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它终于来了。 Joker。 这几天,几乎全网都在等这部电影,等这个人。 而前段时间,小丑早已在国外的万圣节火爆了大街小巷。 不论男女老少,只要你画上了妆,穿起了红西装,叼起了烟,你就是人群中最靓的仔。 为什么? 因为它是今年金狮奖最佳影片?因为它是R级片票房之最?因为DC的影响力? 或许。 但我想,为他叫好的人,并不全是DC粉丝,也并不全都钟意R级片。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两点。 因为《小丑》的突破,也因为小丑的突破。 前者是说,就算不拿金狮奖,《小丑》也已经成了超英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缓慢的叙事节奏、刁钻的镜头角度、压抑的氛围营造、重人物轻故事的拍法...... 整部电影由内而外,从头至尾都在有意识地跳出超英电影的常规范式,并且成功了。 以往,我们形容超英电影最多的是,好帅、好酷、好爽。 如今,我们终于可以为它们加上一个词。 好美。 美在哪? 美在摄影、音效、配乐、造型、表演。 而所有的这些分工合作,恰到好处地汇集成了后者,即小丑的突破。 谁都没有想到,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真的做到了。 他真的给了这个最难捉摸的反派一个起源。 一个比起掉进化学池后发疯的主流看法来得更为现实,也更为靠谱的起源。 而关键在于,无论你熟不熟悉这个漫画人物,你都能接受这一设定。 是好是坏?不好说。 毕竟很多人都相信,没有起源的小丑,或许更为迷人,因为那更可怕。 Cr:Gedo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版的小丑已然载入了影史。 话不多说。 来,随我一同走入他的世界—— 《小丑》 Joker 2019.10.04 ※本文涉及剧透※ 正如海报所言,这片子其实有两个主角。 一个总是佝偻着瘦骨嶙峋的身体,低着头唯唯诺诺的样子,颦笑间满是痛苦。 连同着那回家的路上也是登不完的阶梯,和镜头里总是浓得化不开的一片深蓝。 他叫亚瑟·弗莱克,是个精神病人。 华金·菲尼克斯 饰 亚瑟/小丑 一个像是吃了保健品,腰不酸了腿不痛了,走路也带风了,抽烟都能抽出艺术感。 连同着音乐也高潮了,打在他身上的逆光都变得温暖而耀眼了。 他叫小丑,是个疯子。 PS:据华金透露,小丑的舞蹈受1957年Ray Bolger的《The old soft shoe》影响较大,有下巴上扬的动作,代表了小丑内心的一种傲慢。 ![]() 下图这段,以及厕所的舞蹈均为即兴表演 没错。 他们就是典型的一体两面。 一个向往光明和美好,却活得压抑黑暗; 一个渴望堕落与沉沦,却活得肆意潇洒。 在整部电影里,类似的对比暗示同样是随处可见。 上楼和下楼、冷光与暖光、幻想与现实、镜外与镜内...... 而整个故事的剧情,实际上也就是在一步步展示亚瑟如何渐渐黑化为小丑。 ![]() ![]() >>>>亚瑟 从小到大,亚瑟就一直谨遵母亲教诲,觉得自己的使命是给人们带去欢笑。 这个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亚瑟的骨子里。 ![]() ![]() 还记得开场亚瑟被小混混们殴打的段落吗。 如果看得够仔细的话,你会发现,亚瑟在倒地后,做了一些小动作。 一开始,他想要去捡那个破了的牌子。 但伸了伸手够不着,或许也因为太疼,便放弃了。 他转身按下了怀里的按钮,让胸口上别着的道具花开始喷出了水。 ![]() 导演曾分析过这个悲伤中略带滑稽的场景。 他说,这个设计是想观众们注意到:尽管身处巨大的痛苦之中,亚瑟仍想让人快乐,仍能在痛苦中发现快乐。 他仍把自己当做Joker(讲笑话的人)。 这是他在现实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他存在的为数不多的意义之一。 后来我们也都知道了,他的梦想便是做一名喜剧演员。 ![]() 但,这只是他的想法。 哥谭市的人们并不把他当作Joker,而是当作Clown(滑稽的人,偏贬义)。 这两个词都有小丑的意思,用法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讽刺的是,他的本职工作就是Clown。 