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环球之旅(35)

 野山的呼唤 2019-11-15

图1、圣母百花大教堂前留影

在佛罗伦萨的时间有限,众多的教堂和博物馆让我们犹豫不决,无数的街头雕塑和古朴建筑让我们眼花缭乱。当大教堂的钟声传来时,提醒了我们,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艺术绝大多数是为宗教服务的,应该选择一座教堂看看。我们循钟声而去,把我们带到了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圣母百花大教堂也叫"佛罗伦萨主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等,实际上是一组建筑群,由大教堂、钟楼和洗礼堂组成。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图2、从米开朗基罗广场看大教堂

教堂所在的圣乔万尼广场是意大利的著名广场之一,是宗教仪式、市民节庆以及其他聚会的场所。当我看到圣母百花大教堂细腻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时,并没感到特别振奋。也许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那恢宏气势仍旧历历在目,就如看戏剧看到高潮后,再看接下来的戏已难于达到兴奋点。不过,圣母百花大教堂还是有两个亮点显示出"气度不凡",不愧为世界十大教堂之一!这两个亮点就是鲜艳的大理石块拼成的几何图形外观和大圆穹顶。

图3、从钟楼看教堂大圆

教堂大圆顶上面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小塔楼,精美的大理石雕和罗马柱中间,建有细长的拱门,圆锥形的塔尖上是一个镀金的圆球,上面立有镀金的十字架。圆球和十字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大圆顶上有一个环形观光平台。圣母百花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市政当局在给建筑师坎皮奥(Arnolfo di Cambio)的委托书里写着:"您将建立人类技艺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您要把它塑造得无愧于这颗结合了万众一心的公民精神而显得极其伟大的心灵。"nn

图4、大教堂侧面

教堂在1296年动工,原址是建于4世纪的圣·雷帕拉塔教堂。大教堂花了175年时间才最终建成。教堂最精彩的新立面是意大利建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斯 ( Emilio De Fabris, 1808年- 1883年)设计的,他因此设计而闻名。人们通常把该立面的设计归功于乔托(Giotto),乔托的外墙绘图并未完成。而目前我们看到的外观实际上是在乔托去世二十年后开始的。 1587年至1588年间,大公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命令拆除未完成部分,因为它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完全过时了。

图5、圣母抱着耶稣及耶稣弟子的雕塑

为了取代乔托(Giotto)的原始设计,并与结构主线保持一致,举行了三场比赛。 比赛的挑战是创造一个立面,将两个时期的建筑融合在一起: 哥特式的风格已经淡出,取代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教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斯于1871年赢得了设计新外观的竞赛。工作始于1876年,他用用的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来装饰大教堂。 法布里斯于1883年去世,教堂立面于1887年完成。整个立面献给基督之母。

图6、耶稣弟子的塑像

这个新的白色,绿色和红色大理石立面与大教堂侧面、乔托的钟楼和洗礼堂形成了一个形体丰富多变而又和谐统一的景色,这是中世纪意大利城市中心广场中最壮丽的建筑。教堂正面雕塑极为精致,上部,有圣母抱着基督耶稣和耶稣12名弟子的高大雕塑,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相比,更有特色。正面墙的中部,还有四位圣人的雕塑,壁画上面,三个圆形镂空花瓣雕塑让人叹为观止。

图7、教堂外墙上的镂空花瓣雕塑

这座使用白、红、绿三色花岗岩贴面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难怪会被命名为"花之圣母",连教皇也惊叹为"神话一般"。一位音乐家专门为它作了一首协奏曲。后来米开朗基罗又模仿它设计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却不无遗憾地感叹:"我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

图8、教堂正面中央的大理石三角浮塑

教堂正面有三扇铜雕大门,于1899年到1903年间建造,分别雕塑着圣母生活的场景。中间紧闭的铜雕大门以及该门上方高6米的大理石三角浮雕,都是意大利雕塑家奥古斯托·帕萨利亚 (Augusto Passaglia,1838年- 1918年)的作品。奥古斯托·帕萨利亚 为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雕塑教授,获得过意大利皇室骑士勋章。这个三角形石雕中央坐着的是圣母玛利亚,周围是下令建造教堂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冈佛列尼耶和库里亚斯,卡洛斯三世教皇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的父亲乔瓦尼·佩雷斯 , 锡耶纳的圣凯瑟琳 ,教皇圣皮乌斯五世 。

