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四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重视学校选择而忽略专业。这样做直接导致了不良后果,不少学生入校后学不下去,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或有的一毕业马上改行。据调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的比例高达48.6%。所以,家长一定要把专业放在第一位,把学校放在第二位。 误区二:追求热门专业,哪个热门报哪个。专业的正确选择方法是根据个人的兴趣、性格、特长等来选定的。即使某个专业很热,但考生不擅长、不喜欢有什么用?甚或入学是热门专业,毕业后成冷门,冷热转换很正常的,遵从内心很重要。 误区三:很多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家长更多地希望孩子完成他没有实现的梦想,而不是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 误区四:重点大学一定是最好的,老想着冒险去拼,所以在填报平行志愿的时候没有拉开距离。平行志愿模式下虽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降低了风险,但并不是说没有风险。各志愿之间拉开合理的梯度是稳妥的第一法则。 六大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做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这是填报志愿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考生将来能否幸福快乐工作的保证。因为喜欢,他们才不会把工作当成生存的手段,而是追求的事业。所以,家长要帮助考生通过各种手段了解自己,帮他们找到感兴趣、最擅长的事情。 建议二:家长和孩子要深入了解专业。目前,互联网资讯很发达,不同专业究竟有哪些课程,毕业后都干什么,薪酬能拿到多少,这是很多家长和考生不知道、不了解的,应该做深入了解。 建议三:与现有条件匹配,不要把地域看做填报志愿的绝对因素。适合的地方就是考生应该去的地方,过分考虑地区因素会限制考生未来的发展。 建议四:考虑好上述因素后,结合考分理性分析。家长和考生要了解近三到五年心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注意学校与学校之间一定要拉开距离。 建议五:如果没有做复读的准备,一定要留一个保底志愿。即使没有被心仪的学校录取,但只要专业适合就应该去,对于学校的选择可以通过考研来改变。 建议六:因为有些学校是提前录取的,如军工院校、香港高校等,不影响后批次录取。特别是在分数不太高的情况下,要善于抓住机会。 历来讲“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成绩是选择的基础,但一份好的志愿加分20-30分绝不是信口雌黄,而一份不细致的志愿让你高分低就甚至名落孙山也绝不是危言耸听!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在志愿填报这个决定孩子人生的关键点上更是如此。 整理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