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如烟》:四、惨遭屠杀

 三驾马车1966 2019-11-14

四、惨遭屠杀

日寇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欠下了无数中国人的累累血债。在中国人冤屈的血海中,就有我的祖父刘祺和二叔刘发潭(刘元水之子)的鲜血。他们惨遭日寇屠杀之事,虽然已时隔60多个年头,但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那是1938年农历的3月14日。早晨起床后,父亲就拿着绳索和镰刀,又去鲁家场的深沟里打柴去了。大约上午十点钟的时候,我只听见村南边炮声隆隆,枪声大作。不一会儿,只见父亲气喘吁吁的跑着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大声喊道:“日本人来了,快跑!快跑!”一听说日本人来了,全院里的大人小孩顿时乱作一团。同院的丁振山一家立即跑出大门,上到场上直向村东边的深沟里逃命。母亲递给我一个小包裹说:“快跑!”于是,我就跟随丁振山家的一位妇女上了崖场,准备逃向东沟藏身。当我从崖边经过时,被父亲在院子里看见了,他大声喊:“不敢去东沟,日本人从东沟沟底过来了,赶快往西边跑!”于是,我立即转身向西边的后滩村跑去。

当我跟着逃跑的人群跑到前滩和后滩两村的中间时,枪声越来越大,子弹在脚下冒起了一股股尘土。当时,我也不知道那些冒起的尘土竟是日寇枪击我们时子弹溅起的烟尘,所以也不知道害怕,只是拼命向后滩村跑。跑了几步,又听见父亲在我身后大喊:“往北跑!往北跑!日本人从南边过来了!”于是我便折向北边跑去。当我跑到位于前滩村北面的广济桥南时,父亲背着行囊,抱着妹妹,祖母、母亲和二弟随玉已追上了我。只听父亲说:“不敢顺大路上张店,往西走!”于是,我们就从广济桥南折向西行,一直跑到后滩村西北方向的西岭上。

这时,枪声更加密集,耳旁子弹嗖嗖,脚下尘土四起,远处的四州山上也冒起了日寇炮弹爆炸的团团浓烟。我回头向南一看,只见十几个日本兵排成一字形,手里端着长枪,边走边向我们射击,眼看就要追上我们了。当时,母亲一只手拉着年才四岁的二弟随玉,一只手搀扶着年老体弱的祖母,二叔刘发潭则背着因腿疾不能行走的祖父。经过半个小时的奔波后,他们已经累得实在是寸步难行了。这时,枪声越发密集了,脚下的尘土已由一股一股变成了一片烟尘。父亲只好让他们趴在麦地里,他自己仍然抱着竹梅,顺着一条南北方向的小沟向北边跑去。当我正跟着父亲弯腰屈身向前逃命时,只听见母亲在后边大喊:“把她(指妹妹)扔了,不要管我们,你们快跑!”然而父亲还是抱着妹妹向前跑,只是回头向我说:“把小包袱扔了!”于是,我把小包袱扔进身旁的麦地里,继续向前奔命。在枪声和弹雨中,我和父亲折向西行,跑到北横涧村沟边的一孔窑洞里。这时,枪声已离我们远去,只是四州山顶的炮弹爆炸声和团团黑烟还不断出现。父亲向我说:“你看着竹梅,我回去看看你爷他们。”他又向身旁的一位老太太说:“麻烦你照料一时,我马上就会回来。”说完,他便出门而去。

大约一个小时后,枪炮声已经停止,张茅大道上的尘土也已消失,躲藏在窑洞里的难民们陆续返家,可我怎么也不见父亲归来。妹妹又是大哭大闹,我也抱着妹妹哭了起来。照料我们的那位老人,看见窑洞里的人越来越少了,也着急要返回家去,便把我和妹妹带到她家,并劝我停止哭啼,等待父亲来接我们。我们在北横涧村那位老太太家里一直等到太阳快要落山时,父亲才流着眼泪把我和妹妹接回家中。一进家门,只见母亲和祖母正在大声啼哭,几位好心的邻居正在安慰祖母说:“算啦,别哭啦,还是赶快想法把他们抬回来准备后事吧!”这时,我才知道家里发生了不幸。

直到第二天,母亲才流着泪把祖父和二叔被日寇枪杀、她和祖母、二弟幸存的经过叙述了一遍:

你和你爹向北横涧村跑了以后,紧接着从南边的后滩村来了十几个日本兵,他们人人手里端着长枪,恶狠狠地走到我们面前。我和你奶奶连忙跪在地上,向鬼子磕头求饶,并拿出身边仅有的几个玉谷面馍请他们吃。鬼子看见我和你奶奶那可怜的样子,才把已经对准我们的枪口歪向一边。你爷爷因腿上有病无法下跪,鬼子便朝他胸前打了一枪,你爷应声倒在血泊里。另一个鬼子看见你爷还在动弹,顺手举起枪上的刺刀,朝你爷爷胸口又刺了两刀,你爷才不动了。”母亲还告诉我说:“当时,你二叔看见鬼子将要来到身边,赶紧撇下你爷,顺着地埝直往北边跑,跑了不远,就趴在地埝下的麦田里躲藏,当鬼子走到他跟前时发现了他,就开枪打死了你二叔……”

祖父和二叔的尸体抬回来后,就停放在后滩村东南角那座尖尖塔东北约五十米的地埝下,三叔刘发居和我守在爷爷和二叔的尸体旁。那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哪里有钱买棺材呀。父亲东借西凑,在邻里的帮助下,两天后,总算买来了两副薄棺材。一副较好可长度却不够,就让个子较矮的二叔用;另一副棺材较长但一侧却有一个比拳头还大的破洞,只好让个子较高的祖父用。我记得,祖父的尸体放进棺材后,透过那个破洞,还可以看见他的一只胳膊。就这样,在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紧张气氛中,祖父和二叔被埋葬于鲁家场的土地里。

如今,在鲁家场坟地里,祖父和二叔坟头前的柏树已是水桶般粗细了。几十年来,柏树在默默地倾诉着那段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