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历史|是谁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mentor007 2019-11-15

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绍了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陡坡效应”。那么高中数学第一个大陡坡就是“函数”。小学、初中数学学的大都是很具体的东西,到了高中,从定义上开始抽象,从出题方式上也抽象,这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其实,无论多抽象的东西,只要学会了其“文字意思,几何意义”,自然变得简单。

数学历史|是谁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函数的由来。

是谁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高中数学必修一中使用的“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59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数学历史|是谁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这里有必须详细介绍一下李善兰先生。

李善兰(1810~1882)清代 数学家。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自幼喜好数学,后以诸生应试杭州,得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撰《测圆海镜》,据以钻研,造诣日深。道光间,曾向经学家陈奂问学,拟著《群经数学》未成,后陆续撰成《四元解》、《麟德术解》、《弧矢启秘》、《万圆阐幽》及《对数探源》等,声名大起。咸丰初,旅居上海,与英人伟烈亚力合译《几何原本》后九卷,完成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又与伟烈亚力、艾约瑟等合译《代微积拾级》、《重学》、《谈天》等多种西方数学及自然科学书籍。咸同之际,先后入江苏巡抚徐有壬、两江总督曾国藩幕,以精于数学,深得倚重。

人物介绍完毕,开始画重点了啊!

①李善兰先生是自幼喜好数学啊,兴趣是第一动力啊!有的学生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被数学打的服服帖帖的,到高中就喜欢数学了?除非你一下子打通任督二脉,开窍了!

②李善兰先生得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撰《测圆海镜》,据以钻研,造诣日深。看到没?武侠小说般的情节,人家得到了“武林秘籍”,然后开始咔咔的研究,功力暴涨!

高中数学第一本秘籍就是教科书,啥叫考纲?你把每年的考纲和教科书的目录对照一下看看!别总说教科书没用。把正经八百的教科书整明白,再去整些这练习册,那题集的。比如《高考数学必考题型全归纳》。

数学历史|是谁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③李善兰先生曾向经学家陈奂问学。

有一个好老师多重要,无师自通那是容易的事儿吗!

学生四大“傻”知道是啥吗?上课不听课的,课后不复习的,做题靠秒杀的,学习不总结的。

好老师是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帮你总结,给你思路,节省你的时间,教会你的方法。

再来说说函数的文字意思

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

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

其实这个解释不严谨,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应该是每一个x都能找到唯一的y相对应,而y可以不应对x或者对应一个或多个x。

函数说白了就是一种对应关系。

那么为什么高中数学要用f(x)来替代初中的y呢?

这是因为每一个符号都有其“文字意思”!

数学历史|是谁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具体讲解请看我以前的文章《高中函数|为什么你会觉得高中函数那么难》评论区有链接,点击直接阅读。

按照现在文字意思解释“函数”的“函”字,我们可以组词为“信函”。两个人互相有内容(规则)的传递之意。

函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的几何意义就是图像中x与y这对“小冤家”手拉手浪过的路线。

比如教材中对指数函数的定义并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只是说了一句“形如”,然后给出了一个解析式,配上一个图像而已。

数学历史|是谁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

为什么定义会这样给呢?因为说不明白,给你画图好了,简单易懂。这里好有一比,有人向你问路,你说不明白咋办?画个简易地图啊,简单易懂。没有笔怎么办?用手比划,比划的过程就是在画图。所以说,画图是一项基本技能呢,画图做题只会更简单。那么如何画图呢,这里我告诉你,所有的函数图像,都是以前的数学家用“描点法”费尽精力画出来的大致图像。

受描点的多少影响着图像的精度。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周折,我们画图的目的是要明确函数的性质既可。

总结

学习知识最大的动力其实是兴趣,其次是功利。换句话说,高考数学要是不算总分,你还会选择数学这个学科吗?如果还选,就是兴趣;如果不选,现在的你就是因为一些“功利”在学习数学。

距离高考还是224天,虽说高三的你们没时间培养数学兴趣,但是可能培养归纳题型的方法啊。我常说“解题解题,解决问题。”把做题当成做事儿,把做的事儿归归类,会包饺子就应该会包韭菜盒子;会打“CF”,“吃鸡”的功夫差不了。都是一样的玩意儿,怎么做题时换个题就不行了呢。

我最近多分享一些数学历史,一是尽量的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二是家长也看得懂,和孩子有些共同话题;最重要的是,高考的方向,开始偏实际应用和中国数学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