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众生皆苦”,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曾经有一位得道高僧告诫我的爷爷,人的一生只要熬过了这三个坎儿,一切都会顺遂。 一、放不下 两个僧侣在过河时遇到一位妙龄少女,少女怕河水打湿自己的华服,央求僧人背她过河。其中一僧人说男女授受不亲,不能背其过河,另一个僧人则是答应了她的请求。 在过河之后,那个僧人责问背少女的僧人,为什么要背她过河,是不是他佛心不稳,破了色戒。僧人疑惑的说:“我过了河就放下了,你还背在身上吗?”这时僧人才恍然大悟。 有人执着于金钱,为了自己的利益奔波劳累,乐此不疲;有人执着于权势,幻想着一切尽在我之掌握,能够呼风唤雨。 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因缘的,名利、地位、权势都是短暂的,虚妄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放不下的人和事,其实都是心中的负累,佛法讲求一切随心,心静则澄明。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学会放下,前方的路才会更宽广,收获也才会更多。 二、舍不掉 一人问僧人,“我名利,地位,权势都有了,为什么我还是不开心呢?”僧人没有说话,只是让他背着背篓去爬上前面的那座山,背篓里放着几块大石头,这些石头代表着他现在拥有的东西。 那人背起背篓就往山上走去,但是路程才走完三分之一,他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这时僧人出现了,“你现在能不能放下名利?”那人摇了摇头。 好不容易走完一半,他就累到趴到地上,没有力气再往前一步。 这时僧人又出现了,“你现在能不能放下地位?”那人又摇了摇头。 僧人说那你还能走吗?那人只说自己筋疲力尽了。 这时僧人把他背篓里最大的那块象征着名利的石头丢掉了,然后让他继续上路。每走一段路,僧人就会让他从背篓里丢下一块石头。剩下的路,那人走得越来越轻松,很快就到了山顶。 这时僧人问他,可曾想到什么?那人回答说:“我对于身外之物太过于执着,反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僧人笑着点了点头。 是啊,名利,权势固然是众人所追求的,但是这些都只是我们存于世的附带之物。这些外在之物只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而不是被这些事务所累,束缚自身。 三、求不得。 前段时间有首令人感伤的流行歌曲《渡我不渡她》,这首歌写的是遁入空门的男子的独白,大意是有一位年少的郡主住在寺庙附近,有一次随着父亲去寺庙礼佛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敲木鱼的小和尚。 后来,他们俩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懵懂的感情在心底慢慢的酝酿开,小和尚自然是不能破戒的,后来,郡主不再出现,小和尚的修为也越来越高深,直到知道了郡主死去的消息,小和尚才清楚事情的原委,他找到了害死郡主的皇子,为郡主报仇。 这首歌一出现就打动了很多人,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勾起了他们心底那些求而不得的事情。 他们的相遇是偶然,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是早已注定。不知是郡主感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还是小和尚因为身在佛门无法言爱。 其实在《楞严经》中也有摩登伽女与阿难的“爱情”故事。 摩登伽女在打水的时候遇到了饥渴难耐的阿难,因为他们有五百世的情缘,这一世的摩登伽女也无法避免的爱上了阿难,但是她的爱是狭隘的,她千方百计地留下了阿难,并且试图使其破戒。 摩登伽女对阿难的求而不得,致使其误入歧途,也差点毁了阿难。最后阿难成功脱离了她的诱惑,同时成功的度她出了苦海。 在三者中,其实求而不得最难熬,至少前两者都是建立在已经得到的基础上,后者则是付出再多也是徒劳。放不下与舍不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都是心中被外物所束缚,忘了本心。 时下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断舍离。家里总是堆满杂物,有些东西其实一年用不了两次。 但是心里总会想着万一哪天会用到,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生活的空间反而越来越小,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难找。 断舍离之后,家里的空间变大了,收拾房间的时间减少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增多了。对家中杂物的断舍离其实也是自我身心的一次断舍离,在放弃外物的同时,自己的心也变得开阔。 放不下,舍不掉,求不得,皆因心中执着,放下即得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