图9、教堂中间紧闭的浮雕铜门

三座铜门上面,都有关于圣经故事的半圆门楣,为马赛克金粉壁画,这三幅壁画都是意大利 宗教和历史学画家尼科洛·巴拉比诺 ( NicolòBarabino ,1831-1891)的作品 。这马赛克金粉壁画分别是:圣母和佛罗伦萨慈善机构创始人及慈善事业 ; 基督与浸礼会的玛利亚和约翰同在 ; 圣母和佛罗伦萨的工匠、商人和人文主义者 。

图10、壁画:圣母和佛罗伦萨慈善机构创始人及慈善事业

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是世界最大的穹顶之一,仿自罗马万神殿的圆顶,穹顶直径45米,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它的结构、规模和精致远远超过了古罗马和拜占庭的建筑。它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和艺术特色,都体现着新时代的进取精神。它才是最令佛罗伦萨人骄傲的都市空间杰作。就像理查德·特纳指出的:"大教堂的穹顶与六百年前一样,现在仍是佛罗伦萨的心脏。"

图11、教堂大厅

要建造穹顶,不仅跨度大,而且墙高已经超过了50米,连脚手架和模架都是很艰巨的。与东方的传统建筑文化不同,欧洲的大教堂往往都要经过数百年的建造,当这个跨度达43米的教堂要封顶时,才发现依当时的建造技术建成穹顶很困难。万一工程失败,工匠们不但要被判罚款,而且还要受到宗教的诅咒,"罪孽深重"。但是,勇敢建造者们不放弃建造大穹顶的努力,他们不断探讨新技术,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模型,但始终没有结果。

图12、教堂祭坛

1420年,在佛罗伦萨政府当局召集的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筑师参加的穹顶设计竞标中,布鲁内莱斯基获得了这项工程的委任,同年动工兴建。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于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他亲身领导了整个施工过程。1431年,完成了穹顶,接着建造顶上的采光亭,于接近完工时逝世。1470年采光亭完成。布鲁内莱斯基的墓被恭敬地建在主教堂的地下室里。

图13、穹顶壁画《最后的审判》

穹顶的基部呈八角平面形。基座以上是各面都带有圆窗的鼓座。穹顶的结构分内外两层,中间夹有小楼梯,可以登顶部。穹顶内部由8根主肋和16根间肋组成,构造合理,受力均匀。穹顶内有一幅乔治·瓦萨里(Vasari)创作的200平米湿壁画(1572157)《最后的审判》,不过,这个壁画最后是另一位画家费德里科·祖卡里完成的。

图14、壁画《最后的审判》的局部"耶稣、圣母和圣徒"

开始有人建议,45米宽的圆顶的内部应该用马赛克装饰覆盖。布鲁内莱斯基曾经提出用金饰,造成金光闪闪的效果,但他在1446年的去世而未实现。大公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I de'Medici)决定在圆顶上绘制"最后的审判" 。 这幅巨大的作品于1568年由乔治·瓦萨里和费德里科·祖卡里开始,一直持续到1579年。

图15、 骑马雕像 (1456)

作者是意大利画家安德里亚·德尔·卡斯塔尼奥 (Andrea di Bartolo, 1421年 - 1457年)。这幅被画成大理石颜色的单色画 ,在19世纪被转移到画布上。 这种丰富的装饰,给人更多的运动印象。画家在应用新的透视规则进行透视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他使用了两个统一点,一个是马,一个是底座,而不是一个统一点。他还为大教堂设计了彩色窗户。

图16、1443年设计的24小时时钟

教堂里面,紧闭的大门(正门)上方是保罗·尤克切(Paolo Uccello, 1397年 - 1475年)1443年设计的巨大时钟,钟面四角有四位先知的画像。 这个单针时钟显示的是意大利时间24个小时。 这种时间钟表被使用到18世纪。 这个大钟是目前仍然存在和正在工作的几个时钟之一。保罗·尤克切是一位意大利画家兼数学家,因其在艺术视觉视角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大钟下面是加多加迪(Gaddo Gaddi)1307年创作的《圣母加冕》的马赛克壁画。加多加迪 是意大利 画家和哥特式艺术风格的佛罗伦萨镶嵌画家 。ooo

