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4岁天才到量子读书:以为捷径好走,是人生最大的错觉

 振王府图书馆 2019-11-13


1

4岁“天才”
竟是成年人的“人生导师”

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最近几件很魔性的事情。
 
我把它们凑在一块来讲,换个角度来给大家分析。
 
第一件事,台湾省出了一个名叫曦曦的天才。
 
只有4岁,已经可以给成年人们讲人生大道理了。
 
面对台下大人的各种提问,应对自如,出口成章:
 
“顺境逆境,暴风雨中找到平静”
“挫折是让你进步的机会”
“时间不等人,但你也不能等时间”
“少就是多,好就是坏,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变的”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最后还不忘记以长者的口吻追问一句“这样你懂吗?”
 

乍一看,和罗振宇每年《时间的朋友》里总要冒出的一些金句差不多。
 
但细一想,这些大条道理、鸡汤金句,4岁的曦曦真的是自己总结后说出来的吗?
 
从网上流出的一些视频来看,曦曦的很多现场讲演都是事先反复排练的结果。

那些看起来非常“漂亮”的鸡汤话,也都是提前背下来的素材。
 
正因为那些话并不是他理解后阐释的东西,所以现场一旦有人问的问题比较复杂,“超纲”了,曦曦便只能求助父亲提炼出关键词,然后从记忆中搜索相应的金句来回复。
 
△曦曦父亲用关键词“逆境”提示曦曦回答

4岁的曦曦讲那些人生大道理,本质上和我们小时候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没有任何分别。
 
有网友揶揄道:这和搜索引擎的原理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人肉的。
 
事实上,曦曦真正展示出来的能力只有一样,就是比较强的记忆能力,毕竟小小年纪就能够把那么多大段大段的句子记得准确了。
 
但记忆力再超群,也无法靠背诵解决生活里的难题。
 
我曾经调侃地写过一个残酷的事实:
 
你3岁的时候,为大家表演从1数到1000,将会获得“天才”的称号。
 
但如果你经过不懈努力,在30岁的时候,为大家表演从1数到100000,很可能会被人报警抓起来。
 
因为这个时候,谁也不会关心你能数到多少了。
 
 

2

所谓“天才”人设
不过是一盘生意

站在曦曦父亲的角度,曦曦是不是真的天才可能并不重要,只要展示出像天才来就行。
 
曦曦的父亲陈光,是一个所谓的“国际记忆大师”,经营着一家培训机构。
 


曦曦的“天才人设”,已经成了这个培训机构最好的广告。
 
说白了,一盘生意而已。
 
但如果哪个成年人真的要靠这种小孩子凭记忆背诵的金句来指导人生,那才真的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
 
你在职场中遇到的挫折,在生活中遭遇的困惑,在感情里出现的各种百转千回,期望一个学龄前儿童能懂?

我在社群里讲格局的时候(后台回复“社群”,可以了解栩先生社群有关情况),提到过前两年很流行的一样东西:

喊麦。
 
你去看喊麦的内容,很多都是什么“江山”/“帝王”/“天地”/“群雄”/“睥睨”等口气很大的词。
 
在有些人看来,会飚这些词,这就是“格局很大”。
 
其实,你要是乐意,别说江山了,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你都可以天天挂在嘴上念叨。
 
但真正的关键在于,这些词喊麦的人都理解了吗?念这些词就代表很厉害了吗?
 
知道江山到底是什么内涵,可以从哪些维度去解释吗?

知道帝王又意味着什么,历史上的帝王都是怎么上位的,皇权、相权、后权是如何不断分化平衡的吗?

懂得江山(政权)和帝王(统治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吗?
 
说到这些大到无边无际的东西,除了会那几个词,还能说出点别的什么东西吗?
 
从简单的知道一个东西,到知道它基本的定义,再到认识到它的内涵外延,历史沿革、纵横对比,再到思考如何运用,并从运用中去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个个不断螺旋上升的闭环。
 
这不是文字游戏、嘴上功夫,而是一个思维升级的过程。


 

3

从4岁天才到量子速读
为何反智的套路,总有人相信?

第二件事,轰动全国的量子波动读书。
 
在出现这个新闻之前,你能想象最快的读书速度是多少?
 
什么,一目十行?
 
NO!是一目十万字!
 
