Tang was a well-known Chinese fine-porcelain maker specialized in Canton export ware that operated in late 19th century to early 20th centur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