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濮之战中晋国以弱胜强,先轸的大局观与谋划显得至关重要

 七侠荡寇志 2019-11-14

前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谋臣武将们争相斗艳,堪称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而先轸就是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著名的军事将领,综合实力堪比孙武、伍子胥等人。

在城濮之战中,先轸凭借独到的战略眼光,使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借践土之盟为周天子承认,成为齐桓公后的第二位春秋霸主。

《史记,晋世家》记载:“城濮之事,先轸之谋。”城濮之战中,先轸的功劳当属第一。

我们先来讲解一个当时的大致局势。

城濮战之前,齐国齐恒公时期是春秋时代当之无愧的霸主,然而恒公去世后,齐国的国力开始走向衰败,中原霸主地位空悬,引起四方诸国的窥窃。楚国由于位处中原以南的长江流域,大部是未开发地区,经济落后被其他诸侯国视为“荆蛮”遭到集体排斥。但是楚国却不甘堕落,亦有争霸之心,自楚文王一代开始,就励精图治,他首先迁都于郢,给楚国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根基,然后大刀阔斧的进行了诸多改革,让楚国国力愈发强盛。

之后到了楚成王时代,楚国北伐宋国,在泓水之战中大胜,开通了他们北扩中原、问鼎霸主的道路。

再此背景之下,晋国为了捍卫在中原的话语权,就需要与北上的楚国一争高下,这就形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二次霸主之争。

霸主之争并非一撮而就,双方在真正决战之前,使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战前角力与战前部署。在这个时期,先轸第一次展现了他独到的战略眼光。

城濮之战中晋国以弱胜强,先轸的大局观与谋划显得至关重要

因为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曾流亡多国。《史记·晋世家》所载:“过卫,卫文公不礼。……过曹,曹共公不礼,欲观重耳骈胁。……过郑,郑文公弗礼”,晋文公被这些国家冷落,结下了梁子,因此在这次争霸之中,卫、曹、郑三国自然要与楚国一个阵营(除此之外还有陈、蔡、鲁等国与楚同盟)。

《左传·僖公》记载:“二十七年,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宋国危机之下,就前往晋国求援。这个时候,先轸就向晋文公说道:“报施定霸,于今在矣。”

先轸敏锐地嗅到了这场战争不同寻常的气息,准确预测到这场战争对晋国争霸有重大战略作用。

先轸料定楚国的这次行动只不过是一次试探而已,楚国如今的主要敌人是晋国,他们绝对不会把大量精力放在小国宋国身上。他所言的“报施”,是指当年晋文公流亡时,被宋襄公礼待,晋国只需要出少量兵就可以解救宋国;如此一来,就能将宋国拉入同盟国之中,增加自身实力。

晋文公就听取了先轸的意见,以兵分两路,一路帮助宋国抵抗入侵,一路又伐楚国同盟方曹、卫国,拿下当时卫国的大城五鹿城,极大的打击了楚国同盟放的势力。《史记·晋世家》载:

“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卫。正月,取五鹿。”

而在取五鹿城中,也是因为先轸的巧妙安排,才能大获全胜。不过至于先轸如何运作的,史料中并无记载,只是在《国语·晋语》中一句概括:“取五鹿,先轸之谋也。”在这次争斗中,以晋国同盟方胜,还获得曹国、卫国的城池,可谓是胜利的一方。

第二年,晋国以报晋文公流亡之仇出兵曹国。而楚国在之前吃瘪后,自然不会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在晋国出兵曹国的时候抓加大兵力进攻宋国,将宋国再度围困。这个时候晋国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自己本身被曹国拖住,而盟友宋国又告急,如果不救,就会减弱同盟方的势力,究竟该如何抉择?

城濮之战中晋国以弱胜强,先轸的大局观与谋划显得至关重要

此刻先轸再度出计:“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还记载道:“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齐秦不得其请,必属怨焉?’”

这句话再次展现出先轸超绝的大局观。他不是放眼这个事件上,而是将两大强国齐、秦拉到楚国的阵营中。此计分为两步,首先就是让宋国去给齐、秦两国送大礼,请求他们给楚国试压,释放宋国;而晋国则将原本从曹、卫夺走的土地城池送给宋国,一来能够补偿宋国送礼的损失,而来能够让曹、卫以及楚国将仇恨转移到宋国身上,本身就在攻打宋国的他们肯定会加快进攻步伐。

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就不会估计齐、秦两国的施压,齐、秦两国收了好处却办不成事,就会记恨楚国而对宋国有愧。这样齐秦自然就被迫站队,偏向于晋国联盟,此计可谓是一石三鸟之计,先轸的谋略可见一斑。

不过楚国也非泛泛之辈,他能成为大国自然也是有诸多谋士的。眼见晋国再次化险为夷,楚国的令尹子玉提出了自己的计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道:“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在此注解为:“宋围释,曹、卫得复,是三国定也。”子玉派遣使者宛春前往晋国,希望晋国从曹、卫国退兵,那么楚国就会释放宋国,大家相安无事多好。

城濮之战中晋国以弱胜强,先轸的大局观与谋划显得至关重要

这个计策看似楚国有退步的意思,实际上却陷阱重重。

因为晋国如果同意楚国的要求,那同盟内的秦国、齐国肯定不同意:将他们卷进来又这么莫名其妙的收场,如同被人当猴子耍,心中肯定不爽,这样就会对晋国退兵的计策产生质疑,发生内讧。而如果晋国不同意楚国的要求,那就是晋国不顾及宋国的安危,能达到离间两国关系的目的,同样也使得曹、卫两国更加憎恨晋国,晋国不管如何选择都讨不到好处。

此刻先轸第四次展现出他的才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让晋国明面上不答应楚国的意思,扣押楚国使者宛春激怒楚国,并且依旧执行攻打曹、卫的战斗,而私底下与曹、卫达成协议,不仅从曹、卫撤军只留下少量兵力做做样子,还许诺他们诸多好处,让他们对晋国产生好感而离间与楚国的关系,同时晋国出兵以战争的手段击退楚国,先轸的这一招直接让楚国的阴谋破产,还让曹、卫对晋国产生好感,化腐朽为神奇,妙哉。

城濮之战中晋国以弱胜强,先轸的大局观与谋划显得至关重要

站前的两次博弈均以晋国略胜一筹而告终。

城濮之战终于来临,而在这场战争中,先轸也多此以他的才智奠定胜局。

首先,先轸安排晋国右军的副主将胥臣攻击楚国右军的陈、蔡两国军队。晋军使用“蒙马以虎皮”的奇袭方式击溃楚国右军。接着又让晋国右军采用“使舆曳柴而伪遁”的方式营造成漫天尘土的景象,让远方的楚军看不到里面的情况,用此掩护晋国中军的偷袭行动,最终楚军大败。

不过正常情况下楚国其实也不用如此大败,但是楚国将领子玉在战场中的冒进,是楚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晋国的这次大胜,先轸的计策显得至关重要。

城濮之战中晋国以弱胜强,先轸的大局观与谋划显得至关重要

据考证,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同盟联军的兵力为八九万人左右,要少于楚国同盟联军的十一万人。晋国在兵力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先轸还能在角力时期谋划利益的基础上,再次以谋略布局取大胜,奠定晋文公第二个春秋霸主地位,可谓是居功甚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