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结构变形缝施工工艺

 吴TAO 2019-11-13


结构变形缝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一旦在实际工程中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安全隐患,减缓施工进度的同时施工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


变形缝主要类型 

在建筑施工中所涉及到的结构变形缝主要包括沉降缝、伸缩缝以及抗震缝这3大类型。

沉降缝

沉降,字面理解是建筑物向下沉的深度。而在实际建筑施工中,为保证相邻两栋建筑在沉降深度不同情况下而设定的施工缝就是沉降缝。沉降缝主要是因为相邻建筑在负荷、修筑年限等条件不同的基础上,为了防止相邻建筑的沉降对另一建筑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如果建筑在地震带上,所设置的沉降缝还必须要满足抗震缝的设定要求。另外建筑沉降缝的设定必须从基础断开,保证建筑的独立性。

伸缩缝

伸缩缝,是防止建筑物在施工完成后,可能会因为建筑材料自身的热胀冷缩,或者是建筑温度变形而导致的建筑挤压而设定的缝隙。但是这种缝隙仅仅是建筑物之间的缝隙,所以可以不用从基础部分断开,只需要从建筑物地面以上断开即可。按照相关规定,伸缩缝一般设定在3cm。

抗震缝

抗震缝,就是为了防止地震影响而设置的缝隙。在相邻的建筑物之间,当发生地震时,水平地震波产生的位移很可能造成建筑物之间的挤压和碰撞,所以为防止在地震中建筑因为挤压而变形,最终对人群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建筑物必须按照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抗震缝,以保证建筑结构安全以及人员生命安全。抗震缝的设定也可以仅在地表进行设计,距离按照相关规定而定。

变形缝施工工艺 

伸缩缝施工工艺

在建筑物中,建筑材料及配件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无法避免的。为了让伸缩缝达到保护建筑的目的,必须利用施工技术,让建筑物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不至于因伸缩距离而挤压建筑物,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首先,在设计伸缩缝前,要对建筑物中受力变化最突出的部分,建筑的相关梁、墙、柱进行受力变化核算,得出变化值。然后根据建筑物可能出现形变的方向进行、范围进行伸缩变形核算,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形变量确定。由于建筑物越高,温度差变化越大,热胀冷缩越明显,所以在部分地方需要增加钢筋的设置。最后在建筑物之间填充保温材料,将伸缩缝与建筑隔离起来。另外为更好地保护伸缩缝,还可以选择隔热材料以及创建架空层。

沉降缝施工工艺

目前许多建筑还是主体建筑旁有裙房的设计,虽然房屋间距较大,但因为建筑始终在地基中相连,从而导致不同建筑区在地下的沉降不同,因此需要设置沉降缝。让主体地基与临边分开,形成独立地基。首先在桩基设计中,要注意桩基所在岩石层稳定,另外根据具体的桩基负荷,密度以及自身压缩要求,设定适当的埋深,为沉降设定特定的工程指标,制订标准的施工基准。其次,在施工中要进一步确认沉降缝深度,要根据建筑负荷、地基承载力以及桩基埋深厚度进行宽度设定,及时调整桩基设置机构,深度以及宽度,以最大值为标准设计受力结构。在裙房与主体建筑的位置关系上,如果裙房在悬挑的结构上则避免设置沉降缝。如果不是,就需要计算地基的承载力,将裙房设计在规定的位置。

抗震缝施工工艺

由于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所以往往反映在建筑物上就会导致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作用力的大小也是未知的,沉降缝以及伸缩缝的施工工艺均不太适合于抗震缝。而且抗震缝需要根据不同的地震模型假设进行设计。具体就是首先对建筑高度的考量,一般是建筑物层数越高,越不稳定,相应的地震对其影响越大。所以不同的建筑高度必须要对应不同的抗震缝宽度,一般高于50m,地下层超过3层,则要设置5cm的抗震缝并适当加固。其次优化平面结构,也能改善抗震缝的设定。因为抗震缝本身位置是确定的,所以在施工中会考虑在较大空间处进行设定,要想降低对空间的依靠,加强建筑自由度,就需要加强建筑主体结构。最后,施工中还需要计算出建筑每个区域抗震性能,在相对薄弱的区域设计保护装置,提高建筑物整体抗震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