图17、彩色玻璃窗

这座教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44个彩色玻璃窗,这是14、15世纪意大利发展起来装饰事业。在走廊和走廊上的彩色玻璃窗描绘了旧约和新约里的圣徒,而入口上方的圆窗则描绘了基督和玛丽。 作者都是最伟大的佛罗伦萨艺术家,如多纳泰罗、洛伦佐·吉贝尔蒂、保罗·尤克切和安德烈·德尔·卡斯塔尼奥。

图18、安东尼奥·奥索大主教墓

作者Tino di Camaino (1280 - 1337 )是意大利雕塑家,是乔瓦尼·皮萨诺 ( Giovanni Pisano )的学生,他协助锡耶纳大教堂的立面工作。 1311年,他在佛罗伦萨工作,包括修建在圣母百花大教堂著名的奥索大主教墓和圣十字博物馆的加斯托·德拉托雷墓。从1323年起他在那不勒斯工作 。,再次修建了几座著名的墓,包括在 圣洛伦佐马焦雷教堂的奥地利凯瑟琳皇后的墓和圣母玛利亚唐纳雷吉纳教堂的匈牙利玛丽皇后的墓。

图19、乔托钟楼

教堂的钟楼(1384~1387年)是由文艺复兴早期的巨匠乔托设计,故称"乔托钟楼"。1334年,在乔托的主持下,新钟楼开始兴建;但才建完钟楼楼基和第一层,乔托就去世了。随后的工程是由另两位建筑师安德里亚·皮萨诺河和阿尔贝托·阿诺尔迪照着乔托留下的设计图纸(现藏于大教堂博物馆中)完成的,除了原图上顶部的一座尖顶至今未修建外,总共花了30年。被人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乔托,虽然最主要的成就在美术上,是文艺复兴萌芽期美术方面的开路先锋,但他设计的这座钟楼细致典雅,也堪称传世之作。

图20、从钟楼看圣克罗切大教堂

四方形的塔楼共5层,比例匀称修长,洁白的花岗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表面镶嵌各色大理石,布满精心设计的拼贴图案和繁复的浮雕,图案精美,内容描绘了的人类起源以及人类的生活,如亚当夏娃的故事、狩猎、农耕、纺织、航行、天文、医学、绘画、辩论等;五层为挂大钟之处。

图21、从钟楼上看维基奥宫

钟楼总高度达89米,门票6欧元,攀登414级台阶登上顶部露台,可以俯瞰佛罗伦萨市容。我们沿着螺旋型的阶梯向上爬,人不多,可以放慢步伐,适当休息,悠哉游哉地来到楼顶。钟楼倒数第二层有座一人高的铜钟,不知为什么没有挂起来。该层有许多窗户,窗户上有铁网,不好照相。有些人见到了大钟就以为到顶了,实际有小楼梯直达楼顶,如不注意,容易被忽略。楼顶外廊空间不大,密布铁网,好在网孔较大,照相时能把镜头伸出网孔。

图22、钟楼大钟

我有恐高症,靠近铁网时总是战战兢兢。有一个工作人员坐在上面,每天要爬一次,也很辛苦。站在楼顶外廊往四面看去,极目楚天舒,古城的红色屋顶、市政广场的钟楼高塔、远处的圣克罗切大教堂(我们没时间去)、米开朗基罗广场、闪闪发亮的阿诺河水都清晰可见。在钟楼上看比钟楼还高的大教堂红色穹顶,能看得十分清楚。如果你想拍照教堂大圆顶,你就爬钟楼;想拍照钟楼顶,就爬大教堂。

图23、圣若望洗礼堂

教堂对面圣若望洗礼堂,也称圣乔万尼洗礼堂,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八角形建筑(1290年),由穹顶覆盖,高约31米多,顶子外表则是平缓的8边形锥体。洗礼堂是献给城市的守护圣徒圣·乔万尼的,在大教堂建成之前作为城市的教堂使用。大教堂建成后,这里作为给佛罗伦萨的儿童施洗的洗礼堂,但丁以及美第奇家族成员就是在这里受洗。洗礼堂外墙装饰采用白色、绿色大理石交错镶嵌而成,白色大理石为卡拉拉石,绿色大理石则产于意大利的普拉托。洗礼堂外墙分为三层,第一层无窗,第二层有窗,有拱券、壁柱装饰,第三层无窗,用大理石拼成几何图案装饰。