后来,影片更是直接借汤玛斯·韦恩(蝙蝠侠他爹)之口把这点直接说了出来。 ![]() ![]() ![]() 其实从一开场,导演就已经定下了《小丑》的基调和基本走向。 简陋的化妆室里,亚瑟坐在角落独自上妆。 与此同时广播里放着哥谭的罢工新闻,说市民们积怨已深。 他摆弄着自己的嘴,又是想哭又是想笑,悄然落下一滴剧本里没有写到的泪。 就像是,他的痛苦已经到了不知不觉会流泪的地步,却还是不得不用假笑来伪装自己。 有一种隐藏的不安与危险。 ![]() 小彩蛋:这个镜头是一条过 整个场景的场面调度也显得很诡异。 比如嘈杂的场景里被孤立的安静的亚瑟。 再比如那个鬼魅般的推镜头,推着推着又从全景突然切到紧迫的大特写。 ![]() 如果配合着广播里的内容看,就更有意思。 这里先要提一下,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1981年的哥谭市。 这个城市咱们很熟悉,贫富差距悬殊,罪恶和腐败遍布大街小巷。 本片仍然延续了这一设定。 ![]() 广播里说,罢工让整个城市堆满了垃圾,臭气熏天,几乎影响到了所有市民的生活。 但很明显,这个所谓的"所有"里并没有包含亚瑟这一类底层市民。 他并不在意,因为他就生活在垃圾堆里。 或者在那些上层人士看来,他就是垃圾。 再结合紧随其后的小丑被殴打的一段,你会发现—— 亚瑟的矛盾,哥谭市的矛盾,其实都早已在开场的这两幕戏里悄悄地埋下了伏笔。 ![]() 你知道他并不快乐。 但电影偏偏把一个最讽刺、残酷的设定给了他—— 因为儿时脑部受创,导致他经常无法自控地放声大笑。 ![]() 而往往他笑得最大声的时候,恰恰就是他最痛苦的时候。 所以,尽管亚瑟在屏幕里从头笑到了尾,屏幕外的观众却静悄悄。 在华金细腻的表演下,你甚至能在生理上直接体会到那种想压抑却又无法压抑的痛苦。 ![]() 可惜的是,这是对于身处戏外的我们而言。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戏内,大多数人表现的,可能并不会比公交上那个一脸鄙夷的乘客好多少。 人们不会问,你怎么了?只会唯恐避之不及。 ![]() 亚瑟当然也试图寻求过社会的帮助。 但心理医生除了能给他开七种不同的药(这也是他暴瘦的原因),并不愿再多做些什么。 甚至连每次的诊疗,也不过是在应付差事而已。 ![]() ![]() 不知你发现没有? 亚瑟其实一直想着融入正常社会。 这也是他想成为喜剧演员的缘故,因为他想逗大家笑。 但似乎他并不明白其间的规则,于是在现实中把自己撞得伤痕累累。 有一场戏特别有意思。 拍的是亚瑟要进门,却一头撞在了出口处的玻璃门上。 撞完后,还不信邪地对着"仅供出口"标识下的探头挥了挥手,以为能进去。 很难不把这段情节想成是导演对此的隐喻。 ![]() 还有他去酒吧听别人讲笑话,认真地在本子上记下"黄色笑话一定好笑“的笔记。 可你看他四处张望的样子,哪有半点明白的意思。 不过是随着众人哄笑罢了。 ![]() 所以亚瑟选择了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在想象中和女邻居对话,在想象中接受观众的欢呼,在想象中和偶像相拥。 这个拥抱世界的方式看似虚无缥缈,与他而言却再为真实不过。 甚至他自己可能都从未自知。 ![]() 打光打得你甚至都看不见台下的观众 >>>>小丑 但那些在现实中遭受的冷眼、嘲笑、辱骂,甚至是殴打并不会消失。 他和成型版小丑不同的是,他此刻仍然是人。 他也会愤怒,会不满,会悲伤,会痛苦,只是没人在乎。 于是他把它们压抑在了心底。 正是这些情绪,最终催生了小丑。 ![]() 小丑不会轻易露面,但他一直存在。 导演也针对这点做了不少意象的设置。 比如亚瑟偶尔会疯狂抖腿、偶尔会用左手写字...... 那便是小丑不经意间溜出来的样子。 ![]() 而小丑的正式初登场,还得算亚瑟意外得到一把枪后,又意外地在地铁里杀了三个人。 准确点说的话,是两个人。 至于他杀的那最后一个,俨然已经不是出于正当防卫。 他还等那人爬了4、5秒。 ![]() 这仨里领头的那位,还作死地唱了首《send the clown》 回过神来后,他匆匆忙忙拎着包跑进了附近的一间公厕里。 推开门,剪接的却是一个非常规的镜头:镜子里的亚瑟,也就是小丑。 果不其然,慌乱了片刻之后,他竟然自顾自地跳起了舞。 我不懂舞。 但我总觉得,在他渐渐舒展的舞姿里,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快感。 