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首唐诗让你回味醉美秋天,用美好的心情道声翌年再见!

 江山携手 2019-11-13

无声的岁月,即将把秋光送走。我似乎听到了冬天那悄悄逼近的脚步声,是该向美丽的秋天道别了!在秋的深处,看红黄交替、叶落归根,感一份暮秋之美,于绵绵意境中,忘掉一切繁杂,这或许是我们最想要的。在这即将与秋天挥手再见时,请随我去唐诗中再次回味那令人留恋而不得不说再见的秋天吧!

图片来自网络

《新秋》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暮秋时节,就要与秋天说再见了,人们难免有些不舍!然而时光不会因人们的喜好而却步。“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场都各有看点,实际正是季节的轮替才让我们在风花雪月中赏尽天下美景,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意趣。因而何必恋此而舍彼呢?唐代诗僧齐己作的这首《新秋》,就强调了从迈入秋季不要产生悲伤情绪。那从秋季到冬季的季节轮换中,我们又何必要赋予它悲情呢!何不留下对秋的美好回忆,去迎接体验新的事物呢。

《新秋》这首诗,首联点题交代了新秋时间。颔联、颈联通过“露”、“冷”等意象写秋天的气候特征,通过“禾半熟”、“草微衰”最具代表特征的景物写秋天景象特征。尾联触景生情,感概秋日的美好。整首诗体现了对气候细致的洞察力及对立秋这一节气的熟悉程度。

写夏尽而秋立,所写之景都是与夏相比较的,虽早晨染露感觉有点冷意、绿草也有些衰枯,但有朝霞、傍晚的云峰之景更加奇美、田垄上禾稼已经半熟!因而更强调了积极的一面。实际这首诗表达的是要人们适应季节的转换和气候的变化,揭示人们要坦然面对新生事物,要安守仁德,积极向上,不要产生悲伤的情绪,凸显了《新秋》这一特有的意象。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此诗时,杜牧供职于长安,任监察御史。他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两人友情甚笃。在从淮南回到长安后,时时怀念在杨州的生活,自是忘不了与他一道常出没于酒楼舞榭的韩绰,于是写诗寄赠,在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中更是对江南美景给予了赞颂。

唐代的扬州,在当时绝对是一个繁华之地,作为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必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如此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虽是自己的调侃之语,却道出了扬州之盛,杨州更成了唐世艳称!

诗人从写景入手,刻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但“隐隐”、“迢迢”说明景虽美,诗人却在千山万水之外;此时已过了深秋时节,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因此诗人见长安萧条冷落之景,而格外眷恋起江南的青山绿水来,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景中之景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想起曾经同韩绰共同游玩,月下观景,美女成群,在动听的乐曲中翩翩起舞,那样的日子多么令人留恋!然而身居长安,身边一片荒凉,哪有江南的繁华热闹。他多么羡慕友人至今在扬州潇洒浪漫,于是调侃韩绰(玉人:古有才子之称)你又在何处教人吹箫呢?看来,过去的闲适生活,也只能想想罢了!

扬州名扬天下,历代诗人都爱吟诵它,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牧写的这首诗呈现岀悠扬的格调,优美的意境!笔下的江南不与秋共老,而是处处青山!他当时身处长安而忆江南,想必长安已是落木萧萧了,正所谓江南好,最忆是江南,因而身在长安,而心在江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