根据网上流传的视频,一群几岁的孩子们围坐在一个大房间里不停埋头翻书。


“1分钟可以看完10万字的书”
“闭着眼睛就能和书发生感应”
“不需要翻开书本就能理解书中内容”
“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

这种只通过翻书就能像计算机一样阅读的方法,就是所谓的“量子波动速读”:吹嘘可以依靠虚无缥缈的量子纠缠让孩子和书本发生感应。

这种3岁小孩都不敢相信的鬼话,结果让3岁小孩的父母们信了。

几万一节的培训费啊,眼都不带眨就交了。

从蒙眼识字到脑立方,再到开发左脑、量子阅读……实在是太魔性了。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现在凡是说不清道不明又需要让人不明觉厉的东西,一律就加上量子两个字。
 
就像早些年的纳米、红外一样。
 
其实从量子波动速读到4岁天才,这两者在从底层逻辑看,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这里面有两点非常值得再多想一层:
 
一是,即使什么蒙眼识字、量子波动能让小孩一分钟读十万字也毫无意义。
 
甚至将来再有什么骗术,号称一秒读完一本书也没有任何意义,
 
还记得小时候早读哇啦哇啦读一个小时,都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的经历吗?
 
读天书吗?
 
二是,就这么反智的套路,为什么就是有那么多人信?
 
我想了想,只有两个字:捷径。
 

 

4

没有前面的积累
何来最后的逆袭

前段时间,六神磊磊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那么多人都玩命去抢《辟邪剑谱》,怎么没有人去抢独孤九剑的?
 
哪怕后期他们已经知道令狐冲是靠独孤九剑成为顶尖高手的,把令狐冲生擒活捉了,居然还是逼问他辟邪剑谱在哪里。
 
真正的买椟还珠啊。
 
据六神磊磊分析,这并不是因为因抢独孤九剑的难度大。
 
引用一下他的原话:

“抢屠龙刀就不危险吗?抢连城决、《四十二章经》就不危险吗?

都抢到张三丰、少林寺、神龙教、甚至皇帝头上去了,还不是照样有人一窝蜂地玩命抢吗?”

最后,六神磊磊一针见血地说:

真正的原因,乃是辟邪剑谱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它的身上被人打了一个标签——捷径。

甭管你是什么门派,什么天赋,什么基础,一刀下去,就成了绝世高手。
 
就为了这个武林“广为流传”的捷径,抛头颅、切JJ也在所不惜。
 
毕竟,一招一式练成绝世神功这件事太难了。
 
同样的,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很多人就觉得只要自己抢到了屠龙宝刀就可以自然成为天下至尊了。

但实际上当时编这个口诀是因为郭靖将武穆遗书藏在了屠龙宝刀里。
 
对于打天下的人来说,得到了宝刀屠龙就得到了武穆遗书,得到了武穆遗书就得到了先进的军事指挥体系。

也就意味着征战天下胜利的概率更大了,将来有机会一统天下。
 
这才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真正含义。
 
对于连仗都没打过,手底下没有一兵一卒的人来说,得到屠龙宝刀拿到了武穆遗书就能号令天下了吗?
 
这就像考研秘笈,不管再内幕、再NB,对一个小学都还没毕业的人而言,都毫!无!意!义!
 
当考研秘笈对他真正可以有用的时候,意味着他已经至少经过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熬过了初中、高中、高考以及大学。
 
没有前面的积累,何来最后的逆袭。
 
但人人都渴望捷径,几乎所有人都只想看最后的逆袭,而忽略了前面的积累。
 
就像六神磊磊能写出那么多有趣有料的文章,除了对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滚瓜烂熟以外,还在于他长期的写作训练。
 
他不写金庸,写其他的内容也一样不会差,就像有一次他自己说,其实一开始是准备写解读新闻联播的(估计火的更快,当然凉的风险也很大)。
 
这么多年下来,我总结了一个道理:

如果有一样东西,能够基本不费力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求。
 
六神磊磊在文章里由衷地感叹:只要可以不努力,人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美团的王兴也说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只要还有大把大把的人渴望走捷径获得巨大成功,那么像量子波动、4岁天才之类的局也就会前赴后继地出现。

 

5

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
才能够走得更远

一般的文章,写到这里,差不多就可以结束了。
 
但我想说的,才刚刚开始。
 
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而言,真正有用的是什么?
 
