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和苏轼都为庐山写过诗,一人一首经典,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09

李白和苏轼那都是有资格被称为伟大的诗人,可能有的人会随便使用“伟大”两个字,但是历史上的文学家,真正能够称得上伟大的诗人,那么只有五位,他们分别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其它的诗人尽管也很优秀,但是离“伟大”两个字,还是有距离。那这五位诗人也是犹如一座高峰横亘在世人面前,对于后人来说只能是高山仰止。

那其中的李白个性最为突出,然而后世的苏轼也不示弱,同样极为有个性,这两个人身上有一些地方还是比较相似,那就是他们都没有受到重用;李白虽然还好一些,并不像苏轼那样一辈子颠沛流离,不停地被贬到各个不同的地方。然而他们的才华也是相当,虽然李白被称为“诗仙”,但是苏轼的才华也不逊色,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那也是无人能及。

李白一辈子游山玩水,而苏轼则是不停地被贬,两种不同的人生,但对于生活态度是一样,无论生活多么的糟蹋,那也是能够从容地面对。而正是他们四处游历,也使得他们去过了很多的地方。特别是李白极为喜爱江西的庐山,为此写下过很多关于庐山的诗作,尤其是他的这首《望庐山瀑布》,通篇气势磅礴,写得极为有气势;那么苏轼后来也去过庐山,同样也写过一首《题西林壁》,两首诗都是写庐山,但是很显然意境不一样。

我们先来看一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原文: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这首诗当真是气势磅礴,仅仅是这种气势,那便是无人能够超越,而且他用词也是极为讲究,在这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了别具一格的庐山,以及那道令人向往的瀑布,这也正是李白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我们读他的这首诗,往往在读这之后,会立马有一种冲动想去庐山看一看,那道瀑布是不是真得有三千尺?正是这种比较夸张的表现手法,也令这首诗成为了唐诗里的千古名篇。

那这首诗也是比较好理解,整首诗写得极为简练,但是却又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仅仅是第一二句的起篇,便是气势磅礴,“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处的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非常的漂亮,也非常的壮观,还有着淡淡的紫色烟雾,而更远处的那道瀑布犹如是一条白色的丝带一样,从高处的山下悬挂下来。这两句表现手法极为巧妙,写得也是很有气势。

第三四句则是进一步地描写了那首壮丽的瀑布,表现手法也更为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道瀑布从悬崖上落下来,看上去有三千尺,这不由得不令人产生怀疑,这道瀑布它是从银河上掉落到了这人间。最后这两句作为结,写得也就更加有气势。

苏轼的《题西林壁》应当说是以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所以他的这首诗在气势上不如李白那首,但是同样是经典,它更多的是融入进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角度,当他看到庐山之后,并不是像另人一样去平视庐山,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庐山,为此写得也是不一样,而他在这首诗中也正是告诉了世人,一个人看事物不能仅仅只看表面,更多的还是要多去观察,并且是要多角度去观察。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这首诗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首作品,通篇写得极为细腻,同样也是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但却是读来令人赞叹不已,那这首诗只要理解了笔者前面那一段话,再读这首诗时就很容易能够理解。毕竟整首诗写得极为简练,并没有使用典故,也没有使用生僻的字,只是以一种极为直白的口吻来描写,但是那份意境却又是呼之欲出,从而令这首诗也是与众不同。

第一二句就以不同的视角来描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这两句中,诗人也正是写到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无论是正着看,还是横着看,那庐山都是起起伏伏,有无数的山峰,但是从远处和近处,以及高处和低处来看庐山时,它又显得完全不一样。诗人虽然是在写庐山,但很显然是通过对于庐山的描写从而告诉世人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看一件事物,还是去观察一个人,那都是要多角度。

第三四句最是经典,写得也更为有韵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人之所以难以分辨庐山的真面目,那就是由于视线太过于狭隘了,而人们也正是生活中庐山之中,所以自然也就无法看清楚它的本来面目。最后这两句诗人正是把自己对于人生的解读,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描写,从而也令这两句更具有哲理性。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很显然所描写的正是一个意象,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通过对于庐山的描写以此来摆明事实,讲出自己的道理来,这也正是两首诗所不同的地方。应当说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让人读了之后会立马想去庐山看那道瀑布。然而苏轼的诗则是使得我们读了之后,会立马陷入进深思中去,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两首诗两种不的境界,看看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