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高祖欲更换储君,群臣劝谏皆无效,唯有留侯明哲保太子

 史海甄客百晓生 2019-11-13

公元前202年,尽享天时地利人和的刘邦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他一生共有八个儿子,由于刘盈系吕后所出,所以虽然是次子但仍旧以嫡长子的优势,在刘邦称帝的三年前(前205年),便封刘盈为王太子。公元前201年,年仅9岁的刘盈顺理成章成为新王朝的皇太子。

微信截图_20191113144236.png

刘邦画像

一、突如其来的易储风波

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二年,立为太子。

本来按照预定计划,刘盈的储君之位是无法被撼动的,但前197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的皇储之位差点不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随着刘盈的年龄增长,他素来仁弱的性格让刘邦很是失望,其间又有三子刘如意的出生,让高祖深觉“颇类己”。当然,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源于刘如意的生母戚夫人年轻貌美,逐渐取代吕后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因为宠爱戚夫人,所以爱屋及乌,不仅她的儿子刘如意早早便被封为了赵王,而且在并不满足于儿子仅为藩王的基础上,戚夫人便时常借助常伴刘邦左右的机会劝说高祖废刘盈立如意。久而久之,刘邦便渐渐动摇了,他也越发觉得刘如意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于是在称帝后的第六年,正式决定更换太子人选,并移交廷议决议,此举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

微信截图_20191113144324.png

刘盈剧照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作为刘盈的生母,吕后为此感到十分不安。凭借多年来对丈夫的了解,她深知刘邦一旦做出某个决定,仅仅靠大臣们的劝谏是无法改变根本的,况且在此事上,老臣们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一筹莫展的吕后只能召集亲信们共同商讨对策,众人一致认为,此事只有留侯张良方可解决,皇帝对他那是言听计从。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张良已经很少过问政事了。吕后只能让自己的弟弟吕泽设计将留侯硬劫过来,请求张良帮忙想对策。

但在张良心里,此时的局势想要直接劝谏高祖是没用的。第一,他自认为在刘邦还未称帝尚处危难之际,还可时时用自己提出的计策,而现在天下太平,自己的作用便微乎其微了;第二,更易储君系皇帝家事,即使再受宠信的重臣也无权直接干涉,这种骨肉亲情之事即使有100个张良也是没用的。

微信截图_20191113144421.png

吕后剧照

二、留侯明哲保太子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

留侯的想法确实没错,分析地也头头是道,但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吕后作为太子生母的一种急切心情。在吕后与吕泽等人的一再要求下,张良只能提出一条曲线解救的法子。因为不管是谁,都清楚皇储更易这样的家事单单靠口舌之能是万万做不到的。留侯费尽心思,想到了四位耄耋智者,世称“商山四皓”。他们是刘邦一直想请来辅佐自己的人,但因其待人礼数不周,四人皆退隐山中再无仕汉之意。

虽说请智者出山一事失败,但刘邦对四人的看重依旧不减当年。所以,要想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请这四位智者出山作为太子客卿,让皇帝可以见到他们,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苦无良策的吕后只能照留侯的办法照做。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之际,越发想更换储君,此时久不问政事的张良与时任太傅的叔孙通也曾劝说,但依旧不起作用。

微信截图_20191113144456.png

张良画像

就在同年的开春时节,刘邦抵达燕地巡视,太子刘盈陪同,而就在酒席之上,有四人陪伴太子左右,鬓发皆白。高祖十分好奇,便询问到四人是何身份,答者应对,分别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刘邦听罢大为吃惊,这不正是十几年前自己一直想请但苦请不来的四位智者吗,为何此时却跟随了太子?

智者们纷纷解释道:“陛下脾气较为暴躁,吾等不愿受之,然太子仁爱有道,对我们尊敬有加,世人皆愿为之肝脑涂地,所以我们甘愿出山辅佐”。刘邦听罢,便打消了更换皇储的念头。

微信截图_20191113144549.png

张良剧照

史海君说:

按照官方史料的记载,刘盈的太子之位能得以保全,全系四位智者之功,但从根本上来看,一切都是留侯张良谋划有方的结果。这位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智囊,有功而不邀,此为其长处之一;在劝说刘邦力保刘盈太子之位一事上,虽然不像叔孙通那般频繁诤谏,只是适可而止地稍加劝谏表明自己立场。但正是这样的适可而止,方使得君臣冲突不至于那么明显。

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唯有从另一角度加以巩固刘盈的太子地位,方为可行。而如何保住太子之位,便要从刘邦最想要却得不到的地方下手,便有前面四位贤者受邀辅佐的计策。试想,有高祖自己最为推崇的贤人辅佐,而且甘愿为之肝脑涂地,刘邦自然会心为所动。如此,张良既没有像叔孙通那般屡屡劝谏不知适可而止,也巧妙地通过曲线解救的方式巩固了太子的地位,西汉第一智囊之名,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