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字对联平仄规则

 泉水叮咚QHYU 2019-11-13
  • 七字以上的对联平仄怎么写

  • 单说,对于7字以上的长联,本联主要是节奏点,要平仄交替,否则就“失替”。上下联在节奏点平仄相对

  • 您好!对联为什么双七字最多?双七字对联平仄格式有几种?什么都不懂,何谈?

  • 找到标准答案,我猜一个,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对联起源于先秦,比如《诗经》。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称为“桃符”,多是四个字,跟当时的诗体有关,而且读起来也顺口,做起来也比长联容易许多,所以更多见。

    对联仄起平收,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三,就象今天的对联,即颔联。

    我认为七个字,一般已经可以表达很丰富的意思、四句,五、六句。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所以从前蒙童学作诗前先学对对子,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颈联,两两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用马蹄韵格式。
    上联;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可

  • 七字对联前四字可以平仄不相对嘛

  • 1.对联的平仄大抵源于律诗,其中有条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皓月当空照,黄河奔海流。按照今韵来说,是可以的,因未有孤仄之说
    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上下联一三五处的字平仄可以不论,当然,如果是五字对联,依然要考虑到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以上是我说的一般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三五处的平仄也是要推敲的。如:黄河奔海流,今天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因为没有孤仄之说,所以可以。如果上联是仄仄仄平仄,为孤平,此时第三字一定要改用平。
    2.风扇扇风 风出扇 扇动风生是一个机关联,机关联的重点是以机关相解为趣,更倾向于文字游戏,而机关联的格律可以一宽再宽,能合律最好,不合律但能巧妙的破了机关就没有关系。
    3.长联的平仄
    长联有很多断句组成,这里要说的是,上下联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
    例:看碧云亭新霁初开,一笑昂头,出寺钟声破空去
    :问黄山谷旧游何处,几回搔首,隔江岚翠扑人来。
    开与处,头与首,去与来,并且,大部分这种三段的,上联前两句的尾音都为平。
    毕竟内容太多,写不完,只能笼统的说下,因为随着你不断的学习,以后就很简单了

  • 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 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就必须掌握平仄,没有平仄,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对联也无从谈起;不讲平仄,决不是对联.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有方法的.
    一, 要了解平仄,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声律启蒙>,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训蒙骈文>中,'天转北, 日升东.东风淡淡,小日蒙蒙.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 修辞的训练.特别是 <训蒙骈句>词语平仄,对仗工整,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有的文友认为,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可以了.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而又区别于律诗,因为律诗只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律诗成为格式化了,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字联: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联: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一点的对联,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必须是平仄交错,互相协调,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格.
    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 对联押韵对平仄有何要求?

  • 真正的对联,是要有平仄的.三字对联,可以是平平仄,也可用平仄仄,但不能穿三仄尾,第一字可不要平仄,但第三字必须是仄起平落. 对联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其中上联末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 对联平仄规则

  •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 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
    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联: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或者: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九字联: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十字联: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
    仄平仄 平仄平 平平仄仄
    平仄平 仄平仄 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联: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一点的对联, 虽无固定的格式, 但必须是平仄交错, 互相协调, 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 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格.
    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 对联如何分平仄?

  • 对联的种类繁多,从一字对到多字对,骈对到律对,反对与正对,以及五花八门的“格”,各自对平仄有不同的要求。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就是“平仄相谐”。
    最常见是楹联、诗联。楹联是古建筑物柱子或公共建筑大门上的对联,字数一般比较多,有的要断句;诗联也叫“律对”,大部分用于家用春联或文艺活动、诗人笔会,分五字、七字。
    律诗要求,第三四句、五六句要各自成对。按常见的格律,七律第五六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两句的平仄正好相反)
    按照新韵(即普通话),平声指四声的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去声;按旧韵(如《平水韵》),平声就是平声,仄声包括上、去、入声。
    举例: 
    千秋笔墨惊天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万里云山入画图(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情况相同,如:
    野旷天低树(仄仄平平仄)
    江清月近人(平平仄仄平)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发现,五字的比七字的正好少了前面两个字。这说明,对联的平仄很有规律,它们像“马蹄”一样两两成双,又各自相对。这就叫“平仄相谐”。
    字数多的如: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介绍的都是“正格”,也有不是两两成双的,称为“变格”,但对句(下联)必须与上联相对。

  • 古人对联平仄是如何要求的?

  • 1、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2、上下联偶数位置的字要平仄相对,奇数位置的字可对可不对,就是常说的1、3、5不论,2、4、6分明。
    另外,不同字数的对联,整句联的平仄结构也有一定要求,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联律通则(试行)》里,有关于格律的详细要求,楼主仔细看看,○表示平声,●表示仄声,答案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 律诗平仄规则和对联平仄规则有什么异同?


  • 律诗平仄,这是律诗中最基础的。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对联平仄,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具体异同:(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 九字对联的平仄怎么能对应?

  • 1、
    ○○●●○○○●●
    ●●○○●●●○○
    2、
    ⊙●⊙○●●○○●
    ⊙○●●○○●●○
    注:○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