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lixj1028 2019-11-13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战争的第一目的是获胜,其次才是伤亡,即便是伤亡比对方多,但是赢下来了,就是最大的胜利。当然,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与军队的训练、装备以及士兵的作战素质有关,通常来说,装备训练以及士兵作战素质越高的军队,在各种情况下的伤亡都会比这些方面不占优的部队伤亡要小。

在这里也要纠正一个情况,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他一生当中也有败仗存在,但是他赢下来的都是关键性的大战役,所以能够成为苏军第一名将。

造成朱可夫伤亡比德国人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苏联与德国在士兵装备、训练以及作战素质上所体现的军队质量上的差距,这点来说并不是一个统帅可以弥补的。

德军士兵在装备、训练以及作战素质上来说远远强于苏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拿二战时期双方的伤亡情况的对比,就足以能够说明这个情况。

在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总共损失2960万人,死亡及失踪915万人,伤病1832万人;德国方面损失1180万人,死亡及失踪380万人,伤病约700万人。在二战时期的整个损失比来说,苏联:德国几乎为3:1,可见双方在由装备、训练及士兵作战素质上所体现的军队质量上的差距,实际上是非常大的。

在苏德战争前期来说,第一年实际上进攻苏联的德国及其同盟国家进攻苏联的军队在550万人左右,而苏联在第一年就损失了大约500万的军队,其中被俘就达300多万人。在苏德战场上,一般来说当德军数量和苏军数量同等的情况下,苏军一般是抵抗不住德军的,一般都是战败的结果。而苏联赢下来的战役实际上都是在兵力远远占优的情况下获胜的,极少有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拿下战役的。

反观德军,很多时候在即便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依然能对苏军发动攻势,并且取得优势。如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只有90万人,苏军实际上是德军数量的两倍,但是也只能处于防守态势,也只能打防守反击,攻出去基本是吃亏的,甚至会输掉。每次苏军的冒进都容易让德军抓住机会反击,典型的就是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因为苏军前进过多被德军的曼施坦因抓住了空档的结果。

尤其是在后期,曼施坦因手上只有2个集团军队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和数百万苏军周旋一年多,这也说明了在士兵的基本作战素质上,苏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从朱可夫指挥的主要有决定性的战役当中,我们也能看出苏军的作战素质普遍不如德军

我们下面盘点一下朱可夫指挥的主要战役情况:

1、莫斯科战役,苏军参战人数为125万人,伤亡约85万人,德军参战人数约100万人,伤亡约50万人。

2、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参战人数为190万人,伤亡约80万人,德军参战人数91万人,伤亡约50万人。

3、柏林战役,苏军参战人数262万人,伤亡约35万人,德军参战人数80万人,伤亡40多万人。

当然,这些都是朱可夫指挥的大型战役,作为苏联的方面军司令,他还指挥了很多系列的战役,只不过他主要负责战区方面的战局,对于具体局部地区的战局还是由一线指挥官负责。从这些大型战役我们就可以看出,情况就是都是苏军兵力明显占优,虽然都获胜,但是一般来说伤亡都远大于德军,即便是在最后的柏林战役中,苏军262万人对阵德军80万人的明显优势,也是伤亡比德军少不了多少。

对于战争来说,获胜就是最大的意义

当然,战争的第一意义在于获胜,只要赢下来了,就能够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削弱对方的战斗力,这点来说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两大国之间军队的素质上的差距,这不是一个统帅能改变的,他能做到的就是能赢下来的赢下来,能守住的时候守得住,不出现大的失误。从这点来说,朱可夫是做到了,他在整个战争期间没有什么大的失误,做到了一位优秀统帅该做到的。

这就好比一个足球队的教练,本身只有这样素质的球员,不能说遇到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强队要赢下来,能打平就是胜利。而对于苏联来说,因为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远远高于德国,所以他只要能做到“打平”这样的效果就足够优秀了。

所以,即便朱可夫指挥的战役基本伤亡都比德军大,但他仍然是一员非常优秀的统帅,也是苏联第一名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