有意思的是,下一段情节便是他于幻想中主动和女邻居共享鱼水之欢。 ![]() ![]() 后来的事情,基本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亚瑟完全蜕变为小丑,只差一个至暗时刻。 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如果仔细想想的话,你会发现导演设置的这个时刻也很有意思。 亚瑟发现自己竟然被母亲(其实是曾虐待他的养母)生生骗了几十年。 他原来是个没爹没妈的孩子。 ![]() 这相当于否定了亚瑟的来处,同时也否定了他存在的意义。 换句话说,宣判了他的死刑。 所以小丑来到了女邻居家里。 导演也是第一次在这里挑明,以往亚瑟和女邻居的约会全都是幻想而已。 就像是小丑强行让亚瑟接受了荒凉可怕的现实,然后把他就地枪决。 于是,亚瑟彻底死去,小丑正式诞生。 至于哥谭市的暴动,那不过是小丑的无心插柳罢了。 ![]() ![]() ![]() 下图:手势灵感出处,《出租车司机》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至此,序章总算是讲完了。 咱们开始讲正片(仅供参考)。 首先,我需要提醒你一件事。 这个故事的视角完完全全是独属于亚瑟的。 因为整部电影里的每一幕,他都在场。 也就是说,所有的情节,甚至包括灯光、音效、摄影、镜头运动等,你都可以理解为亚瑟的主观感受。 比如地铁车厢杀人时摇晃不止的灯光和镜头,很明显体现的是他心中的慌乱。 ![]() 这并不是真正的列车,而是道具车 而亚瑟和小丑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容易陷入幻想。 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究竟电影的哪些部分是幻想,哪些部分是现实? 有些幻想很好分辨,比如幻想上电视时突然消除环境音。 有些幻想则不然。 在影片的最后,小丑在阿卡姆疗养院被审问的时候,说他想到了一个笑话。 镜头却突然切到了那个名场景—— 布鲁斯·韦恩父母在陋巷里被恶人所杀。 这就奇怪了。 因为他从始至终都不在那个现场,再加上暴动的场景已经结束了,而这一场除了这个镜头外,其余的都是疗养院里的场景。 你可以说这是他通过暴动自然而然想象出的一个场景。 但我也有理由怀疑,小丑会不会,从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精神病院? ![]() 也就是说,有可能这个版本也只是小丑在疗养院对别人说起的一个版本而已。 如果是这样,导演就算是顺带着玩了一波《致命玩笑》的梗。 因为,小丑曾在《致命玩笑》里说过:如果我非得有什么过去,我希望有不同的版本供我选择。 当然,这也只是有可能而已。 ![]()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事情本来的模样吗? 并不一定。 太多的事情都有可能因为亚瑟的主观滤镜而发生变化。 限于篇幅,我就不展开讲了,只说几例。 还记得前文中提到他撞玻璃门后挥手的情节吗?你觉得他是不认识门上的"EXIT ONLY",还是在潜意识里给无视掉了? 所以,究竟是这个世界在拒绝他,还是他在拒绝这个世界? 还有,他说自己毕生的梦想是予人欢笑。 但是不是也有可能,这只是他极度自恋,充满表现欲的另一种体现? 因为,当他有一次告诉母亲自己的喜剧演员的梦想之时,母亲竟然疑惑了: 你并不幽默啊? ![]() 最后,他感受到的敌意,是否被他人为放大了太多太多? 你要知道,对于一个常年没有体会过存在感的人物来说,一个拥抱就可能让他感动到痛哭流涕,一句冷嘲热讽也可能让他瞬间坠入冰窟。 况且他后面还停了药。 ![]() >>>>写在最后 尽管导演一直宣称《小丑》是全新的原创独立电影。 但这明显是口嫌体正直。 且不提电影里N多处对于漫画的致敬彩蛋。 在最后,他也发现,小丑和蝙蝠侠还是脱不了关系。 ![]() 而在最后的那场戏里小丑想到的笑话,大概也与布鲁斯·韦恩有关。 我猜,那是他想着布鲁斯从一个天之骄子,突然变为了和他一样的孤儿。 所以他笑了。 他笑人生荒谬,他笑世事无常,他笑,经历过糟糕的一天后,谁都可能变成疯子。 但他永远想不到,布鲁斯并没有如他一样成为小丑二号。 而是成为了蝙蝠侠。 (小丑) |
|