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贤的笔墨情趣

 颐心文苑 2019-11-14



龚 贤 的 笔 墨 情 趣   

来源 / 秦缘情的收藏
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




    取证于古人

    明末清初,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和“四王”为首的娄东派、虞山派,统治着当时的画坛。他们主张“以古人为师,己自上乘”(董其昌《画竹》),反对”自出新意”,认为只有“与古人同鼻孔出气”,才能“下笔自然契合”(王时敏《西庐画跋》),甚至说只要学得“子久些子脚汗气,于此稍有发现乎”(王原祁《麓台题画稿》)就很满足了。

    和这种复古主义美学思想相对立的是龚贤、石涛等人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他们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面对现实美,进行独立的艺术美的创造。龚贤在《山水卷》中题道:

    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然则今之学画者当奈何?曰: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

△ 半千课徒画稿

△ 半千课徒画稿

他将传统、生活与创造的关系论述得十分精辟,“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是说书画美来源于生活美,生活美是书画美的源泉,这是一切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根本前提。他有力地批评了“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的那种以流代源的本末倒置的错误创作倾向。

所谓“取证”于古人、今人,就是在深入大自然,进行艺术实践时,将古人、今人的东西加以检验,证实对自己有用的,就汲取过来,作为营养;不足的设法补充;加以发展。这无疑是对的。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开始是“不得其梗概不止”,后来则“以己意出之”,最后聚众长于一炉,“自成一家”、“我用我法”,他指出当时一些画家的作品缺少自己的面貌,是最没有出息的。他自己则坚决“独不求媚于世”,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他的朋友周亮工《谈画录》赞扬他的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不诬也。”

△ 龚贤扇面

△ 龚贤扇面

笔中锋则圆

用笔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是其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历代画家、评论家无不对笔墨加以重视。笔和墨之间,笔居主导地位,中国画史上经历了一个开始只重用笔,而后才讲笔墨并重的发展过程。在《四要》中,龚贤则将笔法与墨气列为第一、二“要”,分别论述其审美价值。在笔法总的审美要求上,他主张要“古”、“健”。“古”即不同时俗;“健”即遒劲,他认为“遒劲是画家第一”。他解释道:

遒非柔而不弱,劲者刚而不脆。一笔是,则千笔万笔皆是,一笔不是,则千笔万笔皆不是。满纸草梗无益也。草,言太弱;梗言太硬。寓刚于柔之中谓之遒劲,遒劲之法不独画树,画山画石皆用之。(《龚半千课徒画稿》)

遒劲之法,是中国画家作画用笔的最高荚学准则。就是说用笔不能太刚,太刚易折,当是不刚而刚;不能太柔,太柔易废,当是似柔非柔。只有有刚有柔,互相生发,互相补充,才能呈现出一种绵里藏针的笔力之美。清,华琳《南宗抉秘》说:“其法不外圆厚,中锋则圆,出纸即厚。”龚贤《龚半千课徒稿》早已指出:“画之妙处在笔画气厚,笔中锋始圆,笔圆则气厚矣。”因此,他在笔锋的运行上,专主用中锋:

笔要以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若偏锋则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柴丈画说》)

△ 龚贤《溪山隐居图》

墨气要润

关于墨气,他曾说自己的用墨胜于用笔,恰好说明他在艺术技巧与形式美上的—个特点,他在《柴丈画说》中说:

“墨气要厚”,“要活”,“墨气不可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郑子房曰:柴丈墨气如炼丹,墨气活丹成矣。此语近是。”

所谓墨气要厚与活,必须靠画家长期的磨炼工夫。厚、活的效果当体现在一个“润”字上,这是他对墨审美的一个根本要求。为何要“润”?“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他说“润非湿也”,并举画雨林为例云:

此学石田老人雨林也,千载之下,犹见苍翠欲滴,此在润不在湿,润墨鲜,湿墨死。墨含笔内为润,墨浮笔外为湿。(《半千课徒画说》)

又举画寒林说:

虽寒林,欲望之有秀色,所以然笔健而墨润,寒林墨气不宜太浓,若含烟露者淡故也,入烟一层又淡一层。(《半千课徒画说》)

又举画寒林、春林说:

寒林稍枯不妨,春林便宜润耳。(《柴丈画说》)

△ 龚贤 山水册页

△ 龚贤 山水册页

显然,要表现出江南雨林之苍翠欲滴,秋林望之有秀色以春林等,都在于用墨的“润”,为达到这种润,他在继承宋人“积墨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墨气法,即来去多次的皴擦渲染,画树则以不同程度层次的皴擦渲染,多至六七次,表现出睛林、烟林、雨林,朝林种种之分。运用黑白、浓淡对比手法,所谓“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半千课徒画说》),“淡者所以让浓之显也”(《龚半千课徒画稿》),使“淡墨种种,愈淡愈鲜,望之若有五色”(《半千课徒画说》),于浓墨中显出丰富活泼的明暗层次变化,画出山林的茂盛,气之浑厚,色之苍秀,显出空间深远,阳光明媚,峰峦宛有反照之色,用墨上的成就,形成了他墨色浓重,沉雄深厚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四王”追求“清疏秀逸之趣”判然有别。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