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大诗人、大将军高适,完美的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xianfengdui111 2019-11-14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谁能见到,一片莽荒的塞外,竟也有如此迷人的美景;谁能料到,难以教化的蛮族,竟也有如此醉人的乐曲;谁能想到,刀枪林立的军营,竟也有如此书生意气的男子。

本该是以笔安天下的读书人,却做了马上征四方的军中将。

盛唐大诗人、大将军高适,完美的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他驰骋于诗坛之中,风靡全国,享誉后世;纵横于沙场之上,征战四方,定国安邦。

在《唐诗品》中这样说他: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

为诗,他不同于友人杜甫,光说不做假把式;为侠,他不同于友人李白,冷眼旁观世间疾苦。

诗之大者,忧国忧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高适毅然投入为国为国的生涯当中。

为诗,他既有文人之风骨,亦有武人之气节;为侠,他既有儒雅之书卷气,亦有肃杀之兵戈声。堪称大唐最有才气的军中将领。

生于黑暗,心向光明

高适刚出生不久,就赶上了一番大唐政权交替的混乱风波,武则天病笃被逼退位,宰相张柬之等群臣发动拥立唐中宗复辟。不满一岁的的高适就见证了这场政权战争的风云变幻。

高适的整个童年就生活在之后公主党和韦武集团明争暗斗的社会背景之下,公主党和韦武集团各自拥立唐睿宗和唐殇帝争夺大权,期间的大唐朝甚至出现了空开卖官的荒谬行径。

直到唐睿宗李旦让位,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大唐王朝才结局俗了黑暗的混乱时期,迎来了久违的太平盛世。

他的父亲高崇文给他取名叫“适”,就是寓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希望他能适应黑暗动乱的社会、平安长大、幸福生活。

可是在混乱时期生长的高适,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他不在乎个人的平安,习文、练武、骑马、学兵法……就是希望能够在将来国家需要的时候,为太平盛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因此不仅成了举世少有的才子,更是成了领兵有方的将领。

只是因为不想再次看到黑暗动乱的时代出现,生于黑暗,心向光明。

在北上参军的路上,游历魏郡的三公遗址后,他慨然挥笔,做诗曰“纵横负才智,顾盼安社稷”《三君咏·郭代公》。

一心报国,仕途不顺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历史上极富盛名的开元盛世开启。

唐玄宗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并灭其同党,随后展开了涉及政治、军事、农业的全方位改革,重订律法、重用贤臣、打击豪门士族、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这一年,高适九岁。

成年的高适,一心想要为这个盛世王朝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可他虽一心报国,却仕途不顺。

二十岁时,高适就立即不顾一切的来到了长安,求取功名,做诗曰:“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别韦参军》)” 。

奈何苦无门道,加之生活困苦,一直找不到出路的高适被逼无奈,只得转身暂别梦中的美丽长安“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信安王幕府)》”。

二十八岁时,流浪多年的高适虽然饱受挫折,任然不忘初心,一心报国,

既然直接进入朝堂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径。他北游燕赵之地,先后投身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

他要学那蝉蜕暂归沉寂,以待来日一鸣惊人,做诗曰“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信安王幕府》”。

三十二岁那年,高适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朝廷应征官员,号召天下的有才之辈赶赴长安参加考试,可事与愿违高适再次落第。

踌躇满志,穷困潦倒

高适心中的理想虽然饱满伟大,可却将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一直对仕途之路踌躇满志的他,在生活上却是穷困潦倒。

高适虽然生活在大唐最为繁华的开元盛世,但早年的日子过得真的不咋地。

高适虽然本是官家子弟,爷爷也曾经是朝廷的大官,但无奈父亲早逝,早已家道中落,自小便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从长安被迫离开,流离梁宋两地的那几年,除了依靠种田,他甚至还要靠着乞讨才能维持生计。

虽然有“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的雄心壮志,却也不得不面对“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别韦参军》)”的骨感现实。

在宋地寒窗苦读的日子,著名琴师董庭兰上门拜访高适时,高适穷的连买酒招待朋友的钱都拿不出来。

哪怕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自信豪迈,却也不得不面对“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的凄惨现状。

