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雀东南飞》里焦母为什么那么厌恶刘兰芝?刘兰芝做错了什么?

 文化点心铺 2019-11-13

作为汉乐府诗章中的第一长篇,《孔雀东南飞》从古至今都享有盛誉,历经1000多年而传唱不衰。它最早见于南朝梁陈间徐陵编著的《玉台新咏》中,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来被收入《乐府诗集》中,改为《焦仲卿妻》。

对于刘兰芝,历代的读者都给予了深深的同情,而对焦母,人们都是十分憎恨和厌恶的。可是,在诗文中,刘兰芝是一个具有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女子:美丽善良,聪明勤快,心灵手巧,与焦仲卿也夫妻恩爱,与小姑子也相处融洽,简直是个十全十美的媳妇。

为什么焦母那么厌恶刘兰芝?刘兰芝到底做错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也引起了很多学者和读者的兴趣。对此,笔者发表一下个人拙见:

第一:从创作者的意图来看: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礼教维护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简单的婆媳矛盾。因此,焦母厌烦刘兰芝是必然的;

从《孔雀东南飞》原题中的一个“为”字,我们不难看出:此诗是为了尽情歌颂刘兰芝的。歌颂她什么呢?通过诗文,我们可以知道是歌颂她的反抗精神的反抗精神的。那么,刘兰芝反抗的是谁呢?是焦母吗?她们二人的矛盾性属何类?是一个个体家庭的婆媳不和,还是被压迫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意识的反抗?通过诗篇的描述,很显然,是后者。

这首长诗诞生的时间大概是在汉末建安年间。当时的社会,政治动荡,矛盾激烈,战争频繁,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对社会的维系作用受到了巨大冲击。离经叛道,反抗压迫,追求个性思想解放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潮流。

然而,封建制度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相当完善。不论在政治制度上,还是文化思想上,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都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于是,追求个性思想解放和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就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对于这种矛盾,建安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进行了反应,例如建安七子的诗作。而《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和刘兰芝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这种矛盾的一个缩影,代表了创作者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一种控诉。因此,焦母厌恶刘兰芝是必然的。

第二:从封建宗法制度来看,刘兰芝最大的罪过就是“不顺父母”;

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第一个具有鲜明叛逆性格和强烈抗争精神妇女形象,刘兰芝不仅善良美丽,勤劳能干,而且性格刚烈,不愿俯首听耳任凭命运摆布。对于这一点,焦母是非常反感的。

因为封建伦理制度规定:妇女有“七出”的条文,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夫家就可以把她遣送回母家。其中第一条就是:“不顺父母,去。”而刘兰芝被焦母厌恶的第一个首要原因就是“不听话,不顺从”。

在诗篇中,焦母一直痛斥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而对于焦母的责骂,刘兰芝也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反驳道:“奉事寻公姥,进止敢自专?”且不说刘兰芝有没有“举动专自由”,且看她敢于反驳婆婆,敢于替自己辩白,读者就应该能猜到作为封建家长的焦母有多痛恨她。

在焦母这个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者看来,一个好媳妇应该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的。作为婆婆,作为家长,骂你打你都是应该的,你不仅不能反抗,还必须忍受。可是,刘兰芝不仅没有忍让,反而敢出言顶撞自己的婆婆。这样的媳妇再勤劳能干,都是不孝顺的!

第三:从封建礼教的等级制度来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是不对等的;

在古代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婚姻最讲究“门当户对”,这样的婚姻才会给夫妻双方的家族带来政治、经济和金钱上的利益。而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身份是有很悬殊的。

焦仲卿的身份是什么呢?“汝是大家子”,是官宦人间的子弟,是个城里人。而刘兰芝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个农村来的姑娘。他们二人身份如此悬殊,那么,当初,焦仲卿和刘兰芝有为什么能够走在一起呢?很好理解,因为刘兰芝家很有钱,而且是个书香门第。

这一点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刘兰芝自请回娘家时,从头到脚的装扮华丽精美,而且兰芝知书达理,举止端庄,肯定受过良好教育。

尽管如此,在焦母这个封建家长眼里,无论刘兰芝多知书达理,其娘家多有钱,在身份地位上都与自己儿子是不般配的。一旦有了更合适的机会,焦母肯定要为自己的儿子另寻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那就是文中提到的“秦罗敷”。

第四:从封建伦理道德来看,刘兰芝和焦仲卿过于恩爱缠绵,不懂得“发乎情止乎礼”;

在封建伦理道德看来,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妻子负责照顾家庭的一切起居生活,相夫教子,伺候公婆,丈夫应该专心仕进,光耀门楣。可是,在诗篇中,当焦母要遣送刘兰芝回娘家时,焦仲卿立刻上堂向焦母提出抗议,甚至还为了妻子向母亲下跪求情:“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几点:1、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夫妻关系很好,感情深厚;2、焦仲卿为了妻子敢于顶撞母亲,焦母肯定会更加愤恨刘兰芝;3、焦母认为刘兰芝影响了焦仲卿读书上进之心。(这一点和后来的陆游与唐婉的故事有些相像。)

在古代封建礼教之下,男子如果太过于疼爱妻子,在仕途上又没有很好发展的话,长辈们一般都会认为是妻子不懂得“礼义廉耻”,沉溺于男欢女爱,魅惑丈夫,让丈夫耽于闺阁之乐而不求上进。对于焦母来说,这一点当然也是难以容忍的。

第五:焦母不喜欢刘兰芝,也是当时当地人情世俗的一个反映;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在汉代的庐江府 ,据学者考证,当时的庐江府郡治在安徽庐江县西,具体地址就是安徽省潜山县和怀宁县一带。根据当地民俗民情来考察,刘兰芝被焦母厌恶的原因很可能与聘礼花费过多有关。

对于这一点,在诗篇中也有透露。刘兰芝自遣时对焦母说:“受母钱帛多”,应该就是当时焦仲卿在迎娶刘兰芝的时候,花费了很多彩礼。因此,在刘兰芝进门以后,焦母自然要刘兰芝加倍偿还。”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这就是刘兰芝之所以被焦母不喜的一个很好原因。

在当地,这种风俗一直到现在都还存在,例如当地流行的民谣“为了比一比,不惜拼家底”“媳妇接到家,马上就分家”“买来三天笑,享的短路福”等等。刘兰芝和焦母之间的矛盾也是当地风俗人情的一个侧面反映。

第六:其他原因:刘兰芝没有孩子,焦母作为女人的嫉妒心,焦母的恋子情节;

对于刘兰芝和焦母之间的矛盾,在网上也有网友给出了这几个答案,在此,笔者只是列举出来,仅供大家参考。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几个原因除了“没有孩子”一说以外,其他原因在诗篇中都没有具体根据。

在诗篇中,通过“小姑”这一角色,我们可以知道,刘兰芝嫁到焦家已经很多年了,“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可在诗篇的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及二人的孩子。按常理,妻子被遣回娘家,作为母亲肯定是最舍不得孩子的。

可是文中没有写刘兰芝与孩子道别的情景,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他们夫妻二人一直都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封建社会,这对刘兰芝而言,也是一个极大的罪过。至于另外其他两个原因:焦母的嫉妒心和恋子情节,在诗文中,笔者实在没有找出具体的证据,在此不做评论。

总之,刘兰芝是一个悲剧人物,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是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代表。她和焦仲卿的悲剧命运是创作者对封建礼教吃人制度的控诉和揭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