是阅历。
 
所谓的阅历,就是在阅读中思考,在现实中磨砺。
 
张居正当年年仅13岁就参加了举人考试,对比一下范进中举,就知道这是何等的天才了。(顺便说一下,范进中举算早的了,七十老童生多的是)。
 
当时的湖北巡抚顾璘在考场外见了他,大为惊叹。
 
赞赏完了、表扬完了,转头对主考官说:无论张居正答得如何,都决不能让他中第。
 
这不是黑幕,事实上这是顾璘在面对一个真正“天才”时的良苦用心。
 
《明朝那些事儿》里说:

顾璘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曾亲眼见过无数像张居正这样的年轻人,身负绝学才华横溢,却因为年少成名而得意忘形,最终成为了一个四处游荡以风流才子自居的平庸官僚。

所以当他看见张居正的时候,便决定不让这一悲剧再次上演。

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能够走得更远。
 
这之后,张居正又反复经历了很多磨难,更是在30岁出头的时候辞官回乡游历了三年。
 
这三年里,张居正走遍了很多地方,终于见到了江湖里、街边上那些沦为社会底层的人过得有多悲惨,他们无依无靠、没吃没喝,靠着卖儿卖女苟活于世。
 
而另一面,他所能接触的其他达官贵人却依然丰衣足食夜夜笙歌,而且毫不知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张居正估计不到4岁就会背了。
 
但一直要到他三十多岁,遍历了尘世的繁华与腐朽,绝望与堕落,才能真正体会这几个字里蕴含着的无限悲哀。
 
三年后,张居正回到了北京,这时的他已经脱胎换骨,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昔日的少年天才,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才终于成为一个工于谋略、胸有城府的政治家。
 
这就是阅历的巨大威力!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
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村上春树
 



6

看过和干过
永远都是两个层次

经历之所以比“纸上谈兵”对一个人的影响要大的多。
 
就在于它够直接,够彻底,够震撼。
 
就像很多老人不愿意去旅游,觉得去哪能看到的风景现在电视手机里也能看到,何必花那个冤枉钱呢。
 
但如果真的有机会去了实地,亲眼目睹那些动人心魄的名山大川、人文景观,才会发自内心地觉得,现场看还是不一样。
 
很多人面试的时候讲起一些工作天花乱坠,但有经验的HR一下子就能找出漏洞来。
 
因为他只是看别人干过,而不是自己干过。
 
看过和干过永远都是两个层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要信那些投机取巧的捷径。
 
不要被那些不明觉厉的金句唬住。
 
只有实实在在的经历,才能由内之外、深入肺腑地去让你感受,去促进你的反思。
 
才能激发你的真正思考。
 
而唯有思考才能带来改变。
 
否则再多的生活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走马观花。
 
以我最擅长的毛主席为例,十多岁的时候,我对他几乎毫无概念。
 
他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挂在墙上的“伟人”,我既不能理解他的伟大,更不能理解他因何能伟大。
 
到了大学里,我就像多数大学生一样成了一个废青,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在阅读那些恶意诋毁的文章和书籍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
 
直到我毕业了,进入社会,再后来摸爬滚打,看到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痛苦。
 
这时候再去看他年轻时成长的经历,才慢慢理解了他的品格、他的抱负,他的深邃思想、钢铁意志,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等过了三十岁,每一次读毛泽东,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次写关于他的文章,都有不一样的思考。
 
这时候,才终于开始明白了他的伟大。
 
对鲁迅的认识也一样。

小时候最怕学鲁迅,看他的文章总觉得故作高深,说的话似明非明。
 
什么“你也配姓赵”、“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救救孩子”,背了全文,也压根不理解。
 
我挺喜欢的作家余华,曾经在奥斯陆大学演讲时,讲起了他和鲁迅的故事。
 
这段演讲在发回国内后,被媒体们起了一个令人惊悚的标题:《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因为在这个长篇演讲里,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余华都在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讨厌鲁迅,瞧不起鲁迅的作品。
 
他甚至说:

后来我自己成为了一名作家,中国的批评家认为我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我心里十分不悦,觉得他们是在贬低我的写作。
 
直到最后,我们都以为他真的就是为了说明他有多讨厌鲁迅的时候。
 
突然峰回路转,图穷匕见,之前所有的压抑、所有的贬低,都是为了最后的高山仰止。
 
「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余华
 
这就是阅历所带来的成长。
 
有时候那些你曾经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东西,当阅历足够丰富之后,恰恰变成了你最敬重的。
 
永远要清醒地知道:

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无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