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彝族医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1-13

原创: 仝一

彝族医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提到彝族医药,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陌生。而提到云南白药、排毒养颜胶囊、紫灯颗粒……大家可谓耳熟能详,居家常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药品都来自彝族医药。

彝族医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云南白药标识1

源远流长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彝族医药,它是彝族文明的见证,更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李耕东、贺廷超编写的《彝族医药史》记载,彝族医药萌芽于原始社会。

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人就学会了利用身边土生土长的彝药,内服、外敷、熏蒸,来治疗疾病。彝族古老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记载:“毒蛇咬伤的,麝香拿来敷;蜂子蜇伤的,尔吾拿来敷。”支格阿龙是彝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创世英雄,史诗记载,他在与雷神的对话中,谈到了多种病症的治疗,涉及多种药物,是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彝族药物疗法。

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彝族使用的药物多达上千种,范围很广泛,包括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植物药和动物药。“伊斯”(贝母)止咳、猴骨治肺病、蛇胆消瘤、熊胆治肿块、野猪肾通尿结石、麝香治蛇伤、熊胆治牙痛、紫花地丁止血、接骨丹治骨折、盐水消炎伤口、蚯蚓外敷活血消肿等等,都是彝族民间对症下药的典型例子。

彝族医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热闹非凡的大理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

我们熟悉的诸葛亮,也和彝药有渊源。《大理古佚书钞》记载,1800多年前,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他手下的将士在落马坡食物中毒,三百人咽喉肿痛,发不出声音,于是求助于当地一个叫孟节的人,“孟以苦良皮、黑霸蒿、青茶、紫茎菊熬水服之,而肿消毒平”,孟节就是一位彝族医生。而提起处方中的“黑霸蒿”,和大理著名的“三月街”也有关系。

事实上,中外扬名的大理“三月街”,曾极大地促进了彝药的交流。

“三月街”起始于南诏时期。据传,当时瘟疫流行,南诏王命令子民进入深山老林中采集各种药材,用以防疫。百姓从各处采来药材,最终汇集于大理苍山下。因为正值农历三月十五,所以称“三月街”,又称“药街”。孟节治疗诸葛亮三百将士的喉痛处方中的黑霸蒿,就是三月街售卖的主要药物之一,直至今天,它仍旧是治热症(包括疟疾)和提取治疗疟疾药物的重要原材料。

2

比《本草纲目》更古老

彝族有自己本民族的古老文字——彝文,彝族先民用彝文写作了许多医药专著和包含医药知识在内的文献古籍,比如《医算书》《双柏彝医书》《献药经》《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苏》《老五斗彝医书》等。

彝族医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兰茂不只在中医领域有建树,他的著作有近20部

其中,《双柏彝医书》以发现地云南双柏县命名,又名《明代彝医书》或《齐苏书》,是现存最早的彝族医药专著。

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是16世纪明朝嘉靖年间。全书大约5000字,对16世纪前的彝族医药经验做了系统总结,用古彝文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胆、油、骨、血、肝、肉等各种动物药和虫类药物。书中记录有近60种病例和300多味彝族药物。据有关专业人士研究,《双柏彝医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十多年。

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彝族医药,历经南诏和大理国时代的积累,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其独特的医学体系。

彝族医药的治疗手段很多样。除了内服各种药剂,还有冷热敷、擦、麝艾烧、药面熏蒸、煎洗淋浴、铜钱刮、推拿按摩、放血、割治等各种外治方法。

3

久负盛名

在众多彝族传统治疗手段中,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水膏药疗法。水膏药疗法是流传于云南省彝医中的一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外治方法,有上百年的历史。

彝族医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水烟筒在云南很常见,但很少有人知道烟筒水居然可以用来调和彝族特有的水膏药

这种疗法的关键点在于对水有十分严苛的要求,彝医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伤势,选用不同的药粉,然后再根据病情的需要,在冰雪水、井中凉水、地表长流水、温水、草药液,甚至烟筒水、醋等溶剂中进行选择,用来将药粉调制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等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因为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直到今天,在彝族地区还广泛应用。

2011年,已有百年历史的水膏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同样有百年历史的“伤科圣药”——云南白药,早已闻名天下。

云南白药的原名叫“百宝丹”,是云南江川县赵官村的彝族医生曲焕章,在继承彝族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实验,研制而成,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

1937年9月,滇军开赴抗日前线,曲焕章为全体将士捐赠了3万瓶百宝丹,大大鼓舞了将士们的杀敌之心。在伤多于病的年代,曲焕章和他的白药被人们越传越神奇。将士出征、百姓出行,都以能够随身携带一小瓶白药为最大安慰,比干粮还珍贵。新中国成立后,曲焕章一家把配方献给国家,最终有了我们今天的“云南白药”。

彝族医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1933年曲焕章的百宝丹宣传广告

比云南白药还要更早成名的是“拨云锭”。早在清朝雍正年间,拨云锭就是“知名品牌”了。它诞生于有“礼乐名邦”之称的文化古城通海,同样是基于彝族的传统医药。

4

任重道远

彝族医药和汉族医药自古以来就一直交流融合。

在古代的很多有关云南的汉语书籍,如《蛮书》《南诏野史》《云南志略》《大理行记》等书中,都可以找到彝族药材的身影,比如藤弥、孟滩竹、琥珀、犀、大虫、麝香、沙牛等。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些彝区特产的药物,通过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运往内陆。

而明代的书籍《滇南本草》,对我们了解彝族医药和汉族医药的交流与融合很有启发。《滇南本草》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要早140多年,是我国较早、较完整的一部地方性药物典籍,由被称作云南中医鼻祖的嵩明人兰茂所著。书中记载了非常多的彝药,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荞麦等,其中很多在今天已成为云南特色药材,并收载入《中国药典》。

彝族医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滇南本草》

在许多优秀民族医药正面临着失传困境的今天,作为中华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走过千年沧桑的彝族医药,仍旧任重道远。它不仅是静态的文化遗产,更是活态的传承。在久负盛名的彝族医药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民族医药的生命力与春天。

彝族医药: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云南白药、排毒养颜胶囊、紫灯颗粒,你真的了解它们吗?梳理彝族医药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重新发现,它跳出了彝族医药单纯的效用价值,提供了一种彝族文化的新视角,提高了我们对彝族医药认识的维度与深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