图24、吉贝尔蒂制作的洗礼堂北门

洗礼堂是佛罗伦萨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据说的建造历史可以追述到1400多年前,1059年到1128年间,圣乔万尼洗礼堂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洗礼堂共有3扇青铜的大门,南门是安德雷亚·皮萨诺的作品,北门与东门是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的作品。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最重要的雕刻家是佛罗伦萨的吉贝尔蒂,金银首饰匠出身,以制作佛罗伦萨洗礼堂的青铜门浮雕而闻名于世。他在1401年的设计投标中获胜后,用了21年制作北门上的28幅浮雕,后又用27年制作东门上的10幅浮雕。特别是东门上的浮雕,内容虽然都是表现《圣经》上的故事。

图25、吉贝尔蒂制造的洗礼堂东门"天堂之门"

《天堂之门》为镀金青铜浮雕,高565厘米,吉贝尔蒂创作于公元1425至1452年。吉贝尔蒂将"旧约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成十个画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当和夏娃》、《该隐和亚伯》、《挪亚醉酒和献祭》、《亚伯拉罕和以萨献祭》、《以撒、以扫和雅各》、《约瑟被卖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败》、《菲利士人的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浮雕分别镶嵌在铜门的框格内。"天堂之门"长年关闭以供游客参观,大门上的浮雕贴有薄金,游客现在所能看到的浮雕为复制品,原作收藏在圣母百花教堂地下博物馆内。

图26、洗礼堂东门上面的雕塑《耶稣受洗》

在浮雕作品中,吉贝尔蒂成功地借鉴了绘画的艺术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细腻地塑造了一个个人物形象,利用透视的手段来再现人物的位置、空间的环境和深度,近处的人物最大,远处的较小,直到最远方融入背景,造成了很强的景深感。镀金的表面则使整个浮雕洋溢着一种黄金色的空气和轻雾的感觉。由于人物、图案的雕刻精美,米开朗琪罗称它为"天堂之门"。为纪念这一事件,后来人们把1401年作为文艺复兴在雕塑领域的开始。

图27、洗礼堂穹顶画

洗礼堂的门票4欧元。夫人和女儿都不想进去了,对我说:"你要照相,你就进去。"我不愿放过任何机会,一人进入洗礼堂。最有名的是1225年开始制作的天顶的金箔马赛克镶嵌画《最后的审判》,是吉贝尔蒂和布鲁内莱斯基共同设计的,由来自威尼斯及拜占庭工匠具体施工完成。与圣母百花教堂中的壁画不同,该壁画是用类似马赛克的大理石拼接而成,底色的金黄色使得整个天顶画更显华贵。镶嵌画主题是从创世纪到末日审判的内容。洗礼堂内部光线极暗,没有三脚架,很难照出好相片。

图28、镶嵌画《最后的审判》局部

洗礼堂内部为八角形。它被细分为三层,最高的部分被穹顶覆盖,中间的楣板则被妇女画廊所占据。室内装饰灵感源于罗马建筑如万神殿 ,广泛使用多色大理石。 墙壁通过整体花岗岩柱子和cipollino大理石 被垂直地细分成三个区域。 地板采用大理石镶嵌,具有东方的味道,几何图形、植物和动物图案与幻想的动物相连。祭坛是新罗马式的风格 ,由二十世纪初的朱塞佩·卡斯特鲁奇 ( Giuseppe Castellucci )制造,代替了以前的巴洛克式祭坛。

图29、洗礼堂祭坛

在后殿祭坛的右侧,有逝于1419年的对立教宗约翰二十三世的墓﹙ 巴尔塔萨·科萨, Baldassare Cossa ,1360年─1419年﹚的墓。在15世纪20年代由多那太罗(Donatello)跟米开罗佐(Michelozzo)完成这座墓陵。教宗约翰二十三世在天主教会数十年的分裂时期担任过教宗,1415年被推翻。专门研究中世纪罗马历史的德国 历史学家费迪南德·格雷戈罗维乌斯评论说,该"坟墓是教会大分裂的坟墓,又是罗马以外最后的教宗坟墓"。

图30、教宗约翰二十三世的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