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长岭县54位农民作家出书了

 风萧萧6868 2019-11-13

得知通榆县的农民文友们要出版一本诗文集《墨香里的流年》,甚是欣喜,能在物欲横流、追求金钱的时代,通榆县的农民文友毅然在自己家乡的沃土上播撒文学的种子,传递正能量,从不同视角窥视农业新形势、农村新变化、农民新思想,写出美丽华章,实在难得,可喜可贺!

诗文集《墨香里的流年》,共收录了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长岭县54位农民作家的作品,其中:散文22篇、诗歌114首和古诗词110首。虽然这些作者,都是草根农民作家,有的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和庄稼,有的在县城打工。他们一边耕耘着脚下这片热土,一边坚守着文学创作的心灵沃土。他们的诗歌、散文都带泥土芳香的味道,作品既充分体现了农民草根作家的写作特点,又具有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和朴实的乡土乡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代表了当代农民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理想。

作为农民作家能够守望自己的家园,生活在农民之间,无时无刻都有故事发生,怎样讲好故事,是每一名农民作家的责任担当,有责任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讲好。

吉林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长岭县54位农民作家出书了

乡村是美丽的,但是,就看一个作家能不能发现它的内最美,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描绘?首先,从散文来看,这22篇各有千秋,如:新兴乡宏源村农民作家吴玉芬《榆钱,心中不老的歌》,就是作者本人的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亲身见闻,是作者有意泄漏心灵的秘密。吴玉芬说:“我写散文不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每到春天,温润的东风一吹,老榆树暗褐色的枝条便悄悄的生出高粱米粒大的芽苞,密密麻麻,细细的,像一串串沾满芝麻的糖果棒。用不了十天半月,枝头的米粒好像炸开了花,绿意便从中挤了出来。那些错落的枝桠上,就会盛开出淡淡的绿花,一簇簇,一团团,你挨着我,我挤着你。薄薄的、圆圆的、嫩嫩的、青青的,如翡似翠,榆钱一嘟噜一嘟噜的垂着,它们密密匝匝的疯长着,像一串串铜钱挂在树上,我们贪婪地望着,禁不住已垂延三尺了……”您看,文章把榆钱写得多么逼真呀!通榆县七八届知青马风云的散文《我和弟弟妹妹们》,采取倒插叙的手法,讲述的是兄弟姐妹们七个人的故事:“我们家兄弟姐妹七个,我是大姐,我下面有两个妹妹,四个弟弟。”兄弟姐妹七个,各有各的特色,“我出生时,家里虽不富裕,但生活还能勉强过得去。我是隔辈人,自然受爷爷奶奶的喜欢,特别是奶奶把我当掌上明珠看待,整天抱在怀里喜欢得不得了。我长大了,奶奶依然对我好......二妹从小争强好胜,冬天和小伙伴们去捡柴,要是别人比她捡的多,她就气得不行,总要和人家争个高下.....”由此可以说,散文是人生至味,真味,又是心灵同外物之隔离层,犹如船头两侧捆绑的橡胶轮胎,可以缓解海岸对船体的撞击力。还有开通镇农民李彦伦的散文《外婆的纺线棰》,描写的就是对外婆纺线棰的思念:“……这时,外婆从她的宝贝柜里,拿出她的纺线棰,开始她的纺线工作,听外婆说,这个纺线棰是当年外公做的,被岁月打磨的又光又亮,形状像现在孩子们玩的空竹,中间有个孔,插个带有倒杈的竹竿,外婆熟练的把捻好的麻捻系到纺线锤的竹竿,一只手提着麻捻儿,一只手转动纺线棰,我趴在旁边,我的好奇和快乐也随着转动,外婆微笑着时不时的瞄我一下……”你看,这就是作者平时观察奶奶平常生活的细节,恰恰正是观察细致,才写出了如此美轮美奂的散文来。良井子乡畜牧场在外打工的韩红霞的散文《寂寞老校》,写出了对学校的怀念:“八岁那年,我和村子里几个同龄的孩子,挎着妈妈新缝的花布书包进了学校。黄泥墙上,没有大红标语,也没有鲜艳的红领巾,更没有面带微笑的老师……”这是一位背井离乡、离开故土的游子对家乡何等的思念啊!

作为农民作家能够在诗歌沃土里播下种子,任其生根、开花、结果,这是通榆县农民作家的又一特点。他们在诗歌的海洋里荡漾。况且诗歌创作队伍在逐渐壮大成长,除了中、老年诗人外,一批青年诗人迅速崛起,出现了一批经较成功的诗作。如:十花道乡光辉村农民作家李秀军的诗歌《告诉你——我骄傲的名字是农民》:“我从田间走来/带着泥土的芬芳/还有/父亲的朴实母亲的期望/我从田间走来/带着泥土的芬芳/还有/鸟的啼鸣大自然的风光/我从田间走来/带着泥土的芬芳/还有/热乎的炕头老白干的倔犟/我从田间走来/带着泥土的芬芳/还有/城乡一体新农村靓丽的模样。”描写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还有费佰瑜的《乡愁》:“乡愁是亲人的问候/温暖又怀旧/我背着家乡的月亮/去远方漂流/乡愁是我的梦/我在梦里向家乡走/美丽的路/走了那么久/乡愁是我的两行泪/滚烫又喷涌/洒向家乡的日头/淹没了所有。”作者的乡愁,运用了问候、怀旧、漂流、梦里向家乡走和家乡的日头,以象征性的意象,表现了作家的情感轨迹和乡愁的丰富内涵。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蕴涵在诗句之中的这种乡愁是如此强烈和深厚。

诗人常常在生活中寻找某种凭借物,用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个凭借物与作者的情思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竭象”。善于把握作品中的意象,就能顺利地解读出作品的深层内涵。因此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一个时代,呼唤一代的诗人。

律诗,是中华文化的精萃。在通榆,农民诗人涉猎格律诗、古诗领域,可以看出其文学功底之深厚。如:瞻榆镇西关村农民白春生的《重阅鲁迅三味书屋随感》:“翰海书山任纵横,诗词选萃慰平生。频读锦句芳心醉,慢品华章目不惊。眷恋文风充智慧,痴迷画卷绘兰英。卓学自引贤儒笔,浩韵流芳墨有踪。”再有苏公坨乡两家子村农民姜立的《燕子》:“相聚深秋预南飞,久绕栖村告别归。暂躲季寒育栖处,春浓柳绿再渡回。”等等。因此,这些格律诗脍炙人口,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乡的感情。可以这样说,格律诗在通榆县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生根、开花、结果,更是通榆农民诗人孜孜不倦追求文学梦的结果。

总之,通榆的农民作家是勤奋的,辛劳的。尤其是吴玉芬,她作为通榆县农民文学作家的“领头羊”,在这方面扛起了农民文学这杆大旗,她不仅联合了通榆各乡镇的农民文学爱好者,还把范围扩大到大安、洮南、长岭等地,足见吴玉芬女士感召力之强,凝聚力之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