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有道理吗?古人的忠告

 多岁的多大的 2019-11-13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而被人们推崇百年,至今更是享誉世界。虽然与正史多有出入,但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得小说的艺术世界更让人流连忘返,细细品来似乎历史中的三国时期就应当是如此模样。不得不说小说是成功的,个中章节回回让人回味无穷,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世效仿者更是不计其数,足见这一回在世间的流传程度当真是妇孺皆知。以至于后来很多小说中几乎都有如此场面,《隋唐演义》便是如此。不过虽然是同样题材的小说,同样结拜的情形,但民间却对其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民间俗语云“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便将二者文同理不同的情形跃然纸上。超级通云控

“桃园结义”历来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刘关张就此情同手足,为后来的蜀汉大业奠定了基础,而那结拜的画面正气凛然,生动地展示了结拜兄弟义薄云天的豪迈。人生在世谁又不期望能够拥有这样兄弟,所以四个字不仅仅是一家之言,更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向往的愿景。而小说至此结拜开始,直到三人相继离世,莫不是从一而终从无异心。

其中关羽不知刘备生死,毅然懈刘备家眷败走曹营,将曹操赐予的新袍穿在外面而并未脱下刘备所赐旧袍足以让人肃然起敬,随后的千里走单骑更是留下了“人在曹营心在汉”佳话。如此重情重义丝毫没有辜负结拜的誓言,充分的诠释了结拜所赋予的义薄云天如何不让人动容。所以古人劝诫我们“宁学桃园三结义”,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而同样的桥段在后来的《隋唐演义》中也同样有出现,瓦岗寨上46位好汉也以同样的方式义结金兰,虽然不如桃源那般意境,但焚香诰天似乎也同样昭示着彼此的真诚与决心。既然都是结义为手足,为何古人却说学不得呢?主要还是因为其后来的故事发展所致,通观全篇就能看出其实当初的结义不过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屈伸附和罢了,看似信誓旦旦,实则每个人心中都在为自己盘算,口口声声的兄弟也只是虚与委蛇罢了。从后来单雄信与程咬金、秦琼等人决裂的前因后果来看,就能形象的体会到结义的“义”已经荡然无存了。这和三国里刘关张有着天壤之别,一个义薄云天,一个背信弃义,古人厚此薄彼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两本小说虽然有着天壤之别,但都用生花妙笔让人们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的热情,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庆幸的。就如同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却对《三国志》避之不及一样,虽然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对于那些对历史古籍天生“恐惧”的人来说,用这种方式进入历史的大门无疑是值得欣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