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灭亡后,却有人死活不肯剪辫子,你猜怎么着?

 雨雨下个不停 2019-11-13

说起清朝人的辫子,今日自然人见人厌。想当年,满清入关后,强令汉族人改换衣冠,剃发蓄辫,激起无数民怒民怨:“吾头可断,发不可剃!”

图:清朝的辫子

但是,一百年前西方东渐,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时,让清朝人把顶在头上200多年的长辫子去掉,却非一件容易的事,当年的那一幕竟然再次重演,只不过在保皇守旧分子口中,变成了:“吾头可断,辫不可剪!”

图:剪辫第一人冯镜如

史料记载,第一个剪辫的中国人是旅日华侨冯镜如,他是在耻辱的《马关条约》签订的1895年,率先剪掉辫子以示与满清决裂。此后,大批留日学生加入进来。

1904年,新编的军队为方便戴军帽,也将发辫剪去一束,甚至有的警察也剪去发辫三分之一。在学生和军队带动下,社会上的剪辫风气逐步抬头,南方,尤其是广东更为流行,路人见到剪去辫子的男人,纷纷夸为时尚。

到了辛亥革命前,清廷内部也有“剪辫易服”的议案,连光绪两个出洋考察过的弟弟载涛和载洵也先后提出:“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

图:担任海军大臣的载洵在海外考察照片

图:大宅门剧照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北方内陆,留辫子的习俗还是根深蒂固。满人固不待言,很多饱读诗书的清朝士大夫阶层对剪辫子深恶痛疾。

有人大声疾呼,有人发表文章,称“辫子就如同大清的国粹、血脉、命根子”,剪掉辫子就等于剪掉大清的气数。他们最慷慨激昂的誓言是:“吾头可断,辫不可剪!”

图:剪辫旧照

图:清兵剪去辫子,在国外接受检阅

时间进入1911年之后,剪辫子成了大势所趋。1911年1月,上海组织了四万多人的剪辫大会,10多个理发师义务剪发,“现场只闻拍掌声、叫好声、剪刀声、被剪者相互道贺声一片,当日剪辫者有千余人。”

1911年2月,香港,有11000多个华人剪去了辫子。1911年4月,清朝军舰“海圻”号应邀参加英王加冕仪式,统领程璧光下令300多士兵一律剪掉拖在脑后的发辫,以符合世界潮流,获得士兵的一致拥护。

1912年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下令强制剪辫,称“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以胡尾,重振汉室”,各地纷纷张贴告示,成立剪辫团体,召开剪辫大会,强行移风易俗。

图:上海剪辫运动旧照

对于那些顽固不化者,拿上海为例,当时的措施是这样的:

其一,各地开办“义务剪辫大会”,为群众义务剪辫;

其二,一些激进的学生和士兵,自发组成剪辫团体,在大街上巡逻,一旦发现留辫子的人,就把他团团围住,强令剪掉,导致每天路上都会出现吵闹,争执,结局多半是被迫剪掉辫子的哭哭啼啼回家;

其三,大力宣扬辫子的陋弊,当时最刺激人心的一句口号是:“除此数寸胡尾,还我大好之头颅”。

图:街头强行剪辫的一幕

最绝的一招,来自一个富商,他在公共租界的“畅园茶馆”设了个理发摊,宣称:三天内来此剪辫免费,并奉送大肉面一碗!这一招,果然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三天送出去近三百碗大肉面,三百根辫子落地!

到了1922年7月,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自己的辫子。但是,“头可断,辫不可剪”的殉道者还是有:1927年6月,国学大师王国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投昆明湖自尽。同一年,北京尚有4000多遗老遗少固执地保留着辫子。

图:有关辫子和国运,冯骥才的《神鞭》是最棒的小说

无法考证,最后一条满清的辫子是何时消亡的,但是,历史至少通过辫子的兴衰告诫我们:世界潮流,不可阻挡。

1913年,民国推行剪除辫子运动,中国掀起拒绝剪辫子的抵抗高潮。地方各势力进行了剪辫与护辫之争,最后竟发展成激战。有些人宁可打死官员也拒绝剪辫!那根猪尾巴可是中国人的标志,不让做奴才还了得?

当剪辫人揪住他头发时,他还在宁死痛骂:没有辫子哪来的大清朝,没有大清朝哪来的你?你个假洋鬼子!

时间过去200多年,当然耻辱的剃发,留下那“金钱鼠尾”,到了清末,这辫子又成了很多人心中国家民族的象征。诸如辜鸿铭所言:头上辫子好剪,心里辫子难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