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名漫谈:何处是仙洲?

 风吟楼 2019-11-14

地名如人名,探究地名也可从中了解该地的历史,本文围绕饶平仙洲村曾用的几个名字展开,试图探讨乡里名称的演变。(“仙洲”是一个常见的地名,仅在潮州市便有韩江“仙洲岛”、潮安江东的仙洲村、饶平仙洲村;本文仅讨论饶平仙洲。)

“亲村是“仙村

在本地的口头交流中,一般将仙洲称为“亲村”,作为口头称呼,由于其本字不甚确定,所以存在不同写法,例如隆都陈梅湖在《饶平县志补订》曾记为“深村”,而在清代澄海举人黄蟾桂的《晏海渺论》一文中则有“新村”一称。这几种写法多是依据口音直译,在明清的地方志中,亲村则一直被记为“仙村”。

右:立雪山房文集

左:饶平县志补订

地名在书面记载中存在“雅化”的习惯,潮汕有将“新”雅化为“仙”的做法,例如樟林新陇称“仙陇”,钱东新陂称“仙陂”。亲村雅化为仙村(洲),是否“亲”原为“新”字?后来由于两个字的读音相近,“亲村”一称才慢慢被约定成俗。此处仅属猜测,尚待佐证。

仙村在古代属于饶平县信宁都陈塘堡管辖,明嘉靖年间的《潮州府志》中关于各属县村名的记载中,有:

“(饶平县)信宁都二堡,陈塘堡统樟溪、广洋、黄大潭、黄竹洋、黄山坑、乌溪、小东、张富前、水帽、浮山、大平、乌石、仙村、石坛、新港十五村。”

这是目前所见“仙村”一名的最早记载,从中也可知道至迟在嘉靖二十六年以前,村落便已经存在。

《潮州府志(嘉靖)》

海上仙洲

“仙洲”之名应源自“仙村”,为何称之“洲”?盖古早时乡里所在陆地为滨海冲击沙陇,四面环海,所以称之为洲。

昔时沙洲东西延绵近2公里,被称为“蛇地”,针对地形,乡民还附会了林监成的传说来自嘲,说知府林监成想要破潮州风水,途径大北山时,恰逢涨潮,看到海中的仙洲如长龙卧波,让林暗自一惊;傍晚时分再次经过,此时海水退潮,周围蚝町显露,景象一变,于是林不屑道:“原来是死蛇露骨”。

今日村落周边的平原面貌,主要是近一百年围海造田的结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仙洲四周依旧存在海域。在70年代澄饶联围建设完成后,才完全远离大海。

《饶平县志·黄冈城图》,左下角标有“仙村”

仙洲雄镇

今天所见“仙洲”一名最早的金石文献,笔者推测应为乡中大社宫的“仙洲雄镇”匾额。虽然目前暂时不知大社宫的始建时间,乡中东社大宫广灵祠中有一方乾隆年间的重建碑刻可以提供侧面的证据,碑刻文字有载:

“往昔通乡共一庙,奉祀三山国王……迨康熙三十四乙亥年,父老卜地于东□□二座,庙额曰‘广灵祠’……”

可知在乡里分社之前,全向共有一座三山国王庙,此庙应就是大社宫。时至今日,大社宫灯笼仍署“合乡平安”,其他三座大宫只是署“合社平安”,在乡民心目中,此座宫庙依旧是全乡都有份的。从中可见在康熙三十四年之前,便有大社宫,鉴于分社需要人口增长到一定规模后才进行,大社宫的历史甚至可以前推至明代。

但此一方匾额尚不能完完全全说明这个时期就已经采用“仙洲”一名。在邻近乡里宫庙也多有”XX雄镇“格式的门匾,例如峙头大宫为“鼎峙雄镇”,盐灶上社宫为“岭南雄镇”,樟林南社宫为“山海雄镇”,此类匾额多是根据当地形胜、地理特点所命名,并非定指本地村名,可见“仙洲雄镇”的含义有两种可能,一是指乡里地理特点,二来也可能指乡里称呼。

“世居仙洲”

“仙洲”明确作为乡名的明确时间的证明,就笔者所见,应为乡北大北山的李氏始祖墓。墓碑上署“皇明始祖考允赐李公、妣克勤麦氏之墓”,旁款有“雍正九年孟夏吉旦重修、世居仙洲”字样。

大北山李氏始祖墓

从内容可以看出,该墓是乡中李氏的始祖墓(由此可见李氏定居仙洲的历史颇为悠久,明代便已经在此居住。乡中李氏原有两处,其一为大社李氏,惜如今仅存“李厝园”的地名陈迹;另一支为北社李氏),暂未知墓主为哪一支李氏的先祖,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清代雍正九年乃至之前,乡民便已经使用“仙洲”一名作为自己村落的称呼,所以才会在祖墓署上了“世居仙洲”字样。

此外草尾大宫匾额为“仙洲灵镇”,村中的文祠为“仙洲文庙”,这些乡中重要公共建筑的署名,都可以说明村民对“仙洲”一名的认可。

综上所述,“亲村”一名多存于口头交流之中,“仙村”则为明清官方资料的记载,而至迟清代开始,乡民便开始使用“仙洲”作为本村之名。

民国之后,官方也开始正式采用“仙洲”之名

在民国二十一年的官方绘制的地图中,就将村落名字标为“仙洲”。1945年出版的《潮州志》,关于本村的称呼,也采用“仙洲”而不称“仙村”。另外在一版1950年美国所绘制的军用地图中,其采用韦氏中文命名法,将乡里标为“Hsieh-chou”,显然就是仙洲的音译。

民国21年,经济部地图,广东省,黄冈城(局部);

红色文字为后期添加

1950年美国绘制地图

故乡仙洲

在清末民国时期,是沿海地区“过番”的高峰期,乡民在外国谋生,赚到钱后也会寄回唐山的家中,这类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的信物,称为“侨批”,也称“番批”。村民在海外寄回的侨批,地址一般写“饶邑仙洲乡”或“饶邑钱东区仙洲乡”民国时期设立钱东区,仙洲隶焉。另外,亲村、仙村两个名字,在当时县内都有重名,仙洲一名也更便于在送批的过程中进行辨别。这些连接海内外村民的信物,也反映了仙洲一名的广泛应用。

侨批图片

在新中国成立后,仙洲也继续作为这方乡土的名字。90年代在国道324的进村路口建设乡亭,邀楷书名家廖蕴玉先生手书村名,想必此处也是很多人途径本村的第一印象,看到这个标志性建筑,也说明家乡到了。

仙洲乡亭

仙洲历史上容纳了众多姓氏,在此扎根之后,慢慢繁衍成大家族,“日久他乡成故乡”,在始祖墓署上“世居仙洲”的做法,显示了居民对本地乡土的认同。在历史的不同节点中,也有很多人从本土移居他乡,于是仙洲也成为游子所念兹在兹的故乡。


相关文章:

仙洲丨正月十一游神时

乡间禅境丨饶平仙洲定慧净寺

乡间文物丨“仙洲文庙”漫谈

饶平仙洲雨“建雨亭修路碑记”

大北山的名字

邑志钩沉丨仙洲好人吴梦龙

仙洲民国人物陈以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