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辛弃疾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淳熙元年(1174)初春所作,当时叶衡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据《景定建康志》,叶衡于淳熙元年正月帅建康,二月即召赴行在,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词里称“丞相”,是后来加上去的。这是辛弃疾年三十五岁,归国已经十二年了。岁月淹留,壮志难酬,登高望远,自然感慨万端。
上片写赏心亭所见所感。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
起头两句写山也是写人,一开始就扣住了题目。高人即叶衡。青山有情,高人难遇。不说人在眺山,而说山之就人,这就把静景写活了。不仅如此,而且对突出人物起了很好的映衬作用。词人为什么对叶衡有如此高大形象的描绘呢?原来叶衡是一位主战派,很有才干。《宋史·叶衡传》说他“得治兵之要”。叶衡对于辛弃疾极为赏识,辛弃疾之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即叶衡所推荐,以后还向朝廷极力推荐他“慷慨有大略”。对于这样一位“经纶手”,况且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词人怎能不讴歌感激呢?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三、四句是说,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这两句借烟雨之景,转突兀奇崛之笔微低回婉转之波,充分表现了无边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寄托遥深。叶衡主战,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对,收复失地的大计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也就由希望变成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像万马奔腾而来,那么它们又何尝不像冲锋陷阵的铁骑呢?词人是多么渴望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啊!可惜,转眼之间又烟雨迷蒙,而那无数的青山也只好像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不说愁,而愁极深。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下片是说,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导致的。如果真是这样的,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下片宕开,由眺望青山之怅惘陡转而为揶揄沙鸥之诙谐,但曲断意不断。着笔虽轻快,实质发自积郁。词人在此脑洞大开,突发奇想,而且拍手笑它,似乎把上片歇拍低徊沉郁的气氛一扫而光;然而仔细玩味,就会觉察到那贯穿全词的“愁”字并未因此消失,尽管词人在极力排遣。在我们看来,这只是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沙鸥通体皆白,是它的自然特征,与愁没有一丝关系。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越是说得幽默洒脱,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自解的痛苦。人愁是实,鸟愁是虚,“一身都是愁”的是鸟还是人,如果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释那是自然就明白的。实际上“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的。
在这首词幽默诙谐的情调下,饱含着词人之愁,英雄之泪。笑和眼泪,岂不是仿佛矛盾却又融合无间吗?
附录《菩萨蛮》辛弃疾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