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中蜀汉虽率先灭亡,军事上有一个优势却鲜为人知!

 史说新域 2019-11-13

众所周知,蜀汉在三国之中,是疆域最小、实力最弱的一国,也是率先灭亡的一国。鲜为人知的是,蜀汉在军事上,却有一点大大领先于魏、吴两国,那就是他们在兵器制造工业方面的优势。

三国时代的蜀军,刀剑锋利,盾甲坚固,明晃晃,亮闪闪,常常在战场上令敌军心惊胆寒。蜀军之所以如此威风,关键就在于精通工械技巧的诸葛亮大力发展兵器制造。

早在公元221年,即刘备开国的章武元年,诸葛亮就着手开发西蜀的铁矿资源,铸造刀剑。

在金牛山生产的第一批刀剑中,有刀五千口、剑八口。每口剑长三尺六寸,寒光如雪,锋利无比。

据野史记载,诸葛亮除自配一口剑外,还将其他七口剑分别配给了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刘禅、刘理和刘永等西蜀当时的高级将领。这就是当时被人视为无价之宝的“西蜀八剑”。

蒲元是当时的一位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铸造刀剑的经验,诸葛亮命其担任西曹掾之职。北伐曹魏时,诸葛亮把他调往关陇前线附近的斜谷口,让他随军铸造刀剑,以供前线之需。

在此之前,蒲元曾认真研究过自秦汉以来的淬火技术,认为水质对淬火十分关键。

通过对西蜀境内的水质进行一番试验比较后,蒲元发现成都的水质最好,用此水淬火,刀剑锋利而坚韧。于是蒲元便派人到成都运水以供淬火之用。

据说,他奉命在斜谷口铸刀三千口,完成之后就用装满铁珠的竹筒试刀,只见手起刀落,竹断珠裂,犹如削泥一般。时人无不惊异,称这三千口刀为“神刀”。

西蜀各地铁山众多,诸葛亮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铁矿资源大办兵工厂,以满足作战对兵器的需求。

剑阁,山势险峻挺拔像长剑,道路狭窄蜿蜓像长带。行人至此,多有不寒而栗之感。诸葛亮便派人在剑阁炼铁铸剑以利用剑峰隘道的气势给刀剑投上一层既神秘又威严的色彩。

仁寿、蒲亭、始建、祟宁等地是主要的产铁基地,诸葛亮在这些地区一一开办了作坊,并封治理铁山有方、铸造刀剑有功的宇文度为铁山侯。

至此,西蜀铸造刀剑的兵工厂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连绵数百里。

当时,弓箭是军队的“远程武器”,威力大,但消耗多,每天必须有大量的箭补充到前线。诸葛亮在军中建立了能够随军进退的制箭机构,配备了人数众多、技术娴熟的工匠队伍。军队每到一地,工匠们即可筑炉炼铁、抡锤打箭,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

南征孟获时,诸葛亮把制箭作坊筑置在离南中前线较近的鱼通,使前线将士运箭、用箭都极为便利,充分满足了作战的需求。

在大办作坊铸刀造剑的过程中,诸葛亮十分注重对弓箭的改革,在吸收前代弓箭优点的基础上制出了八牛弩、威边弩、定戍弩和静塞弩。这些弓弩都是用铜制成弩机,用铁制成箭。

这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将箭发射出去的弓,用手拉不动,必须用脚踩才能张开。其威力在于一弩之张十箭齐发,这在当时,可谓是高技术武器。

不过,操纵这种新式连弩,既要有熟练的技术,又要有健壮的体力。诸葛亮便从“山险水激”的涪陵地区征集了“悍勇劲卒”三千名严格进行训练。当这些弓弩运用于伐魏作战时,直令魏军见之丧胆,不战自乱。

诸葛亮还根据狙击战的特点,研制出了一种名叫铁蒺藜的狙击武器,当蜀军撤退时,把它布之于魏军必经途中。一旦魏军进入铁蒺藜圈后,就会马不能跑,人不能动。而待魏军排除铁蒺藜后,蜀军已是踪迹全无了。

正因为蜀汉在兵器制造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才使得他们不至于迅速殒落,而是与魏、吴两个强劲对手抗衡了四十多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