人到中年的高适,都还是一身布衣。

大器晚成,逆袭人生

命运永远不会辜负一个真正努力的人,你只管努力,其他的老天自有安排。

苦苦努力的傻子高适,终于在他四十六岁的那一年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高适遇见了睢阳太守张九皋,对于高适来说,张九皋就是自己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张九皋举荐高适为官,高适终于中第,被朝廷授为封丘尉。

古人讲十六加冠,三十而立,而对于四十六岁才立业的高适来说,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这些词,就是最好的诠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份冲天,自此以后,高适的人生就像是开了挂一般。

不过短短十几年,就完成了人生的逆袭,从乞丐到侯爷,从草根百姓到位极人臣,最后更是封侯拜爵。

执笔从戎,马上建功

谁能想到?本来老老实实的科举文人,却意外走上了从军之路;本该舞文弄墨的书生,却成了纵马厮杀的将领。

一心报国的高适,虽然是心有壮志,却屡屡名落孙山。

科举考试这一条路走不通,想要建功立业的高适,便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以文人之身,远赴边关。

那一年契丹进犯大唐,两国边界战争不断,厮杀连连,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在秋高气爽之际、北雁南飞之时,中原大地有一个书生义无反顾的收拾行囊,踏上了他的北上之路。

看着塞外的茫茫黄沙,想到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高适以他们做为自己的榜样,做诗曰:“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就这样一位边塞诗人的传奇一生开启了。

几年后从塞外归来的高适已经小有名气,得到了睢阳太守张九皋的赏识,被举荐当上了封丘尉。

但这与高适心中的为官生活大为相左,他要的是为国建功,名垂青史;而不是偏安一偶,混吃等死。

任封丘尉时,高适看透了官场是非、人情事故,极为不喜这种阿谀迎合的生活:“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他愤然辞官,再次远赴战场,千里迢迢跑到凉州,加入了名将哥舒翰的幕府。

乱世之中,华丽绽放

哥舒翰极为看重高适,因为他和高适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境遇,所以对高适的志向抱负十分欣赏,而高适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英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赴安西》

功名未立心事重重,宝刀未老仍可称雄。年过半百的高适任然老当益壮、初心不改,宁移白首之心。

不久,唐玄宗晚年逐渐变得昏庸,宠幸贵妃、重用宦官、外戚干政、重用藩镇,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步入黄昏。

于乱世中崛起,如玫瑰般绽放。

事实证明,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高适这朵耀眼的玫瑰,在乱世的战场上绽放了。

高适跟随哥舒翰参战,四处平定叛乱,屡有战功,被朝廷拜为左拾遗,又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可叹流年不利,“君不见沙场征战苦(《燕歌行》)。”,半年后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哥舒翰战败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高适却是坦然拒绝,并冒死追寻唐玄宗,向玄宗解释了潼关失守的原因和经过。

因此唐玄宗很欣赏他,又因为朝廷正值用人之际,高适在两年内就连升数级,被升为谏议大夫。

东征西讨,位极人臣

晚年被唐玄宗重用后,高适就开始了他东征西讨的生涯,最后更是得意位极人臣。

高适随唐玄宗到达成都后,同年十一月,永王李璘起兵谋反,唐玄宗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带兵讨伐李璘。

平定永王之乱后,高适又马不停蹄的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亲自主持平定了江淮叛乱,还解救了睢阳之围,正如他诗中所说:“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送董判官》)。”

以近花甲之年的高适,还带军平定了蜀中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期间先后出任太子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

战功赫赫的高适,后被调回朝中,先后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务,更是被拜为渤海县侯。

在大唐几百年的历史中,有如此成就的诗人,寥寥无几,《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永泰元年(765年)这位马上诗人,笔下将军给自己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享年六十二岁。

朝廷为表其功,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单单一个“忠”字,高适一生为国尽忠,当得起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高适:生于黑暗年间,长于太平盛世,达于乱世黄昏。

于黄昏之中绽放,亦如黎明中的花朵

于大唐盛世的黄昏,也是他自己生命的黄昏,高适依然绽放出了盛世年间、青春一般的风采,“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咏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