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饶平江夏黄公墓保护史

 风吟楼 2019-11-14

江夏黄公墓位于广东省饶平县钱东镇径南村,为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墓碑正文署“江夏黄公之墓”,上款“宣和乙亥十一月”,落款“十四日丙辰吉立”。可知墓茔始造于宋宣己亥年(公元1119年),距今近900年。每年冬月与清明前后,粤东及邻近地区的黄氏宗亲会来此扫墓,由昼至夜,络绎不绝。

近年江夏黄公墓周边辟为工业开发区,墓区主体得以完整保护,并扩建为莲花山江夏文化公园,一如既往的迎接各地黄氏宗亲的祭拜。

(图片来自网络)

江夏黄公墓俗称“江夏祖”,墓主身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认为该墓为闽粤黄姓大祖峭山公的衣冠冢;二是说墓主为宋时潮州先贤黄程公。由于年代久远,且无实际文献,墓主身份究竟是谁已难辨别。

现在多认同为黄峭山公衣冠冢一说。闽粤黄姓多自认为是峭山公的后人,在粤东黄姓家中,常能见到悬挂峭山公及三位夫人的画像、以及江夏祖墓的照片。黄氏后人可能对于本村的近代源流和迁徙认知稍显模糊,但远祖则会多追溯至峭山公。旧时有一个说法,到异地的黄氏宗亲相互背诵出“认祖诗”,宗亲便会引为自家兄弟,提供帮助。

现墓区立有一乾隆年间的碑刻《奉廉明縣主勒禁示碑》,主要记叙了清代江夏黄公墓的保护历程。“示禁碑刻就是一种由官府(包括朝廷)和地方乡族组织( 包括宗族、保甲组织、寺庙道观、民间组织等)制订并发布的用以昭示百姓知晓,以及禁止百姓从事某项事宜而镌刻竖立的碑刻。[1]”

碑记图片来自新浪博客:玩而已

文字整理:岭海

碑文记载了在清代墓区的遭遇,以及经过黄氏后裔近九十年的努力,江夏黄公墓终于获得官方的支持与保护的故事:

“乾隆十二年九月十二日,據本縣信寧黄姓鄉老紳耆黄永貴等,具呈前事,稱貴等有祖遺糧山幷蒸業田地埔園二圍,內山塟始祖宗江夏公,暨遠近祖塋地,坐饒邑蓮花山後下河內寮鄉,土名江夏嶺、江夏山、獅頭埔、灯芯坑、後塘坑、短方坑等。”

——信宁黄姓耆老黄永贵等,信宁是指饶平县信宁都,主要范围是今天的钱东、樟溪、汫洲、海山等地;此处的黄姓主要分布于紫云、仙洲、钱塘、下浮山、港墘、西山寨、下园、汫洲(西)等村。文中提到黄永贵,当是信宁黄姓的代表人,如有族谱可以查询此人,或可推断当时作为代表与官方沟通的后裔为谁,为墓主甚至的推断提供佐证。

此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江夏黄公墓的情况:黄永贵有祖先遗留的粮田与供祭祖之用的粮山和蒸尝田,粮山有江夏山、江夏岭等很多名字,葬有始祖宗江夏公(江夏为黄姓郡望,此处“江夏”不知是否为墓主之字号?),且为远近黄氏的祖茔地,这也说明远近黄氏认同墓主为祖先至迟到乾隆年间已是如此。

“處因貴等住居鸞遺,順治十二年七月,內豪強侵噬,呈請府憲示禁;”

——由于后裔黄永贵等人居住地距离较远,在顺治十二年祖茔粮山被豪强侵噬,那时候就开始第一次向官府请求立示禁,但这次申请似乎效果不大。

“迨康熙四十八、五十三等年,疊遭豪強佔塟,奔訴饒邑縣主郭、幷府憲薛斷還案據。”

——时间推移至康熙年间,祖墓甚至被豪强占葬了,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了,后裔于是跑到县衙要求主持公道,经过此次行动,官方将粮山断还给黄氏,并留有案据。

“雍正五年又被山佃窨穴盜賣埪,蒙府憲胡批行,縣主黄審批盜買盜賣情真,仍禁示禁,存房據。”

——雍正五年,墓埪(或为陵墓的石材构件?)被山佃盗卖。后裔申诉到潮州府,当时知府批示饶平县令处理,县令认定盗卖的事情确实属实,但仍然没有树立示禁碑,只是保留书面凭据。

本次审判依旧没有很好的保护效果,继而是“奈因年久,等淫棍豪奸佃復萌覬覦,墓木被毀。”风头一过,贪念又起,墓区的树木又被毁坏了……当然这里话锋一转,对于毁木的人员定性已经比较严厉了。

到了乾隆十二年,这次官方似乎动了真格:“天沾仁孝,率物理含,叩乞恩准示禁。俾知糧山有主,侵佔念絕,一言重鑒,人鬼沾恩,等情據此,當批給禁示在案。”

——鉴于毁人祖茔的行为屡禁不止,本次申请引起官方的重视,此段言语依循旧时重视“孝道”的原则,指出准许树立示禁碑的依据和意义,要求邻近村民杜绝侵占的想法,并且将示禁内容存入政府档案。

“合行示諭,為此示仰下河內寮等處,地練弁附近居民人等知悉,嗣后不得貪圖該山吉穴塟、將黄永貴等糧山寶穴盜賣、及砍伐蔭木戕傷墳墓。如敢故違,一經告發,定行嚴究,不貸毋違,特示。”

“乾隆拾貳年九月十九日發下河等處示諭”

——官方做出具体的指令,不要认为该处风水好就想侵葬别人祖墓,不准偷盗陵墓财产,不准砍伐陵区树木毁坏坟墓风水,一经告发,一定严惩。于是,从顺治十二年到乾隆十二年,历经近九十年的祖墓保卫战终于告一段落,黄姓族人的诉求终于获得官方正式和公开认可。

(图片来源见水印)

示禁碑的故事在树立之后便告一段落。后来是否有效果?我们或许只能从其他方面进行猜测。一个族群在某个地方落地生根之后,都有一个逐渐壮大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信宁都等处的黄氏后人,人口逐渐增多,地方影响力也在渐渐增强——这是否也是当时能够争取政府树立示禁碑的原因?影响力增强之后,对于祖墓的保护,显然更加有行动力,或许从侧面反映一个地方的姓氏的发展历程。

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学者指出示禁碑的治理手段是官方对于社会人口膨胀与资源争夺问题的反应[2]。碑文中的故事最开始的时间是顺治年间,国家刚经历改朝换代,地方社会的稳定有待加强;而康熙年间的海迁政策的实行与取消,则引发了沿海地方社会的重新整合。基层治理中,通过官方与民间的相互认可与配合,最终形成官方保护文件,从而防止有危害地方社会秩序的行为(如械斗)出现。

此为简单的猜测,文中对碑文的说明有误的地方,欢迎不吝赐教。

参考资料:

[1] 关传友.皖西地区示禁碑刻概述[J].皖西学院学报,2016,32(06):14-24.

[2] 王日根,周惊涛.从示禁碑看清至民国闽南地方政府对社会的治理[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04):35-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